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在柏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日期:2021-09-29

这是在柏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在柏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在柏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第1篇

《在柏林》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种种苦难。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找准话题导入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的情境,为体会文章的主旨服务。

  2.想象畅谈。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采用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带着疑问走进文本。

  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战争是离学生们实际生活很远的内容,而本篇文章又短小精悍,所以这一部分可以给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只需抓住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引入文章即可。

  3.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地感受文章深沉的主旨。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善课堂教学,整体思考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进行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料,并把这些资料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三、不足之处

  这篇文章短小,阅读时为情节吸引往往一气呵成,对其中的词句会有所疏忽。同时,学生难以对文章的深刻意义深入地思考。教师应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感悟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和沉重的主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导入话题,创设情境: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接着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深入文本层层剖析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地感受文章深沉的主旨。最后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在柏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第2篇

一、品读含义丰富的词句,发挥想象“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小说开头这平平淡淡的一句,仔细咀嚼,含义丰富。 首先让学生思考这句话告诉你哪些信息? 学生会说:火车上都是妇女和孩子,而几乎没有健壮的男子。 这是将句子抽取主干所获取的信息,而且有违常理,你会接着问为什么会“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呢? 火车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形。 这就是作者构思的精巧之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让读者恍然大悟。

如果教师就此打住,自然也可以了,但如果此时再让学生品读一下这个句子,并且问一句“还有什么不合常理的地方吗”,学生会进入深度思考,也会发现“缓慢”一词显得怪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一般火车给人的感觉总是气势磅礴,一往无前,风驰电掣,雷霆万钧,故用“缓慢”显然是不同寻常的。 但是这时你可以卖个关子,或者也可以说是设个悬念,不要告诉学生答案,你只需告诉他答案去文中找,那么学生就很容易被你领进文本之中了。

二、品读修辞巧妙的词句,把握真意明确了开头作者设置的悬念之后, 可以让学生通读课文,问“小说中还有没有悬念”,相信学生一定会发现老妇人“一,二,三”的数数。 这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为何要不停数这三个数,且“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这不是太令人不可思议了么?这三个数有什么特殊意义么?这些都能引起读者思考。但是孩子不会思考这些问题,老妇人的奇特举动引得两个小姑娘“指手画脚,不加思虑地嗤笑起来”。 这时作者写道,“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又是一个悬念,老头为什么要“狠狠”扫她们一眼呢? 他为什么要凶巴巴地对待两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呢? 悬念连着悬念,读者的思绪完全被作者控制了,急欲知晓这不近人情背后的答案。

老妇人的数数除了悬念之外,作者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反复,像一柄锤子不断敲击读者胸膛,但作者还是引而不发。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再来一个反复,小姑娘由“嗤笑”而“傻笑”,让学生连起来品读一番,或者可以有别样的感悟。 如果说前面的“嗤笑”代表了老头的情感,那么此刻的“傻笑”则完全代表了作者的褒贬,但作者为何要去贬斥两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呢? 在重重的悬念和反复之后,答案似乎已经水到渠成了。

三、品读情感丰富的句子,领悟主旨“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这是老妇人反复数一二三的答案,也是这对老夫妇坐上这列火车的原因,这原因催人泪下啊。 反复让学生品读这段话,实在蕴含了感人至深的情感。 老妇人的可怜是因为她失去了三个儿子,这接连的打击使她疯了,“可怜”应当着落在这个地方。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可怜”当理解为“可敬”,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她为国家献出了三个儿子,读到这里读者是否有一种肃然起敬之感? 当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说:“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反复涵咏这句话,是否可以读到老兵的骄傲,因为儿子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是为了国家死去的。 也可以读到战争的残酷,三个儿子死去了,老妇人发疯了,而现在老兵也将上前线了,于是小说的主旨跃然纸上:揭示战争的残酷,呼唤和平。

这时可以抛下这样的问题:这是什么战争? 分析这次战争的情况。 历来有文史一家之说,结合二战的历史,在二战的背景下去解读这篇小说,那么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作为侵略国的德国,不仅给被侵略国造成巨大灾难, 也让本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战争创伤。 再读“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老兵义无反顾的豪迈,所谓上阵父子兵,前仆后继,虽然这是场不义之战,但在老兵心里毕竟他是去为国而战, 故可以理解为表现他的爱国之情。 但是反过来看,“轮到”一词又显得被迫无奈,虽不想去前线,但为了祖国也不得不去,这就使小说的主旨更加丰富,更其深刻,具有了反战的思想。回过头来看小说标题“在柏林”,为什么不用“在巴黎”或“在伦敦”? 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是更切合这反战主题的,是更具有反思战争的张力的。 作为侵略国的国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创伤,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那么被侵略国则更其惨烈了。 任何战争,荼毒生灵,最终受害的总是千千万万普通百姓,而人民总是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这时可以再读小说的开头,“缓慢”一词当会有新的理解。 这是一列有气无力的火车,就像战争乌云笼罩下的国民,情绪低落,看不见前途。 火车成了一个象征,战时国民的象征,动作迟缓,表情冷漠,甚至带有点麻木,因为不知希望在何方。 故起笔这平淡的一句话,细细读来,实在为整篇小说营造了一个相当贴切的背景氛围。也正因如此,作者仅仅交待火车驶出柏林,而没有交待火车的目的地,例如通常的习惯“一列开往汉堡的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

在柏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第3篇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在柏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第4篇

《在柏林》是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有三篇小说,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说的基本方法,“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在柏林》是一篇小小说,字数不到400字。小说构思精巧,没有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截取战争后方的一个生活场景,通过刻画战争中的贫民百姓的悲惨形象,表现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现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本文读懂内容并不难,关键是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刻画来凸显主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回顾前两课的学习方法,再借读学习提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就文中的细节做出批注并讨论交流。

  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中学生的讨论时间不多,不够激烈,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今后,在教学中一定要吃透教材,深挖教材,采用切实实用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