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1
这是读书目的和前提表达方式,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读书目的和前提表达方式第 1 篇
在落实基础这个环节上,我不仅注重了学生的积累,也注意到了随文处理生字生词。但是随文教汉字这一点,在我的课堂中体现还不够充分。我只叫学生纠正了“嚼”和“鄙”两个字的读音,就没有深入的去挖掘这两个字的字形和字义,从而从根本上去掌握这几个字。
我觉得: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通过这次授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这也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指引。有人说“课堂永远都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那就让我们的课堂少些遗憾,尽量走向完美吧!
读书目的和前提表达方式第 2 篇《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篇随笔,属于立论文。作者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与经验的的关系,用书的智慧;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提倡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这篇文章不仅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它语言精辟,笔法灵活,给人以美的熏陶。
本堂课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并针对优美句子做点赏析积累。授完本节课,自己的感觉还行,老师们对我这节课的评价也还比较高。但坐下来仔细思考,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在教学创新方面,要步伐迈出的更大一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先要具有创新的精神,要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所以,让自己的课常教常新,永远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过于追求课堂的完美。本节课45分钟,我在时间上面把握还比较好,重点安排了对教材的理解与语言的赏析积累,在这个重难点上还是把握较好,但是,没有注意去生成一些新的东西,把课堂带活,走向深入。所以,按部就班的多,许多问题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课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师生互动方面,学生虽比较积极,但是对于问题的思考只是停留在表面,没能深究下去,我的引导也不是很有效,没有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刘冬梅老师的课就能够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挖掘出一些新的东西,学生的收获更大一些。
读书目的和前提表达方式第 3 篇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经历;
2、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思路;
3、解读作者的观点,获得教养的途径以及正确的读书观;
4、鉴赏文章中重点的语句,赏析文章中娓娓道来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研读经典的重大意义,并努力去做一个阅读经典作品的人。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阅读经典作品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识作者及成就: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①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
《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二、知背景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②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②黑塞受中国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很大,所以他才会笔随心走,其作品又具有心理的深度、哲学的深度。
三、明文体--随 笔
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③。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四、读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教养(jiào)卷帙(zhì)发掘(jué)僧侣(sēnɡ)
狭隘(ài) 逊色(xùn)咖啡(kā)时髦(máo)
宽敞(chɑnɡ) 吟啸(yín) 愉快(yú) 公爵(jué)
慰藉(jiè) 麻痹(bì) 强迫(qiǎnɡ)给予(jǐ)
2、归纳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思路及主旨。
1)文章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个层次来写作的。
引论:(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本论:(2)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读书,读世界文学,可使人生充实、高尚、人生有意义。
结论:(3--8)要凭自己的爱好读书,要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读书,强调必须读杰作。
2)、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以自身为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点拨】作者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3)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是什么?
目的:找到生活的意义。(2段)
前提: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个性或人格。(3、4段)
4)《读书:目的和前提》--主旨归纳
文章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五、解读作者观点、说理方式及主旨。
问题1:第1自然段的作用?
明确:
(1)解读了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以及其意义所在;
(2)引出后文的观点做下铺垫:获得真正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强调了其意义在于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有意义。
(3)照应了题目,读书的目的中包括获取真正的教养。
问题2、为什么赫尔曼黑塞强调阅读经典作品?(第2自然段)
明确:阅读经典作品,可以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和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关的生动联系,与人类保持一致。也使得自己的人生充实、高尚,并越来越有意义。
问题3: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教养的途径之一,该如何阅读经典?
明确(1)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作品中给我们留下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2)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我们自由的选择并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来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与人类保持联系与想通。
问题4:“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越来越有意义”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强调了什么?
(1)正反对比论证。
(2)指出了读书的重大意义,不是为了“消遣散心”而是为了使得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有意义。
六、赏析语句
问题1.《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赫尔曼黑塞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明确】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问题2. 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问题3: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
【明确】} 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
问题4: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
【明确】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
强调了“爱的阅读”“尊重的知识”“心的教养”
七、总结提升:
黑塞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读书观?
(1)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作者认为:要读杰作, 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
(2)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象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作者认为:要有正确的阅读的态度,要读杰作,怀着敬重之心、庄重之感,进行爱的阅
读,要花力气、下功夫,认真对待。
八、总结全文:研读杰作是提高素养主要的途径之一,我认为更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黑塞强调了研读经典作品的意义所在,不仅仅是为了“散心消遣”,重要的是之于人生的意义,理解并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升你的阅读意识,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就从研读经典作品开始吧。
九,作业:摘抄文章中有意义的语句,为写作积累素材。
读书目的和前提表达方式第 4 篇一、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2. 理解并阐释文中的主要内容,学会筛选并整合信息。
3. 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写作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鉴赏文章的重点语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运用作者以自身为例论证观点的方法。探讨了解读书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进行联系阅读,了解读书给人带来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课前进行拓展阅读,就读书的意义和方法和同学们进行交流,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一、作者档案
【简历】 赫尔曼黑塞,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作品】 《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
【评价】 德国作家、诗人。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因而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
二、背景链接
黑塞曾在神学院学习,而神学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压抑和扼杀人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深深地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促进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提倡通过读书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为此他写下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就是一篇激励人们读书的名作。文中,作者阐述读书的作用,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三、作者逸事
黑塞开始寻求心理分析和治疗的时候,正遭遇着严重的心理危机。由于反战,他被迫背井离乡,生活陷入困境。1916年初,他的父亲去世,年幼的儿子又身患重病,妻子的精神病急剧恶化而不得不住院治疗。一连串的精神压迫和心理压力使黑塞深受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折磨,于是,他找到荣格的学生朗昂开始了分析性心理治疗。
在1916~1917年间,朗昂为黑塞共做了72次心理分析,基本上是每周一次,每次3个小时。开始的时候,黑塞的抑郁症非常明显,并且流露出自杀的倾向。朗昂的分析性心理治疗十分有效,帮助黑塞度过了心理危机,并且引起了黑塞对心理分析的兴趣。
1923年,黑塞放弃了其德国国籍,不久也与分居了的妻子正式离婚。黑塞自己不仅深受坐骨神经病痛和风湿病的折磨,而且也深受抑郁和自杀情绪的影响。从1925年开始,黑塞重新找朗昂做分析性心理治疗,前后持续了2年左右。实际上,这也是黑塞创作其《荒原狼》的时期。孤独与乡愁是荒原狼的呐喊,也是黑塞的挣扎;自杀与寻求生路是荒原狼的彷徨,也是黑塞的迷惘。在此期间,黑塞所经历的心理分析具有多重的意义。对于黑塞来说,朗昂不仅仅是他的心理医生,也是他的知心朋友,而且是他在经受像狼一样“冬季荒原之流浪”时的坐标和向导。黑塞在其《荒原狼》的“出版者序言”中说:“我觉得这个人有病,是某种精神病或忧郁症,是性格病,我是以健康的本能在抵御它。”同时,黑塞也说:“我认识到,哈勒是一个能忍受痛苦的天才,按照尼采的某些说法,他在自己身上已经培养了一种天才的、无限的、可怕的承受痛苦的能力。”黑塞所要表达的是,尽管荒原狼的故事叙述的是疾病和危机,但是,它描写的并不是毁灭,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机,恰恰相反,它描写的是治疗和治愈。在我们所理解的心理分析中,治疗和治愈也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心性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黑塞将与荣格和朗昂的心理分析过程中所获得的治愈与发展性体验充分展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其中有在黑暗中的求索,有内在心灵意象的指引,也有超越与整合的个性化经历。
四、文化常识
1.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是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的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 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份授予五个奖项的获得者。文学奖就是奖项之一。
文学院院士、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文学史和语文教授、历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才有权推荐候选人,本人申请不予考虑。推荐书每年1月1日前交瑞典文学院,11月1日前后公布选拔结果。授奖一般是因为某作家在整个创作方面的成就,有时也因为某一部作品的成就。
一百多年来,1914、1918、1935、1940至1943年因战争没有颁发,1904、1917、1966、1974年奖金由二人平分。
根据创立者的个人遗嘱,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1900年经国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为“如今以来创作的”或“如今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即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文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统一管理,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因此,院内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诺贝尔图书馆,收集各国文学作品、百科全书和报刊文章。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