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日期:2021-11-14

这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是优秀的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第1篇

教学目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课后题解:P118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练习: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六、总结。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第2篇

 学习目标:

  1、 借助拼音认识“忆、异、逢、佳、倍、插”6个二类字和“忆、异、逢、佳、倍、插、遍、遥”8个一类字,能通过对比分辨出“异”上半部分“巳”与“已”的区别,知道“插”的正确笔顺,正确书写“遥、插”。

  2、 简单了解诗人王维,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结合王维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并体会诗句表达的诗人思乡思亲之情。

  3、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随着夏天的脚步逐渐远去,我们又迎来了美丽的秋天。秋,是一个诗意的季节。秋风响起,落叶归根,会引发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思乡佳作,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 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1、 说说对王维的了解,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2、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指导书写。“忆”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个“忆”字,你从题目中还知道了什么?请大家轻轻打开书36页,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来说。

  (1)在这里“山东”不是指现在我国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板书:家乡)。王维不到17岁就与弟弟王缙离开家乡到当时全国最热闹的城市——首都长安游学,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图,介绍两地之间的大概距离。(两地间高速公路路程为536千米,驾驶汽车需6小时45分钟。如果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每天走十个小时,也要半个多月才能到达。)

  (2)重阳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们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古时候人们过重阳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风俗。

  (3)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逐步将诗题板书完整)

  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题目平实朴素,内容也看似平常,但是为什么这首诗会流传千古,被人们广为传颂呢?

  三、创设情境,读中悟情。

  1、学习诗歌,“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只有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读古诗有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读得正确流利——读懂意思——读出感情。

  (一)读正确流利: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读女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 佳 倍 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 遥 遍

  板书:“异”。师示范“插”的笔顺,生练习书写。

  (二)读懂意思:

  1、诗句读通了,我们还要读懂诗句的意思。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法小结:查资料、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反复诵读。

  2、先轻声或默读古诗,根据下面的注解与插图,想想全诗大概是什么意思,能说出大概意思即可。同桌交流想法,指名汇报。

  (三)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诗句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师错误范读。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哪些诗句或者字词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伤心的心情?在书上圈画出来。

  1、(板书:独)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透过它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句式,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 时,王维独自一人 。

  (生病时、空闲时、遇到困难时、写出一首好诗时……)

  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请体会王维此时的心情,带着王维的感受再读第一句。

  2、即使生活在繁华都市中,即使满腹才华被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为刻骨。诗人把满腔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句中?(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聚了诗人的情感和心血。

  你们认为哪个字诗人用得?为什么不说“每逢佳节更思亲” “每逢佳节又思亲”,偏偏要说“倍思亲”呢?同桌讨论。(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王维平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思亲)

  诗中提到的“佳节”还会是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生回答时,师补充相关习俗。

  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节日,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那么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说话,说出人物的动作神情:

  节到了,王维看到 ,想起家乡的亲人, 。

  (师:春节——看到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地一起包饺子、放鞭炮——泪流满面)

  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都令王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配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呀,我们可以想象:

  a、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他乡求学的孩子们,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b、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每到国庆节,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深情地说:——

  3、虽然心中倍思亲,但重阳节这天,王维还是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任思绪飞越千里,他会在脑海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

  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吟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又会想些什么呢?的确,家乡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啊!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对西方,大声喊出——(读)“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4、胸怀大志的王维年少早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甘心忍受离别的痛苦,只能把自己的绵绵思乡之情融入到诗句之中,正因为对亲人的眷恋,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情感,所以这首诗直到今天还能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配乐背诵)

  5、总结学法。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眼含热泪,神情忧郁的诗人王维。这节课,我们通过逐次逐句地品,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希望今后在学习古诗时,同学们能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

  四、延伸课外,拓展阅读。

  古时候交通、通讯极为不便,人们长时间外出时只能靠诗歌来抒发自己思乡思亲的痛苦心情,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思乡诗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一些名篇更成为千古绝唱。

  出示:

  (1)学过的思乡诗歌题目:《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

  (2)朗读补充的诗歌。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qiè),不敢问来人。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qī)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收集王维的诗歌或者思乡诗歌进一步阅读、品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第3篇

【学习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4个字,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描述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抒发情感,导入课题

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你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里吗?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结合注释理解生词的意思。

重阳:我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2.准确并流利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正确识记本课的生字,同时,进行生字练习。

xiōnɡ dú yì jiā

兄 独 异 佳

易错提示:

“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不是已和己。

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理解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含义。

2.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大意。

3.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诗人还会感到孤独呢?

4.说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的大意。

5.理解古人“登高”的意义。

6.诗人远在他乡,是怎样知道家乡的兄弟“登高”“插茱萸”?

7.课外拓展:你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明确:

①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②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③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四、小结,效果强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第4篇

 一、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学习李时珍为了能够解除病人痛苦,不畏艰险,坚持实践,行医著书的高尚精神。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诊费”“记载”“解除”“拜访”“流传”“救死扶伤”“疑难病症”“严寒酷暑”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书后问题。

  4、给课文第4自然段分层次。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为重点,培养学生分层和概括层意为难点。

  三、教学思路:

  教学生字词——初步理解——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深刻理解——指导朗读

  四、教学资料:

  李时珍(1515—1593):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22岁随父学医。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研读过800多种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行程达1万余里。

  《本草纲目》: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分52卷,包括药物1892种,药方11096张,药物形态图1160幅。先后被译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10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

  五、教学用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六、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李时珍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时珍,一起来了解这位伟大的医学家编写这一伟大的著作的历程。出示幻灯片:看看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李时珍的照片

  二、初读,理线索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自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李时珍是怎样一个人?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的?板书:立志、学医、编书。

  2.找出与上面三方面对应的自然段。

  3、请大家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这一点。把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划下来。

  多读几遍,好好体会,等会儿和全班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

  老师问: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当中哪一段或者哪一句话让你感受到了这一点。

  三、引读,明大概

  课文第1、2自然段是非重点内容,所以采用引读的方式,使学生明确李时珍是何时、何地、怎样的人,他立志学医的原因是什么?

  四、细读,识“经过”

  (1)指导学生围绕“编书”质疑。

  (2)梳理学生提问,并有针对性地释疑。

  A.导读第3自然段,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完善的药物书,并进行分层训练。

  出示幻灯片:学习第3自然段,说说旧的药物书有什么缺点?1、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不全面。

  2、有药物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不详细

  3、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不正确。

  然后老师指着板书,边说边划去了三个“不”,所以,内容全面、详细、正确的药物书就是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板书:全面详细正确;结合第二句话进一步理解“完善”的意思)

  ①引读第1、2句。

  ②旧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在书上标序号。引读旧的药物书有三个缺点,并指导概括:不全、不详、不准。

  ③理解句与句的联系:“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与后面几句是什么关系?(总分)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总分关系。

  ④旧的药物书有这么多缺点,李时珍有什么想法?(读第3句)有什么决定?(读第4句)

  师小结:从李时珍下决心重编药物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态度严谨的人。

  板书:态度严谨

  ⑤比较句子:

  他决心编写一部药物书

  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药物书

  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a.默读三句话,比较句子异同;

  b.引导学生理解“决心”、“重新”、“完善”的意思,重点理解“完善”:完善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药物书才是完善的药物书?请联系第2句理解。

  ⑥第2句和第3、4句是什么关系?(因果)指导用“因为......所以......”说话。

  B、讲读第4自然段时,提问:“为了编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出示文字课件:“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而且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上千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句子中体会到天气的恶劣,路途的艰辛,“走遍了”说明了地方的广。)学生能说到,不能说到老师不要拼命分析,可以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或老师口头的叙述,是呀,山那么高,路途那么遥远,有时是雪花纷飞,有时酷暑难耐,只要是出产药材的名山,李时珍都------走遍。真是不辞辛苦呀。同学们,就让我们读出李时珍的不怕坚辛吧)

  “他有时----------山上过夜”(不怕苦,不怕累)

  “他走了上万里路-----------学到了----------没有的知识”(虚心请教。师述:向这些不同身份的人请教,实际上是为了让医学的内容更正确,更详细,更全面。)

  “他还亲口品尝”-------(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①读第1句,可以看出这一段主要写李时珍哪方面工作?(亲自上山采药)

  ②朗读写他亲自上山采药的句子。

  ③结合课文插图,指导理解“走遍了”,“不怕......不怕”,“拜访”等词意思,学习李时珍严谨科学态度和献身医学的崇高品质。

  ④出示句子:

  他还品尝了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他还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a.品尝是什么意思?

  b.品尝药材会有什么危险?

  c.品尝越多,遇到的危险就越大,他明知道这一切,他为什么还亲口品尝许多药材?

  d.三句话相比,哪一句更体现了李时珍献身医学的崇高品质?再读体会。

  ⑤后面4句和第1句是什么关系?(总分)用“--”画出总起句。

  ⑥教给学生“抓总起句概括自然段意思”的方法。

  小结:李时珍为了编写这部药物书,不但“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采药”,从这件事中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个不怕辛劳,献身科学的人)

  师导:那么,他这样不辞辛苦的到各地去采药,都是为了要编写一部怎样的药书呢?(完善)请大家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老师引背第4自然段,出示幻灯:同学们,李时珍正是为了编写一部“全面、详细、准确”的药物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 ),还亲自到( )。他不怕( ),不怕( ),走遍了( )。他有时( ),饿了( ),天黑了就在( )。许多药材他都要(),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 ),拜访千百个( ),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 )。

  C、自由读第5自然段,了解李时珍编的《本草纲目》是否已达到完善的要求。

  ①《本草纲目》达到了完善的要求吗?自由读第5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②指导朗读,注意突出“伟大”一词。

  ③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完善”的意思。

  4.再读第5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编书的不容易。

  ①编写这部书容易吗?从哪些词体会到?用“…”标出来。

  ②自读体会编书的不容易。

  出示“花了整整27年,他终于编写成了一部分新的药物书,就是的《本草纲目》。”

  想想带点词语的意思,去掉这些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会这些词语“整整”说明时间长,“终于”说明历尽艰辛,“”说明这本书的价值。)

  板书:有毅力,有恒心

  四、品读,悟精神

  边读边想象,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情景。比方说,在无数个晚上,在炎热的夏天,李时珍怎样做的等等)

  五、指板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为我们祖国有这样伟大的医学和药物学家(板书)感到自豪,为有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感到骄傲。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索。

  板书 :

  救死护伤,立志学医

  立志

  处处留心,暗记药方

  李时珍

  伟大的医学家

  和药物学家 不详细

  学医: 一面行医,一面研究不全面 态度严谨

  不具体

  不怕……不怕…… 不辞辛劳

  编书 亲自采药,亲口品尝 献身医学

  积累经验,拜访别人 虚心请教

  整整27年,终于编成 持之以恒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