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30
这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接着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解题:“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
2、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其词有四篇收入到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八年级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九年级上)《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九年级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陈同甫是一个什么人?
陈同甫,即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1193年考取进士第一名。生平主张抗金最力。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二、反复诵读,理解词的内容
1、扫清文字障碍,读出节奏。
①读准字音 麾 炙 的卢 霹雳
②试画出句中停顿。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集体朗读全词
2、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读懂大意。
①请同学们读注释
②挑灯 八百里 五十弦 秋 作 的卢 霹雳
③集体朗读全词
3、 理清感情脉络,读出感情。
①这首词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本词的思想感情呢?
“壮” 。
这首词是一首寄赠之作,辛弃疾处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读出作者热切希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
②教师朗读全词
③集体朗读全词。
4、 这首词里有的句子已广为流传,成为千古名句。试把它们找出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三、把握主旨
这首词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抒写了词人想要力挽狂澜,热切希望恢复祖国山河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
四、拓展延伸
两首词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虞美人》是婉约派的代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豪放派的代表。两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李煜的“愁”,是一个亡国之君独有的哀愁,刻骨铭心;辛弃疾的“愁”,是一个臣子无法实现的理想。
作为读者的我们,大多还不知道“愁”的滋味,可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壮志不言愁”,将来遇到“愁”的时候,你会选择哪一种人生呢?
李煜,“天资聪颖”,写绝命词,选择死亡。
辛弃疾“可怜白发生”,一直在努力,但壮志难酬,无可奈何!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鬃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有理想有追求,不抛弃,不放弃,努力实现,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一、第一朵浪花:当导演拟结局——得其志
在讲这课前,我看了大量的有关辛弃疾的资料,被他跌荡起伏的一生所深深吸引,同时也有一个疑惑纠结在心头。如何把背景给学生呢?辛弃疾的背景资料较多,如果不能巧妙处理好,就会成为一个冗长的故事介绍,冲击课堂内容。而如果不把背景资料详细介绍给学生,对于诗人的诗句的理解必然会流于浅显。怎么办?
我忽然想到请学生们来当导演,将背景资料按时间分成电视剧的分集内容,简洁地整理好,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所给内容拟人物的结局。后面随后又给出三种结局供学生选择,变成给手中的剧本选续集即大结局。因可以课前发给学生,不会影响课堂容量,同时又激发了学生进入课堂情境的兴趣,形成极强的阅读期待,而且这一背景资料的精练渗透和补充。会帮助不同层面的学生搭起理解沟通的桥梁,使学生的心灵与作者、与人物的心灵产生默契。人读懂了文,乃至在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才会真正与词作者呼吸与共、互补互融。一个身负救世之才,又少年有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心怀“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雄心壮志的辛弃疾已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二、第二朵浪花:命名文化看人生——得其因
名字虽是一个人的代号,但中国人自古以来给后代命名都很有讲究。有的追求宏图伟业,有的追求高雅绝俗,有的豁达明快,如君子之风,有的诗意缠绵,如淑女雅致。所以,每一个人的名字都会蕴涵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中国的命名文化本就是一种很微妙的很温情的文化。辛弃疾的名和号恰恰与此相合。由弃疾到稼轩是辛弃疾一生境遇的反映。父亲早亡的辛弃疾从小跟随祖父生活,祖父辛赞是一位爱国士大夫。金兵入侵时,由于家族人口众多,辛赞无法脱身南下,只好留在济南。辛弃疾少年时,祖父便常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shū)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在他十四、十八岁时,祖父两度让他前往金国首都附近的燕山考察军情。祖父的教育、引导在少年辛弃疾的心中播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而他自己亲眼目睹了沦陷区人民的悲惨生活,更加深了他对侵略者的仇恨。他的名字中自然有除国家之顽疾(收复南宋失地,一统中原)之意。
弃疾的名字,是祖父对他的爱与期望。从辛弃疾的名字来看,祖父辛赞对他寄予了深切厚望,收复失地,回归南宋,那该是当时多少有志之士的梦想啊!而他给自己起的号,又恰恰反映了他内心中不平与他后来的境遇。由辛弃到稼轩,正是作者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诗人的过程。当学生意识到这点,走进诗句去体悟作者的诗情才是到了水到渠成之势。情感才会和诗人的情感走向相合,理解与同情,扼腕叹息也罢,为其不平也罢,走近诗人才成为一种真正的可能。
三、第三朵浪花:读诗句悟诗情——得其情
诗句不厌百回读,悟诗句的情感,依旧是离不开读。但在读此词前,我还是放进了两首小词《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学生要做的是先给三首词做旁批。意在让学生对读得懂的句子也就是他最感兴趣的句子做旁批。实则只要求学生读懂前两首诗句中的“愁”字。为走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诗蓄好势。这个蓄势我认为是不可缺少的。独立地去认识一首诗,就像想从一朵花上看到春天一样,有其可能性,但却有其片面性,三首诗使学生的阅读走向立体角度,使学生的感受走向丰满。
此时再让学生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学生写旁批读旁批,自由地畅说读懂了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某种意思。思维的火花迸射之时,师者如何将火花激得更加耀眼呢?此时我将学生的思维角度转到分层上,这是本诗的独特之处,也是此诗作者的独创之处。为什么最后一句为单独一层,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恰是理解了作者情感的喷射之处。我让学生在此句前加感叹词来读,再重复这句来读,最后再都把所加的内容去掉,体会如何用动作语言来配合此句来读。作者的无奈与悲情、作者的不甘与愤恨……诸多情感尽含其中,也尽由学生体会出来了。
四、第四朵浪花:写诗句抒心情——得其形
此时学生都已清晰地认识到辛弃疾最想做的是一个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将军,却无奈地成了诗人。我将自己组合成的诗句亮给学生,“少年不识愁味,策马沙场点兵。不惧功名有人妒,终赢青史身后名。可怜是书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学生热烈的掌声中,我借势让学生也写两句感受。引导学生用诗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辛弃疾的情感。此时我是采用自己先写诗的方式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的勇气和意识逐渐形成,同时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学着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在写的环节中还注意了说话形式的多样化,注意了难易度的区分,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使写和说落到实处。其实在课前,我最担忧的就是学生不肯写诗怎么办,但在课堂上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学生们踊跃地认真地写下了自己对辛弃疾的赞叹与同情。虽然诗写得稚嫩甚至并不规范,但学生们肯写愿写,能试着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难道不是课堂上的一大收获吗。
这是在异地借班上的一节公开课。一节课上完,学生们不肯下课,要求我接着再给他们上一节课。经老师劝说离开前,又都上来让我签名留念。孩子们的心是水晶做的,晶莹透明。孩子们的心海也是透明的,此时心海中的潮起潮落只因为这节课。孩子们真心喜欢上这节课。
我细想他们喜欢的原因,应是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为“石”,激起了他们心海中多层浪花的翻滚,学生一步步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的诗词,真正理解了作者,理解了诗词,他们不舍我的离开,倒不如确切地说是不舍得这节课内容的离去。他们不舍的是辛弃疾的风云变幻的人生,他们不舍的是辛弃疾的悲愤交集的诗词,孩子们走进去了,不肯出来了。
这让我想到一节课的预设,不管你是想一课一得也罢,抑或是一课多得也罢,最终是孩子们在这节课中到底得到了没有,他们愿意得了没有,他们肯得了没有。还有设计一节课时,你从孩子们的思维角度出发了没有,从孩子们的兴趣点出发了没有。我们要讲的课堂内容就是“石”,一粒小小的“石子”,在准备投入学生们的心海之前,你对你手中的“石子”能激起你学生心海中的浪花多少,你又有多少预知呢?
面对一片晶莹透明的心海,身为师者,应谨慎地投出你手中的那粒小小的“石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词的常识、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1、词的常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
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4、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
“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1、首先,先听一下录音,大家在书上注音;然后我请几位同学试着为我们朗读一下。
2、学生朗读,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翻:演奏。
“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是宽泛对偶,这样看来与“如”字相对的“作”字是什么意思?
作:像。这个字古今词义不同要注意。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霹雳:弓弦的响声。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统一国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3、我们梳理了整首词后,大家能否找出文中表现“壮”的地方?
这些句子表现出来的“壮”的内涵是什么?
壮:
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而激烈 雄壮
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5、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6、如何理解这首词?
明确: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7、齐读课文
四、小结全文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六、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
↓
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简述全文大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
2.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刻领悟“壮词”的含义。
3.学习作者力主抗金、收复中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刻领悟“壮词”的含义。
难点:学习作者力主抗金、收复中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起兴趣
作者导入,多媒体出示辛弃疾画像,以检查预习的方式学习作者生平,就势引题。
(二)朗读体会节奏美
1.名家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划分节奏,然后跟读。
2.根据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再读分析,把握内容
1.独立思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要“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浇愁。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
2.独立思考,“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体现了怎样的氛围?
(秋日里奏乐吃肉,昂扬豪迈的军旅生活氛围,同时也为战争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同桌合作,“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使用了哪些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夸张、比喻、用典、对偶;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战场上紧张激烈的场面,侧面体现了将士们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体现了作者保卫国家的强烈愿望。)
4.同桌合作,“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哪个词改变了前文的感情基调,变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可怜一词,使前文的昂扬的斗志转为个人的悲愤之情,表现了作者慷慨愤世却报国无门的落寞之情。)
(四)合作交流,分析情感
小组合作,谈谈本文题目为何说“赋壮词”?“壮”在哪里?
(题材方面,体现了豪迈昂扬的军旅生活,体现了雄壮的氛围;情感方面,本词体现了作者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语言风格方面,行文遣词豪放壮丽。综上,可谓“壮词”。)
(五)布置作业
对于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名家名作,本词以豪放的笔法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朗朗上口,可读性强,在课程中加设更多朗读的环节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语感和学生对诗词的感悟能力,这个部分应该改进。另外,在解释修辞手法时,应多多举例,不但要举本诗中的例子,还可以举一些学过的诗文中的例子,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修辞使用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主动使用修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