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

日期:2021-11-13

这是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优秀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第1篇

一、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短篇,原本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2、本文的教学难点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强调了诵读要做到“声断情不断”,加强了诵读的多样化(录音范读,老师范读、自读,齐读,表演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课堂动态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按照教学预设,出示问题:“怎样评价王戎这个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学生提出:“‘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我认为王戎也在动,他在动什么呢?”我马上组织讨论,学生发表了很多见解:(1)诸儿动的是脚,竞走取之。(2)王戎动的是眼睛,要善于观察。(3)王戎动的是会思考的大脑,然后我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要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地去评价一个人。

  3、注重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可取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可取之处是: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诵读,传授诵读古文的技巧,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对自己的观点从多角度观察、思考,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表明自己的见解。

  五、不足之处

  1、使用多媒体时间不宜超出百分之三十,多媒体使用过多会对孩子眼睛有伤害,没有过多的思考空间。

  2、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时间分配不够。 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间。没有空间,就少了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少有个性与创新。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知识、能力并重,方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六、情景再现

  这篇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仅49个字,故事简短,却描写生动。讲述的是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能根据环境来分析路边李子树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赞扬了他的聪慧、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的好品质。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然后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最后悟读主旨,质疑探究:试对人物进行评价,并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其次是反复读课文,问问自己读完文章有哪些感受?明白了什么?自我质疑!同时从一位老师的角度出发,梳理出本课需要教会学生的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取舍、设计。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了解历史中的俊杰,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和“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针对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教学本文时,需要将简短的文言文变长,因此我将引导学生梳理文言文学习方法,围绕“复述课文”及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来想象画面讲故事作为本课的重难点。本课设计一个课时,如何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哪些是学生明显知道的信息,哪些是需要老师课堂上引导提升的方面,以何种方式来引导,突破重难点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最多的方面。经过多次试教,我决定关注语文的实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整体上设计了五个环节:字理导入,激发兴趣;梳理方法,做好铺垫;理解文意,挖掘形象;创造性讲故事;拓展延伸,以文带文。整堂课下来,觉得呈现比较好的几个方面:从课题入手,抓住了一个“戎”,字理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关注到了“戎”常用的义项,导入直接,扎实。第二环节帮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旨在唤醒旧知,搭建起新旧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拓展迁移,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理解文意,深挖人物形象,没有使方法流于形式,同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从积累古文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或者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感受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方法渗透、归纳贯穿整堂课。挖掘人物形象时,也能抓住诸儿“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的区别,层层深入剖析出王戎的冷静思考、善于观察、善于推理,而不仅仅是学生浮于表面的“聪明、机智”等。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及文言文特点,我将拓展讲故事作为难点之一,课堂中教给学生方法,同时为学生搭支架,引导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加入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最后四人小组人人汇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以文带文,拓展学习了《孔融让梨》,该环节也是围绕本节课教的方法来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文言积累,也运用了当堂课教的方法。

  总之,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我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将学生放到了第一位,致力于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以生为本”的课堂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理念,可是真正能时时把学生放在心里,放在课堂的第一位,关注学生并在课堂中呈现,我是在本节课的反复打磨中才逐渐实现,希望今后自己的课堂能以此为契机,在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上越走越远!

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第2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做到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走近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正式上课前,张老师先和大家来一个热身小活动,我说上句,你们答下句。

2.人心齐,泰山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这两句话和现代我们说的话一样吗?有何区别?语言简练。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板书: 文言文

3.今天,我们也将要学习一则文言文小故事,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写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4.指名读题。你关注到了什么信息?事儿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5.让我们带着对题目的理解,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书。

1.为何王戎不取道旁李?先听老师读课文。

2.这则文言文一共几句话啊?(四句)你们能像老师这样读好它吗?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文章3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停顿。

3.你们将字音读准了吗?检查字词句,开火车读。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讲诸的意思,竞正音,竞是什么意思?争着)

4.把这些句子送进文章里,你还会读吗?试着读全文。谁来挑战?

三、释书。

1.这篇文言文一共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呢?请各位同学结合书中的注释,四人小组,一人一句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可以互相补充。

2.谁做勇敢的第一人上台来和大家说一说你对这篇文言文的理解,其他同学认真听,过会他说完,你可以进行评价或补充。一句一句地说。

3.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你们现在能读好他们了吗?指名读,齐读。

4.谁再来完整的说一说全文的意思。指名说

5.这则文言文其实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吗?下面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可以加上恰当的内容,让故事变得生动有趣。

6.你讲的真好!就请你将课文再次读给大家听一听,注意读准节奏,读书故事的韵味。

7.这短短的49 个字,你会背了吗?自己背,指名背,齐背

四、 寻书

1.同学们,为什么王戎说“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呢?

2.从中你可以看出王戎是个什么样的人?聪明,善于思考。

3.王戎除了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还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再来看一篇有关于王戎的文言文。

出示《王戎观虎》

4.请同学自己读一读,根据老师所给的注释,能不能看出王戎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5.看你们读的这么投入,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读,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勇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同学们,文言文难吗?看,你们读了一遍就能读懂了!可真厉害!让我们为自己鼓一次掌!

7.这两篇关于王戎的文言文出示出自《世说新语》,全书有一千多则文言文,里全是这类有趣的小故事。推荐大家进行课外阅读。

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第3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世说新语》,我出示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两个小故事,谈话导入新课。

  一般文言文的学习,我认为大概过程是:

  1、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2、再读注释,理解词义,

  3、联系上下文,逐句翻译,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5、背诵全文,体悟内涵。

  按照这个过程,在学习中,我注意方法的指导,朗读课文时,提醒学生要注意文言文的停顿,理解文章意思时,根据注释和插图把短文读顺,读懂,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将王戎看到路边李子时“不动”和其他小伙伴“竞走取之”的行为进行对比,关注王戎的语言“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从而得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聪明机智的孩子。虽然带孩子们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漏洞百出,缺点多多。教研室魏老师给出的建议,让我醍醐灌顶,收获满满。

  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而文言文的停顿要声断气连,教师应该进行规范的示范,带领学生读。而我恰好没有做好这一点,直接出示了停顿节奏。对于文言文的停顿指导,是放在一开始,由老师直接给出停顿,还是在学生尝试理解文章意思时,让学生自己体会停顿,后者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是啊,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就自然而然的,能体会到在哪里停顿了。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就能明白课文中“之”字的意思了,“之”字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可当时在课堂上学生并没有一下子明白三个“之”字的意思。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朗读形式不够多样,学生读得较少,朗读的作用和意义也没有完全发挥;其二,在于课文的讲解上,讲解过程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够,学生不够入情入境,在读上感受到的文言文的趣味不够。其次,教学不够生动,过于追求全面,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和感受。这是一篇以孩子为主人公的文章,故事还是发生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以情景剧的形式,学生表演,从中感受体会,这样不但理解了文意,同时让学生进入文本,切身感受,同时又有了自己的发挥,有助于课堂的生成,过程也更有趣味;或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他的玩耍中的发现,结合文章,得出结论等等。总之,这还是我过于追求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特点和感受的结果,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多动脑筋,真正在备课时就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生真正感到趣味的高质量的课堂。

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第4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结合注释讲故事。

  2.抓住关键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

  教材(1):《王戎不取道旁李》

  选文(X):《孔融让梨》+《完璧归赵》+《世说新语》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看图猜故事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特点鲜明、聪明睿智的人物。出示《孔融让梨》图片,你能猜出这是谁的故事吗?(生回答)

  谁可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

  (预设:从前,有个孩子叫孔融。他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和哥哥一起吃梨。盘子里的梨有大的,也有小的,孔融拿了一个小的梨。父亲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应该吃小的。”)

  你想如何评价孔融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孔融和哥哥一起吃梨时,他拿了最小的梨,从这里可以看出孔融是一个懂事、谦让的孩子。)

  师:你的回答很正确,通过抓住关键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二)引出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孔融让梨》这个小故事选自南朝刘义庆等人编写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人的言行和轶事。),这本书中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书中的另一个小故事,题目是《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简介: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故事《孔融让梨》,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二、指导朗读,理解大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一)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能读懂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二)指导朗读

  1.师范读

  师: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请同学们仔细倾听,并试着用铅笔在需要停顿的地方划上斜线。

  出示文言文,老师范读,请同学们仔细倾听。

  2.学生自由练读

  有了停顿后,读起来就通顺多了,大家在可以再试着根据朗读停顿来读一读。

  3.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四位同学来读,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读得是否准确。

  4.齐读

  还有同学想读吗?孩子们真积极,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读。接下来,咱们一起齐读一遍。

  (三)理解大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确、流利地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读了这么多遍,这个文言文的意思大家清楚了吗?我们来试试吧!

  借助注释、图片并联系上下文,疏通文意。

  你读懂了哪句话呢?谁来分享一下?

  1.结合注释和图片、联系上下文,学生逐句翻译,老师相机指导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尝:曾经 诸:众,许多 游:游玩)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游玩。

  师:这句话翻译的很准确,可以分享一下你们小组在翻译这句时用的方法吗?

  预设:借助注释

  师:是啊,文中的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意。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竞走:争着跑过去 唯:只有)

  他们看见路边的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曲了,那些小孩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

  师:结合文中插图理解“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之: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往往用于指代某一样事物,这里指李子。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师:“之”指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人问之:有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取之,信然。(信然:的确如此。)

  摘来李子一尝,的确如此。

  师:“之”指的是李子。

  2.咱们刚刚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结合注释和图片,联系上下文,疏通了每句话的意思,把每句话的意思串联在一起就是全文的大意了。现在哪位同学可以说一说整篇文言文的大意呢?

  3.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理解了这篇小古文的大意了,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了吗?如何让别人听懂这个故事呢?

  预设1:将文言文词汇转化为现代语言

  预设2:按照一定顺序讲完整

  预设3: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预设4:加上人物对话

  师: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讲完整。这篇小古文中第一句就是起因,第二、三句是经过,第四句是结果。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这个方法尝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也可以推选个代表来讲故事。

  汇报交流。(学生互评、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按照正确停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图片,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意,了解故事情节。)

  三、抓住关键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一)在这个故事中,王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去评价他呢?

  预设:仔细观察,善于动脑与推理判断。

  (二)能说出你的理由吗?如果能用原文回答就更好了。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儿多子,此必苦李”?

  预设:好的东西,肯定会为人所知,道边的李子如果成熟,自然会有人去试吃,如果好吃,必然很快被人们吃掉,所以王戎判断这些李子是苦的。

  看见李子,其他小朋友都“竞走取之”与王戎“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体会到王戎是一个仔细观察,善于动脑与推理判断的孩子。

  (三)学会抓住关键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抓住“王戎与其他孩子看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时的不同表现”这个关键情节,我们可以体会到王戎是一个仔细观察,善于动脑与推理判断的孩子。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