日期:2021-11-10
这是二上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了解诗每一部分的大致内容,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
4?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思想教育: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教学重点:
从诗句中了解深圳的昨天和今天,知道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
教学难点:
1.凭借诗歌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在诗歌每一节的前面标上序号。
二、学生借助书上的注音和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2)强调几个难字的字形。“渺、茫、曦、超、庞、遨、幢、陲”
2.理解新词。
(三)轻声读这首诗,看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有什么特点?
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叫押韵,这首诗押ang韵。
(四)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这首诗。
1.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例如第1、2两节,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 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 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
2.要把诗的韵脚读得响亮些、清晰些,读出诗的韵味。
3.教师范读。
4.学生练习试读。
5.指名朗读、齐读。
教师要通过范读和举例分析等方式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在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五)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思考课后·练习中的第1题。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思考:
1.这首诗共有几节?(8节)每节主要讲的是什么?哪几节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在一起归为一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节:写的是深圳的“昨天”是多么贫穷落后。第二部分是第3至7节:写的是深圳奇迹般的变化。第三部分是第8节:写的是深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和特区建设成就的意义。)
2.这首诗写的是哪儿?(深圳。深圳,原来是广东省东南角宝安县境内的一个小圩(x&)。“圳”字的本意是田野间的水沟,可见这儿原来是个农田。)
3.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深圳特区奇迹般的发展变化。)
二、学习诗歌第1、2节。
1.指名朗读(用迟缓低沉的语调来读。)
2.说一说昨天的这个村庄是什么样?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3.齐读第1、2节。
三、学习诗歌第3至7节。
1.默读3至7节,找出描写这个村庄发生变化的词句。
2.深圳成立经济特区之后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深圳的城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二是人的变化
3.学生熟读3至7节,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应该用高昂兴奋的语调来读)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四、学习诗歌第8节。
1.齐读,思考:
(1)深圳飞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使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深圳特区建设成就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它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和强大活力,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大家从深圳这个窗口看到祖国壮丽的发展前景。)
五、齐读全诗,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六、作业。
1.自己复习第三单元。
2.预习第13课。
5*、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昨天 贫穷落后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改革开放
今天 焕然一新
课后小记:
6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古诗二首教案范文
知识目标:通过朗读,懂得诗句,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体会夏日山亭和田园风光的美丽。
能力目标:背诵两首古诗。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引导学生说说画上的景物,出示古诗题目。
二、初步了解诗作者。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大意。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处。
3、小组读,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四、再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想象画面。
2、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
3、配乐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和意境。
五、感情朗读、背诵。
六、检查识字
七、实践活动
课后积累描写风光的古诗,背下来召开一次赛诗会。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思想教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有关古诗内容的图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课件播放录音。学生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
课件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板书设计:6、古诗两首
大人:耕与知
四时田园杂兴 快乐
小孩:学种瓜
蓬头侧坐
小儿垂钓 聪明、可爱
招手不应人
课后小记:
教学目标:
1、比鲜侗究蔚4个生字。
2、庇懈星榈乩识潦歌。
3、绷私馐每一部分的大致内容,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
4、绷私馍钲诰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思想教育: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教学重点:
从诗句中了解深圳的昨天和今天,知道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
教学难点:
1.凭借诗歌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在诗歌每一节的前面标上序号。
二、学生借助书上的注音和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2)强调几个难字的字形。“渺、茫、曦、超、庞、遨、幢、陲”
2.理解新词。
(三)轻声读这首诗,看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有什么特点?
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叫押韵,这首诗押ang韵。
(四)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这首诗。
1.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例如第1、2两节,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
2.要把诗的韵脚读得响亮些、清晰些,读出诗的韵味。
3.教师范读。
4.学生练习试读。
5.指名朗读、齐读。
教师要通过范读和举例分析等方式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在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五)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思考课后·练习中的第1题。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思考:
1.这首诗共有几节?(8节)每节主要讲的是什么?哪几节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在一起归为一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节:写的是深圳的“昨天”是多么贫穷落后。第二部分是第3至7节:写的是深圳奇迹般的变化。第三部分是第8节:写的是深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和特区建设成就的意义。)
2.这首诗写的是哪儿?(深圳。深圳,原来是广东省东南角宝安县境内的一个小圩(x&)。“圳”字的本意是田野间的水沟,可见这儿原来是个农田。)
3.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深圳特区奇迹般的发展变化。)
二、学习诗歌第1、2节。
1.指名朗读(用迟缓低沉的语调来读。)
2.说一说昨天的这个村庄是什么样?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3.齐读第1、2节。
三、学习诗歌第3至7节。
1.默读3至7节,找出描写这个村庄发生变化的词句。
2.深圳成立经济特区之后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深圳的城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二是人的变化
3.学生熟读3至7节,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应该用高昂兴奋的语调来读)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四、学习诗歌第8节。
1.齐读,思考:
(1)深圳飞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使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深圳特区建设成就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它向全国*和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和强大活力,也为建设有*特*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大家从深圳这个窗口看到祖国壮丽的发展前景。)
五、齐读全诗,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六、作业。
1.自己复习第三单元。
2.预习第13课。
5*、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昨天贫穷落后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改革开放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