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8
这是阁夜赏析教案及教学反思,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杜甫《阁夜》教学设计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难点:
1、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由《登岳阳楼》导入。
二、解题:
“阁”指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三、合作交流学习:
1、学生自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2、学生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3、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那么诗人有哪些所见所闻所想?
四、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教师评点:(节奏、情感)
2、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书本P43
3、再指定一学生诵读:
4、全班齐读:
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1、学生就诗中词句意思提问,教师释疑:
2、教师就诗中重要词句提问:
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听到了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人。
五、鉴赏诗歌:
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
夜雪初霁之景。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颔联:
1、 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这一意象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
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请学生说说壮丽的表现?
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异乡;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
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诸葛亮和公孙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表面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六、作业: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这首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悲时光易逝;悲战乱人民之苦;悲贤愚同归。
2、背诵:
【注解】①岁暮:冬季。②景,景通影。③霁:念jì,雨雪停止。④星河:银河。⑤卧龙跃马:诸葛亮、公孙述。西晋左思《蜀都赋》言:“公孙跃马而称帝。”⑥漫:任便。⑦渔樵qiáo
⑧天涯 :这里指 夔州 。⑨寂寥 liáo:稀少。
【翻译】冬天的的时光越来越短暂,夔州满天的霜雪在寒冷的夜晚停歇。(感觉更加凄清)。拂晓,美丽的星河里的星星的倒影,在美丽的三峡里漂摇不定。可是啊,天刚亮,军营里就响起了悲壮的鼓角声。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好多地方,渔民、樵夫唱起了悲伤的民歌。可惜啊,象卧龙、跃马那样的人都死了。战乱中,人与人的交情、音信都突然间消失了,但我哪里来得及考虑啊?任它消失去吧。
练习
一、概括全诗内容:
答: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二、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阁夜看到的战乱的凄凉景象和动荡不安时局的描写,极力渲染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同情,对国家民族前途的优虑(或表达作者伤时感世的情怀)。
二、全诗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答:(一)①②句描写时光短促,景象的凄凉,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生短促,一事无成的悲凉心情。采用正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二)①④句描写战乱频繁与美丽的大好河山形成鲜明的对比,再现战乱的悲惨景象,表达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与欣赏美景的矛盾痛苦的心情。采用对比手法
(三)“五更鼓角声悲壮”写鼓角之声从侧面烘托夔州一带的的不太平。采用侧面描写的表达方式,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四)⑦句“卧龙”采用借代的修辞,“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的典故,说明没有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谁能收拾战乱的残局?公孙述是贤是愚作者不加评判,但可以肯定是由他们让人联想到战乱的现实,表达作者对战乱时局的忧虑又无奈的矛盾疼苦心情。
(五)⑧句直抒伤时感事的无奈情怀,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教学目的:
放下你的鞭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1、进一步学习、掌握剧本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欣赏剧本的能力。
2、体会本剧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人物个性,了解它的历史意义,牢记父辈在外敌侵略下的遭遇,为振兴中华,富国强民而努力。
教学重点:通过排练演出,进一步体会“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基本特点。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1、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九?一八事变”?
2、归纳:
即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事件。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在中国东北境内的关东军突然炮击沈阳,同时在吉林、黑龙江发动进攻。蒋某却集中力量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对日军采取了卖国政策,命令东北军“绝对不得抵抗”,并撤至山海关内。日军在19日侵占沈阳,接着分兵侵占吉、黑等省,至1932年1月东北全境沦陷。《放下你的鞭子》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街头剧剧本。(如果学生介绍的全面就不必重复)
3、指名概述本剧内容。(见《同步P60页》)
二、基础知识:
1、独幕剧:独成一幕的短剧,类似小说中的短篇小说。容量小,人物较少,情节也较简单,往往通过一个生活片段,集中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表现尖锐的矛盾冲突。独幕剧的结构紧凑,故事完整,要求在一幕一景中提出矛盾,发展和解决矛盾。情节的基本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应当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完成。
2、街头剧:又称广场剧。不受舞台和剧场条件限制,适合街头、广场宣传演出的戏剧形式。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流行较广,多以群众关心的政治斗争为题材,常能鼓动群众,使观众在感情上与演出者融为一体。
三、默读课文:联系历史课,了解1931年“九?一八”前后的历史情况,特别是东北人民的不幸遭遇。
思考:
1、卖艺人为什麽把自己的亲生女儿香姐说成是从苏州买来的?
2、青工先后提了多少问题?这些问题对展开剧情,刻画人物性格起什麽作用?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为演出作准备。
1、卖艺汉:一位从东北沈阳沿途卖艺流落到上海的街头艺人。他原本是一个善良、正直、慈爱的人。由于战争造成的背井离乡,饥寒交迫,使他丧失了善良、慈爱的性格特点,变得暴躁,“疯狂”了。但青工的责问,女儿的诉说使他悔恨莫及,又恢复了原来的性格,把一切痛苦、灾难、不幸变成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怒和谴责——因为这是造成一切苦痛的真正原因。
2、香姐:一个天真、标志的姑娘。她伴随父亲漂流街头整整六年,受苦遭罪,忍饥挨饿,并不怨父亲,更可贵的是:她十分理解、体谅父亲。她的血泪申诉是全剧剧情转折的关键,把全剧推向了高潮。
3、青工:是一个有觉悟,爱憎分明,为人憨厚正直,敢于仗义相助的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是上海无数有觉悟的产业工人的代表。全剧通过他的提问,揭示出造成卖艺汉父女和东北广大劳动人民痛苦的根源。他的分析使全剧高潮形成。全场观众高呼口号,从而突出了全剧的'主题。
五、排练演出。各组准备,派代表六人上台演出。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剧本特点。
要求:1、抓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句子,用个性化的语言,反映人物性格。
2、态度要严肃认真,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六、集体评议。教师小结。
七、作业:完成提示练习,预习下一课。
课后记:这篇课文这样上,我是有过犹豫的:初三了,时间很紧,戏剧内容又不属中考范围,这一课时不是白浪费了?但学习不单单为考试的道理又是人人皆知的,看到同学们跃跃欲试的样子,尤其是在A班演出《江姐》较成功的前提下,我决定在B班也试试。
万万没想到,区督导员坐到了教室里,真担心!这毕竟是B班呀!一节课上下来,我对同学们有了新的认识。平时考试成绩较差的童士坤先介绍了“九?一八”事变,清楚得让我吃惊,后来六位上台演出的同学,感情的投入更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全体同学的严肃认真又情绪热烈的态度,都值得我好好地反思。的确要重新了解我的弟子们,的确要重新认识新时代的孩子们。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新时代的某些特征,有正义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大胆,接触课外的信息较多,发展较全面,如果总是用老方法教学,可能会禁锢他们的发展,也会泯灭学习的热情。从中我也体会到:上课不应该事先带着对这个班级的固定的观念或“思维定势”,而应该象第一次走进一个班级一样,带着努力去了解学生的心态,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希望能与他们沟通交流,以便更好的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是:
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意思。
2、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快慢、音量高低等。
3、体会本课的思想感情。
由于篇幅很短,预计1个课时。
导入部分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这是很常规的讲授方法。
本课的主体部分是朗读。分几种形式锻炼学生朗读,首先播放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欣赏体会;其次,让学生自油朗读,注意感情;随后,请某位学生起来朗读,老师指导分析;再次播放音频,老师示范朗读;然后学生分男生女生朗读,比一比谁读的好,老师进行表扬;最后班级集体朗读,总结朗读方法。
最后实施结果不是特别理想,主要是在学生不敢大声朗读,不敢表现自己,导致课堂有些冷场了。
所以,下次准备上课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并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胆量与表达能力。身为老师自己的朗读水平也要提高。
《阁夜》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在前面两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诗歌鉴赏的哪两种方法?
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置身诗境”。
师:今天我们要结合前面的方法重点用另外一种方法“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出示第一张幻灯片)去鉴赏杜甫的诗歌。在高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了杜甫的许多诗歌,并且集中在必修三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的教材里。下面我们一起将学过的诗篇中那首被赞为“七律之首”的《登高》背诵一遍。(学生齐背)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对杜甫的诗歌记忆比较深刻。既然我们已经学过杜甫的这么多诗歌,那么你们对杜甫了解多少呢?
生1:杜甫,字子美,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
生2: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
生3: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三吏”、“三别”即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他的代表作。
生4:他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更被宋代江西派奉为鼻祖,著有《杜工部集》。
师:我们把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内容归纳到一起就比较完整了。(出示第二张幻灯片)其实,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三十五岁以前的读书和漫游的时期,那时在洛阳他遇到了一生的朋友李白、高适等人。第二阶段是他三十五至四十四岁时困居长安时期,第三阶段是他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时陷贼和为官时期,第四阶段是他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时在西南漂泊的时期,严武死了之后,他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所以,杜甫的一生充满了磨难和坎坷。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写的。
师:大家都知道,诗歌鉴赏是离不开朗诵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以读来带动对本诗诗意的把握,做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首先我们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这也是朗诵的最基本的要求。(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生:(齐读)
师:同学们的朗诵还比较准确,在这里我还是要强调两个字①景:yǐng 日光;②霁:jì 雪止。
师:《阁夜》的体裁是什么呢?
生: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师:格律诗朗读时还应注意哪些事项?
生5:要讲究押韵。
生6:还要注意节奏。
师:对。除了了韵脚、节拍之外还要注意对仗和平仄。那本诗的格律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生7:节奏2---2--1---2 ; 押韵 押ao韵 偶句押韵 ;
颔联“五更”与“三峡”、“鼓角”与“星河”名词相对,“声悲壮”与“影动摇”主谓结构的词组相对;颈联“野哭”与“夷歌”、“千家”与“数处”名词相对,“闻”与“起”动词相对,“战伐”、“渔樵”名词相对。
师:不错。按照格律诗的要求我们尝试着将诗歌朗读一遍。(出示第四张幻灯片)
生:(齐读)
师:常说“诗言志,词言情”,通过朗读,我们发现杜甫这首诗也是感慨万千的!那么,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找出诗句细加品读。(出示第五张知人论世幻灯片)
(给学生4分钟讨论交流时间)
师:好。下面有哪位同学能谈谈你的想法?
生8:诗人悲时光易逝、人生短促。(教师板书)
师:嗯。那你是怎么感悟到的呢?能不能结合诗句谈谈?
生8:好。“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一词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之意。
师:很好。那“催短景”是什么意思呢?
生8:白天时间越来越短。
师:如何理解第二句“天涯霜雪霁寒宵”?
生:(书中注释)漫天的霜雪在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师:本句中哪个字能很好的体现诗人此时的心境?
生:“寒”字不仅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也表现了诗人内心阵阵的寒意。
师:对。在本诗中诗人还有哪些情感的抒发?
生8:诗人还悲百姓之苦。(教师板书)从“五更鼓角声悲壮”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来。
师:这几句诗的写作角度有什么特点?
生:从听觉上来写五更时分传来的起伏悲壮的鼓角声,荒野中此起彼伏的哀哭声和山城四处飘荡起的打渔砍柴人的歌声。
师:不错。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诗句中关于时间的词——五更,按我们现在计时法应是几点钟?常说“夜半三更”,所以“三更”应是半夜11时到凌晨1时,古时一更为两个时辰,由此同学们可推算出来。(生思考推算)
生:五更应是凌晨3时到5时。
师:对。那同学们有没有特别注意这个时间呢?这个时间的出现有什么深意吗?
生: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更使诗人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也说明诗人也是因为悲苦而彻夜难眠。
师:是呀,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渔樵夷歌是乱世之音,惨痛的哭声和凄凉的歌声交汇于诗人胸中,使这位忧国忧民的仁者心情异常沉重。“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生8:根据最后一联知道诗人还悲人生无常、老病孤独呢。
师:哦。那“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是什么意思?
生8: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
师:我们结合诗人写作本诗时的背景去理解诗人的心境。(出示第六张幻灯片)此时诗人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相继去世了,亲朋也无一字书信问候,在前面我们学过相应的诗句(生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所以杜甫的人生是这样的寂寞苦闷!而当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时,又引起了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诗句谈论了杜甫在诗中寄托的那些深沉悲壮的情感,但有一句诗你们却没有涉及。你们知道是那一句吗?
生:第四句“三峡星河影动摇”。
师:对,此句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诗人在写景。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师:我们知道杜甫的诗风一向都是沉郁顿挫的,但本句所写的景却是异常伟丽、气象雄浑的,此句诗与全诗的意境是否不一致呢?(学生思考)
生:诗人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加上上句从听觉上写了悲壮的鼓角声,所以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便萦绕在诗人的心头。
师:刚刚我们通过对诗句的赏析,我发现同学们对诗人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那么根据诗人情感变化我们该怎样去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呢?
生9:第一联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应读的平缓。
生10:第二联写夜中所闻悲壮之声,朗读时也应引吭高歌,第三联写夜哭、夷歌之凄惨,朗读时应转悲,读得低沉。
生11:第四联思及先贤功业,以自己的寂寥作结,自应以悲慨之音读之,使人“苍然有无穷之思”。
师:好的。我们就按同学们所归纳的要求尝试着进行朗诵。有哪位同学试一试?
生12:(朗诵)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朗诵得怎么样?
生:还需要注意抑扬顿挫。
师:是呀!那么下面我给大家出示一下专家的朗诵。(出示多媒体文件)
(师生共同沉浸在专家声情并茂的朗诵中)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专家的朗诵,接下来我们也用饱含情感的语调试着朗诵本诗,共同吟咏诗韵。(师生共同朗诵后,学生个人朗诵)
师:看来同学们对诗歌的情感把握的很好,我们能从朗诵中感受到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学生脸上现出默许的神情)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年是伟大诗人杜甫诞辰1300周年。196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世界人民纪念他。他既是伟大的诗人,又是文化巨匠。今天我们就以自己的方式来纪念他。请同学们写一段最想对杜甫说的话或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这里有几段补充材料,同学们可以结合这些材料来联读悟写。(出示第七张幻灯片)
(学生思考写作用时六分钟)
师:下面有谁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13:他,走过安史之乱,见证李唐王朝的盛世与衰败。他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抱负,他有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他也有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失意,他一直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怀。他,就是伟大的诗人杜甫。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杜甫的诗句写出他的本质。还有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吗?
生14:你不是君主,也不能兼济天下,只有用你满腹经纶的才华抒写对这个黑暗世界的愤慨。你也不是“霓为衣兮风为马”的仙人,不能拯救苍生,只有用你沉郁顿挫的笔风感叹世事无常的无奈。你不为己欲,却为苍生,茅屋早已为秋风所破,你却还在大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才华横溢,却老病孤舟,只能凭轩涕泗流。你一生颠沛流离,你将所有的悲凉与不满诉诸笔端,实不愧是“诗中圣哲”。即使你已与世长辞,但你在人们的心中却扎着深深的根,你将与你的诗一起流芳百世。
生15:我是为杜甫写的颁奖词。“不在乎官职的卑微,不在乎房屋的鄙陋,杜甫在他最艰难的时候,任然没有放下黎民,放下国家。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用诗歌诠释人类喜怒哀乐的家国衷肠?就算前路荆棘茫茫,他仍不忘作为诗人的职责。他的诗,不但写出自己的心声,更是时代的写照。和平时的快马轻裘,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战乱时的忧国忧民,显示了君子的风范。他的傲骨含香,沁人心脾,即使千百载光阴流逝,我们依然用心为他吟唱。”
师:大家说她们几位同学的作品写得好吗?
生:好!(大声地)
师: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赤子之心、爱国情怀。身处逆境,而情系国家、人民的宝贵情操,是中华民族最可珍贵的人文精神。这节课 我们充分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对本诗进行了赏析,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在诗歌鉴赏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师:这节课到此结束!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课后思考】
一、正思亮点
本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通过反复诵读,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所描写的情境。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感情、意境、内涵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让朗读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先是让学生初读诗歌以读准字音,之后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格律诗的要求,再由学生齐读,了解到学生朗读中的不足,又适时的对学生的朗读如在停顿、轻重、节奏、升降、情绪等的处理上进行纠正、点拨,在反复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从而初步感知诗歌风格,把握诗歌感情;学生在对诗歌的情感深入理解之后,再进行朗读,就更能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就更饱含诗韵,节奏也不由自主地显露出来。最后联读悟写。今年是伟大诗人杜甫诞辰1300周年,我们应以自己的方式来纪念他。于是我请同学们写一段最想对杜甫说的话或为他写一段颁奖词。学生的表现还真不错,写出了一些优秀的作品。这就是真正走进了诗人的心里,和诗人心气相通的表现,这也说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也得到了提升,达到了刘勰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本课,我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语文味”来。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一、让古诗沉浸在浩瀚的文化中。
杜甫作为“诗圣”,在当时文坛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让孩子亲近诗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是语文课该做的事。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让诗歌的学习沉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用一诗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其他诗歌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
二、让古诗的理解在情境中生发。
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 “妻子”、“衣裳”、“青春”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时候,能差不多说到位,我就没再去“唠叨”。可课后,经提醒我知道我错了,学古诗不能满足于仅仅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诗句中逐字意思简单串联。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学生走进情境,就不会就字论字,简单地把单个字的意思联起来说说了事。他们头脑里会出现:杜甫一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足无措,万分激动,不由任泪水沾湿了衣服!
学古诗,学语言,学表达,作为师者,我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想像画面,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走进画面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积淀表达诗歌的意思。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才是有“语文味”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