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教案

日期:2021-09-19

这是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可谓极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

  (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喜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相联。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中所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7.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都很强,可以清晰地表达出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故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并不罕见。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六、拓展与巩固

  对写法(悬想的写法)

  七、作业

  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教案第2篇

三维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2. 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总)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堂解析(教学案)--课后复习(考点练兵案)

(分)朗读(多样式)--解读(问答式)--研读(答问式)--小结(归纳式)

课件准备:与教案配套的PPT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接下来的几句,有没有听过?那么我们品读一下这首诗:看到大屏幕上。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 而是爱到痴迷 //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泰戈尔

感受: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而经过老师的补充,我们应该有更深的了解。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从千年前传来,被这种伤痛折磨的古人发出的那一声叹息。

2.诗词导入

隔着亘古的时空,要听清这声叹息可能不易。但是同学们可以通过体会这首诗的感情,自己读出这声感叹。下面请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没有生字词,也不是很难理解。因此,在读的过程中,第一,注意字的读音;第二,仔细体会诗中的感情。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指导及要求:这首诗,就好像一声叹息,叹息应该是轻轻的、缓缓的。同学们的节奏稍微快了一些。但是不要紧,读出感情是读诗的高层境界,也许在学习这首诗的内容之后,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诗的感情。也希望在这堂课的最后,每个人都可以把这首诗背出来。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基础积累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目标之4)

2.“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目标之1)

信息筛选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总集,总共是十九首。这十九首诗并非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作者也都不可考。但是都是在同一个年代所作的。钟嵘评价这组诗“惊心动魄,几乎可谓一字千金。”可见《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造诣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被放逐的臣子,被抛弃的妻子,久未见面的好友,流落他乡的游子。我们看到,这些都是可喜之事还是可悲之事?为什么会如此呢?

合作探究

现在让我们正式进入这首诗,刚刚我提到了,《古诗十九首》的诗题都是以诗的第一句为题,同学们可按照自己的理解起了诗名,并思考这个主人公,你们认为,是男子还是女子呢?根据是什么?

好,既然同学们都认为是男子/女子,我们就从男子/女子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

既然同学们有争议,各执一词,而且好像双方都非常有道理,那么我们暂且还是称它为主人公。下面我们边分析这首诗,边探讨,到底是男子 还是女子呢?

男生同学示范朗读一遍(包括诗题、内容,注意断句)。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方法点拨

五言诗朗读指导。

明确: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能力提升(目标之三)

▲一、诗歌鉴赏的方法:(结合大屏幕解读)

1.读顺畅,解其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香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解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师生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下面的环节)

(一)思考: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2.找意象,品意境。

▲ 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目标之2)

本诗的主要意象就是芙蓉,芙蓉就是莲花,我们在哪篇文章中学过莲花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那么,莲代表的是什么?高洁的君子之风。还有没有?其实我们还学过一首诗,只是里面荷花换了个名称,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荷花用来喻意境的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在很多情况下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兰泽”、“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原来我跟大家说了,读诗要抓什么?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时候我们猜测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样的?

轻快! 好,这一句,主人公踏过江水去采一朵莲花,这个画面,让我们觉得是在哪里?是大漠?塞北?还是江南?我们眼前出现这么一幅画面了,盛夏的江南水边,我们的主人公驾着一条轻舟,慢慢摇着船桨,穿梭在荷叶中,去采那一朵莲花。大家认为,这是一名男子,还是女子?但是,是不是完全排除是男子的可能?

3.依景情,析手法;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要给送给谁呢?从上一句我们知道主人公去采芙蓉,为什么要采呢?现在

才知道,是要送人的。大家不要觉得送朵花是小事,我们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和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我们现在想表达爱意送什么?什么值钱送什么,还有直接送钱的。而古人和我们不同,“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他们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往往是一枝花或是一株芳草。

我们熟悉的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交好,元稹为御史奉使往蜀地去的时候,看到路旁烂漫的山花,写到“深红山木艳彤红,路远无由摘寄君”。

送别的时候不是收拾金银细软让对方带着,而是折一枝杨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因为柳字音近留。我们学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说题目可能有同学忘了,但一听肯定会回忆起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的《寄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甚至有时候,只是一颗小小的红豆。还是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现在我们应该能够了解到古人所赠之物所寄托的情感了。折花送柳,一方面传达了对亲友的关怀、思念。一方面有寄托了美好祝愿。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好,这位主人公赠送的对象,是谁?远方的人。而且结合全文可以知道,是远方的那个爱人。我们思考。主人公是真的采过芙蓉以后,才想到“所思在远道”吗?这一问一答是什么手法?设问。有什么作用?

A. 所思,不是才过之后才想到爱人。而是时时刻刻想着他。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之前“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爱人。如果开头就开门见山把对方托出,就显得平淡无味了。

B. “远道”透露出什么讯息?爱人不在身边。为下文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做铺垫。起到暗中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情感还能说是欢快吗?失落。那么我们想到,之前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景象是什么景?乐景,可是主人公带的是什么情?哀情。这叫?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我们接触不少了,刚刚提到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非常典型的一首。在这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中,主人公手拿一朵莲花,站在舟头,独自怀远,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好,从这两句看,我们能读出主人公的性别吗?还是不能严格的区分。一个女子手持莲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个男子,痴情地凝视这江水想着家乡的妻子,都可以成立。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旧乡 长路

旧乡在哪里?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这是什么感情?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体会一下,环顾、漫浩浩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长路漫浩浩,“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看到的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的路程!

这一回头,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但是,却又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这两句,我们在看一下,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按常理推算,一般离家远行的是男子,第一二句有极大的可能是女子,三四句两者皆有可能。五六句男子的可能居大。我们再接下来看第七八两句。

注意:找诗眼,抓主旨;

⑴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二)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这两句没有顺承上面,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守,那就只能忧伤以终老了。

心情如何?忧伤痛苦。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这两句觉得是男子还是女子呢?好像又皆有可能。

那么整首诗读完了。我们还是围绕着主人公是男是女的问题,再来梳理一遍。第一二句有极大的可能是女子,三四句两者皆有可能。五六句男子的可能居大。七八句又是两者皆有可能。所以无法判断究竟如何。我们就从两边都分析一下。

如果是男子,那么涉江者的是男子,环顾者也是男子。

如果是女子,涉江者是女子,环顾着是否一定是同一人呢?环顾着是涉江者的“所思”。

这名女子在采芙蓉遥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这个想象出自女子对于男子爱情极深的信任,心有灵犀一点通,衬出下文“同心”二字不是空话。“忧伤”的也不仅仅是女子一个人,这个画面中相对出现了两个人隔着遥远的长路互相思念,这声叹息也有了回声。这么一想,这首诗的意味更加深刻。

这种写法叫什么呢?

“悬想”。是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是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

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营造一种“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是从内容、感情上来推断的。其实还可以从常识去推断。游子求仕应当上京,东汉京城在洛阳,怎么会走到芳草胜放的江南江畔呢?况且江南民谣中惯用双关语,“芙蓉”谐音“夫容”,环顾望旧乡的人是这位女子所思的、等待的、怕此生不能再见面的爱人。

因此,从两方面去理解都可以,而且从女子的角度去想,还可以引出我们更多的理解。

4.找诗眼,抓主旨;

⑴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二)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

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我们分析完了,之前我们说这首诗既可以是男主人公,也可以是女主人公,然后我们来看一看马茂元先生的相关评论:

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这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于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总结:《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他,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绝没有浮躁的华美,仅用清淡自然地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把这首诗的感情读出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一下这首诗。

好!谢谢!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涉江采芙蓉》全文。并准备默写。

2、预习曹操的《短歌行》,收集曹操相关的资料。

【教学反思】

以往教学

的经验启示 1、 要善于抓诗歌的“诗眼”。

2、 要善于通过意象解读诗歌。

3、 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4、 要引导学生揣摩诗歌的艺术手法。

本节教学

的经验总结 语文课是读书课。要重视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在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对课文进行分析、评论、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对写手法

  (四)速背训练(教师指导方法,学生自由背诵几分钟,教师抽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 ,兰泽 。采之 ?所思 。

  还顾 ,长路 。同心 ,忧伤 。

  【拓展延伸】

  课堂练笔:扩写诗句

  请同学们选取《涉江采芙蓉》中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诗歌,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

  要求:(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3)要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4)要体现自己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

  示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扩写。

  夏秋之交,故乡江南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身处异地的我,设想我的爱人在风和日丽中,正荡着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一大乐事呀!采莲之际,她们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挚意。在湖岸泽畔,还生长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被采莲的女子们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简直令人心醉!倾耳细听,我仿佛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她们阵阵银铃般的欢笑声!

  【课后作业】

  1、对比阅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奇树:美树。②华:同“花”。 ③滋:繁盛。④荣:即上句的华。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

  思考: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

  2、请完成《赢在课堂》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一、作者与背景

  1、作者:汉代无名作家

  2、《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南朝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3、作品的主要风格:用浅近凝练,自然和谐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

  二、思想内容赏析

  1、全篇的抒情线索:“思”。

  2、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表现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

  3、诗句的扩写。

  三、艺术特色分析

  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对写的手法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诗十九首》;

2 积累“芙蓉”这类诗歌意象;

3理解古人以花草赠人的行为;

4分析“还顾”理解诗歌中主人公的形象。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多角度解读诗歌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

同学们,不知你是否到过江南?夏秋之交的江南,莲叶田田,荷花盛放。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少女们乘一叶小舟,穿行在 “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上,她们“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嬉戏、欢笑,好不热闹!看,一位女子正紧蹙娥眉、手拈芙蓉、仰天吟唱: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活动2【活动】朗诵

1 先请同学自读,揣摩朗读方法。

2再请同学朗读,总结朗读方法,注意断句和朗读的语气。

断句:五言诗一般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

活动3【讲授】品析鉴赏诗歌

⑴.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 “江”等意象。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⑵.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借助《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赠范晔》等诗 理解。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花草娇嫩美丽,同时有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之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⑶.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文学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中主人公的形象。借助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对写法”。

明确: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表现主人公孤独、愁怅的形象。这种对家乡方向徒劳无果的张望,把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⑷.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情感:黯然忧伤和两个彼此相爱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义。因爱之深,故思之切,故痛之刻骨铭心,故才忧伤以终老。相知相恋不能相聚相守白头到老,真令人伤感。

活动4【活动】梳理作者的感情线索

心情变化:轻松欢乐——乐极生悲——忧从中来——愁苦绵绵

活动5【练习】课堂练习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训练拓展迁移,对比阅读的能力)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 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涉江采芙蓉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涉江采芙蓉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

同学们,不知你是否到过江南?夏秋之交的江南,莲叶田田,荷花盛放。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少女们乘一叶小舟,穿行在 “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上,她们“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嬉戏、欢笑,好不热闹!看,一位女子正紧蹙娥眉、手拈芙蓉、仰天吟唱: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活动2【活动】朗诵

1 先请同学自读,揣摩朗读方法。

2再请同学朗读,总结朗读方法,注意断句和朗读的语气。

断句:五言诗一般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

活动3【讲授】品析鉴赏诗歌

⑴.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 “江”等意象。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⑵.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借助《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赠范晔》等诗 理解。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花草娇嫩美丽,同时有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之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⑶.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文学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中主人公的形象。借助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对写法”。

明确: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表现主人公孤独、愁怅的形象。这种对家乡方向徒劳无果的张望,把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⑷.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情感:黯然忧伤和两个彼此相爱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义。因爱之深,故思之切,故痛之刻骨铭心,故才忧伤以终老。相知相恋不能相聚相守白头到老,真令人伤感。

活动4【活动】梳理作者的感情线索

心情变化:轻松欢乐——乐极生悲——忧从中来——愁苦绵绵

活动5【练习】课堂练习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训练拓展迁移,对比阅读的能力)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 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