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山居秋暝备课笔记

日期:2021-10-23

这是山居秋暝备课笔记,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山居秋暝备课笔记

山居秋暝备课笔记第1篇

 首先,组内教师们肯定了七班学生的课堂表现,认为课堂氛围较好,学生积极性较高,能参与到展示当中。这一点,一方面得力于学生对公开课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不错,只要能多加引导、鼓励,他们也可以表现的很好。

  其次,时老师与王老师都提出了一点,就是《山居秋暝》作为一首诗歌,学生读的不够多,仅仅是在授课之初分小组进行了齐背,有感情的示范性朗读缺乏,未能将诵读贯穿于整堂课中。这个意见非常中肯,点明了我授课的一大不足。平时上课,对于诵读的引导就有缺陷,机械的将背诵与讲授分开,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成了死记硬背,对于文字美、意境美无法真切感受。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诵读与讲授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感情,把握诗歌。

  再次,李老师与秦老师还对导学案的设计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尤其是对于“志趣”、诗歌具体意象等问题做了讨论,并就如何设置导学案上的问题做了探讨。通过与老师们的探讨,才发现导学案上个别题目的设置不够准确,个别问题的表述不够明确。因此,在以后准备导学案的过程中,对于设置的题目要有针对性,所问所指要具体明确,同时,还要保证课堂连贯性。

  第四,课堂上教师的语速过快。针对这一点,必须自己从心底做出重视,一年多的教师生涯,听课老师曾多次反映我讲课语速过快的问题。以后上课,开口之前,要首先告诉自己,说话慢一点,再慢一点,保证每个学生都听到明白再继续往下说,毕竟,进度不是最重要的,让学生学会听懂才是目的。

  最后,是我个人对自己课堂的一点反思。这节课,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展示,暴露出我准备的仍旧不够充分,虽然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在八班展示过一遍,但具体细节自己还是把握的不好,对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调控引导,这不只是因为自己课堂掌控能力不足,更是知识经验缺乏的表现。一堂成功的课,靠的不仅仅是三四天的准备,而是知识的日积月累,因此,平时一定要加强专业学习,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广泛涉猎,多读多思,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顺利授课打好基础。

  作文课上,曾经不只一次的告诉学生,写作文要有自己的思想,力争让笔下的每句话每个字都能令自己自豪。作为老师,平时授课,又何尝不是这样?每堂课都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结晶,下课铃响起的那一刻,我们都应该在心里自豪的说一声,这节课,展现了我的最大能力,我上的很好,值得我骄傲。

山居秋暝备课笔记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山居秋暝》。

2.体会诗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三、教学准备

准备课件。

布置学生查阅诗人王维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生读)——《山居秋暝》。

(板书,并请学生把诗题写在笔记本上)

师:请大家看这个“暝”字(圈出)。(生读)这个字是日字旁,对吧?右半部分里面还有一个日,上面是个秃宝盖,把这个日罩在里面, “暝”是什么意思?(生:黄昏,傍晚。)

师:你觉得,黄昏和傍晚,哪个更有诗意?(黄昏)。

师:因为有一句诗,叫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还有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同样讲“暝”,我们用哪一个意思比较有诗意?(黄昏)。

师:那么,秋暝就是——秋天的黄昏。诗题中的“居”又是什么意思?

生:居住。

师:居住在山里叫——生:山居。如果一个人住在山里不想让人知道,叫隐居。

师:对,看课题,这里的“居”就有隐居的意思。王维隐居的这座山非常有名,叫终南山(板书)陶渊明有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南山啊,是隐居的人经常会住的地方。王维在终南山里建有一个别墅,叫“辋川别业”(板书)当然,他的别业不像现在豪华的别墅,就是一间茅草屋。他就住在终南山的——辋川别业。

师:所以称为——(山居。)(生再读诗题)

师:所以诗题中,“秋暝”点明时间,“山居”点明地点。

二、读诗文

(一)读正确

师:那么王维隐居在终南山辋川别业,在秋天的黄昏,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来看他所写的这首诗。

师在读之前,老师有个疑问,王维为什么要隐居在终南山呢?有同学了解吗?

(不想做官了、官场失意、山水田园派诗人,寄情山水)

在读诗前要了解一下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诗的。

出示王维生平简介

生:(自由读诗)。请生读。(朗读评价:正确、流利)

师: “浣”,浣是三点水一个“完”,“浣”是什么意思?做个动作,“浣”就是洗衣。“浣女”就是洗衣服的少女。洗衣服回来的姑娘叫——归浣女。

(二)读流利

师:要读正确读流利不容易,请你把这首诗读得再流利一点,好吗?

(三)读出节奏

师:他不但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而且读得很有——节奏。

你们听出节奏感来了吗?节奏在哪里?节奏在于每一句的停顿,停顿就有节奏,看一下,每一句停顿在哪里?请该生再读一遍,大家用耳朵听啊,停顿在哪里。(生读第一句:空山|新雨后)

师:空山——,空山后面要停顿一下,

(生再读,天气|晚来秋)哪儿要停一下?生:天气。

师:那第三句呢?生:莲动。

师:有一个什么规律?生:二三。

师:对了!二三式,这就是规律。后面永远几个字?

师:真好!现在老师念前两个字,你们念后三个字,我们要配合着读。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师:注意“停”就有节奏了。(板书:停)

(指名按节奏再读全某某)

师:注意,“停”是声音停,但气息还是要“连”起来的。这样就显得柔美(板书:连)

(老师示范,学生再读)

注意停连,朗读就有了节奏感,请生读。

(四)读出韵味

师:看一看这首诗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秋、流、舟、留,都是押韵的,对吧?平声声音要长。再看看每一联前面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不是平声是仄声字,所以读的时候要短一点。

现在我们用上停、连、长、短的方法再读一读

师:非常好!这叫正确、流利、有节奏,还有——生:韵律感。

三、悟诗情

1. 抓“事物”

师:注意每一句诗的前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师:这首诗写了:空山、天气、明月、清泉、竹喧、莲动XXXXXXXXXX

随意是什么?这句实际上写的是“春芳”

师:“春芳”是什么?把两个字分开说你就懂了。

生:“春”就是春天。 “芳”芳香。春天什么是芳香的?花草。所以“春芳” 春天的花草。“随意春芳歇”就是春天的花草到了秋天,就随它落去吧。——按正常的顺序应该是“春芳随意歇”,这叫“倒装句”。

山居秋暝备课笔记第3篇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它常常借助于形象,曲折地表达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含蓄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操。因此形象的赏析,是学习诗歌的最基本的一步。分析形象的方法:找出关键字;回答其形象特点(包括外形特点和内在精神特点)。鉴赏形象,最重要是抓特征,这个特征就是由自然属性、诗人思想身世、文本信息等因素共同组成。

  ①注重形象本身的特点研究,从形象的自然属性及相关知识,因为诗人利用某种形象无非是利用它的某些特点来暗示读者他想表达的意思。

  ②诗以言志。形象是诗人内心思想的物质表现,是诗人的传声筒。所以我们分析形象要联系诗人身世,生活的背景等。

  ③还要注意对形象联想和想象。

  ④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重视文本阅读,学会从具体的文本中具体的物象上寻找信息,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对作品进行分析。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形象入手,运用鉴赏形象的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充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完成较好。

  本课的不足之处,由于时间较紧内容较多及学生的鉴赏能力不高原因,造成了教学任务落实不够充分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教改的同时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更有效的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也应该是研究的方向。

山居秋暝备课笔记第4篇

最近我在《山居秋暝》这首诗歌的时候,并没有运用到多媒体,让学生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时候,学生不能把王维诗歌中美丽的画面描写出来,我想语文课要多用多媒体。

  活用多媒体,它可以带领学生、激发学生去解读课文,领略课文语言的妙处。如展示山间月夜图,让学生展开联想,联系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学过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感情,对比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妙处。展示山间月夜,让学生对比文本,找出图片能表现课文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无法表现,并让学生设想如何用媒体来表现诗歌手法的妙处。语文课堂上适当使用多媒体,能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参与学习,手、脑、眼、耳并用,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学生看不懂故事时引导学生解读课文语句,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文言的解读和理解,分组给动画配音,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站在主题地位,在不知不觉中解读了语文文本,又进行了听说训练,激发了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由于年代的距离,许多文学形象学生已经无法直接体验,活用多媒体,往往能创设审美情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唐诗,是许多人都喜欢的,但学生已无法直接体验到盛唐气象的豪迈壮阔。因此,在学习李白诗歌之前,不妨让学生玩一玩游戏《大唐诗韵》第一节,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盛唐生活,感受诗歌的魅力,理解李白在当时的名声和性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刚正不阿的气质。

  多媒体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从小都在模仿中不断创新。只要教师不以定论论媒体,又怎怕学生没有创新?何况多媒体本身就会引发学生无限的创造性。比如看了电影《祝福》,学生自然有疑问:电影《祝福》的情节安排是否合理?课文的情节安排与电影比较谁更号好?从而引发“我来导演《祝福》大讨论,让学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完成审美再创造。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