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5
这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属于教材“阅读与鉴赏”部分的“情思与意境”赏析。单元要求为“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古典诗歌阅读”版块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作为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应为宋“豪放词”鉴赏的一个小结。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在人教版必修二、必修三学习了诗词鉴赏的相关常识,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已经初步具备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但由于未接受系统的诗歌鉴赏训练,再加之阅读面有限,对诗歌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知之甚少,所以对诗歌的情感内容的把握仍有一定难度,本节课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欣赏、感悟以及运用已学方法解决实际鉴赏问题的平台。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为阅读鉴赏探究性教学,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影音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情感,利用多媒体课件以问题呈现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辛弃疾,通过多媒体听读、自由诵读、展示朗读等多重诵读,涵咏、感悟,走进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及整合表达能力;然后通过对景物描写及典故内涵的探究整合,走进作者内心,进而对学生形成一种大的思维穿透力及情感震憾力。在教学中我们探索出较为有效的模式如下图:
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协作学习、分享集体智慧的习惯,同时也拓展了思维空间。通过交流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分享成功的喜悦,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 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⑦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
5、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研习全词,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 、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7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板书)。
(二)分析词的下片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③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4、 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信词中 的许多句子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 见 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
八、小结全词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辛弃疾的名字导入:
同学们,辛弃疾,姓什么?
请大家用“辛”字组词:艰辛、酸辛、辛辣、悲辛。
这些词,几乎就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了。连他自己也这样自嘲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
那么辛弃疾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辛酸、悲辛、艰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辛弃疾。
二、诵读
1、师范读
2、自由读,注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请学生单独朗读,并作朗读指导。
三、赏析
赏析指导:诗言志,读诗,就是要读出字里行间所含蕴的“志”。熟悉辛词的人都知道,辛弃疾的词,常常借景物言志,用典故言志。读这首词,我们就要注意体会景中情,参透典中义:
板书
诗言志
上片借景抒情
下片用典抒情
(一)赏析上片:
请咱班的女同学齐读上片,然后展示上片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
师示范赏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并请大家依照示例,鉴赏“落日楼头……江南游子”一句。
1、“落日楼头……江南游子”这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除写景言志外,词人还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情感,找到这些动词,感受词人此刻的心境。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无人理解自己的满腔怨愤,词人激愤到把栏杆拍遍。但是,就是把栏杆拍遍,
又能如何呢?朝堂一片主和之声,无人理解他重用他,一腔悲愤只能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无人会,登临
意!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辛弃疾,他会吗?
(二)赏析下片
1、请男同学齐读下片。
2、多媒体展示问题:
(1)词人用到了哪些典故?作者借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
典故 作者态度
张翰——莼鲈之思 乐于归隐 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求田问舍 钻营私利 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雄才大略 才气,渴望建功
桓温——木犹如此 时光流逝 可惜,时不我待
由“休说、羞见、可惜”可知,词人心境的痛苦。所以词的结句,词人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思想内核、作品特点。
2.找出词中的意象及典故,体会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意境及典故中所蓄含的深层含义,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3.背诵这首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味,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2.通过对意象及动作的分析入情、入境,自主进行情景再创造。
3.通过合作交流、展示成果,提升思维、整合、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欣赏、感悟、探究中入情入境,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培养诗歌阅读的兴趣。
2.探究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执著的爱国热忱与状志难酬的悲愤,进而激发并培养学生志存高远、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多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味。
2.通过对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及所用典故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鸣,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典故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学习借景、借典抒情的手法。
2.精练、规范、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探究式教学,其主要步骤为:
查阅资料――情感激发――多重诵读――自主生疑――合作交流――展示点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课程导入
1.多媒体播放仲天的《战觞》。
2.导语:一曲“战觞”让我们慷慨激昂,透过曲词的如血残阳、漠漠黄沙、金戈铁马的壮丽画面,辛弃疾悲壮的英雄形象,已然映入我们的脑海,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位爱国英雄的内心,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设计意图]利用慷慨激昂的音乐,创设一种悲壮的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二)前置诊测,走近稼轩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南宋抗金英雄,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2.稼轩名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名联欣赏
下面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但上下联都打乱了顺序请重新调整。
铁板铜琶 东去 继 东坡 大江 高唱
美芹悲黍 鸿雁 冀 莫随 南飞 南宋
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课前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养成课前利用各种媒体查阅资料的习惯,全方位了解作者,培养学生诗歌鉴赏中“知人论世”的能力。
(三)探究文本,走进稼轩
1.诵读感悟
①初读 ②听读 ③自由读 ④展示读
[设计意图]诗歌鉴赏单元的基本要求是体味诗歌的“节奏感”与“音乐性”。设计多重诵读,就是让学生在“初读”中疏通大意,入情入境;在多媒体“听读”中欣赏、感悟,在“自由读”中涵咏,品味形象和把握情感,通过“展示读”训练学生的语言节奏,及把从作品得来的情感进行“外化”表现。
2.自读梳理
①辛弃疾登上南京赏心亭他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看到的景:
楚天 江水 远山 落日 断鸿
做的动作:
看吴钩 拍栏杆
想到的人:
张瀚 许汜 刘备 桓温
②你认为本词的词眼是哪一句?
(“无人会,登临意。”总领全篇)
[设计意图]高尔基曾说过:“在诗歌作品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形象”要鉴赏一首诗歌,首先得找到诗词中所运用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形象,再通过分析形象的特点把握意境,进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找“词眼”训练学生迅速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能力。
3.合作探究
问题一:对于词的上阙所描绘的景象,假如你身临其境,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辛弃疾呢?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方法点拨
①置我入境?摇②感悟作者?摇③知人论世?摇④融情入景
[设计意图]结合意象通过联想与想像对诗歌进行情景再创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问题,让学生把“我”置入作者所绘的“境”中,结合背景再来体会作者的感受,就会得到一种虚拟而真切的感受,从而也就会理解景与情的关系。这样,就既获得一种方法上的指引,也获得一种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震撼。
问题二:作者“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流露了怎样的情绪?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
“吴钩看了”: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情感抒发的含蓄、深沉)
[设计意图]“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当“歌以咏之”不足以表情达意的时候,人就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歌除了借“景物”来抒发情感之外,往往借助动作来表达情感,当那个曾经驰骋沙场、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英雄,而今只能空看“吴钩”“拍栏”感慨的时候,其无法言喻的落寞与悲愤又来得何等深沉!
问题三:词的下阙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张翰――念鱼归隐――耻于弃官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为国为民
刘备――雄才大略――追慕英雄
桓温――时光流逝――不愿虚掷年华
(注意“归未”、“怕应羞见”等流露作者情感倾向的评价性词语)
[设计意图]“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借典抒情是古典诗歌的常用方法,也是诗歌鉴赏的难点。一是典故自身就是一种文化浓缩景观;二是借用者在借用时表现的情感又来得深沉、复杂、含蓄;三是运用方式灵活多样,可直用、化用,也可正用、反用。辛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善于用典,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典故自身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归未”、“怕应羞见”等流露作者情感倾向的评价性词语来探究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升华拓展、走进自我
1.找一句你最欣赏的诗句或拓展为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或作评价性赏析。
2.梁衡评价辛弃疾“词人本色是武人”是说词人本是行伍出身,国家残破之际却不能手持长剑,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只能以纸笔悲歌慷慨,所以其词风沉雄豪壮,而本词中却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玉簪螺髻、红巾翠袖来进行点染,有人认为有柔媚繁褥之感,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①学生展示成果。
②教师指导点评。
[设计意图]诗歌的鉴赏最终得通过联想想像内化为鉴赏者自身一种独特而深沉的内心体验,从而对鉴赏者产生一种巨大的情感震憾力。而鉴赏者在感悟、联想、评价、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又各有差异,所以把课堂所得的东西通地自己的语言加以“外化”,对学生的思维穿透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无疑是一种提升,也借此突破本课的难点。
(五)走出文本、走近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 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诗颔联以?摇 ?摇?摇和?摇 ?摇?摇?摇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屈原?摇白居易)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设计意图]通过与文体类似的高考诗歌鉴赏真题的引领,把学生的目光引向高考,实现课堂与高考的对接,培养学生用课中所学的鉴赏方法去解决实际的鉴赏问题的迁移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走向课外,再悟稼轩
1.欣赏词曲,和歌背诵
播放吴哲铭的《水龙吟》,要求学生在情景氛围中和歌背诵。
2.课外自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写一篇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背诵是古典诗词教学的常规要求。词又是一种可谱曲演唱的体裁,所以在浓郁的情景氛中来产生情感共呜而背诵曲词,这种文辞与情感的体验会来得更真切深刻,也使整个课堂在乐声中开始在乐声中结束,给学生一种身心的享受,也给呆板的语文课堂一抹亮色。课外的名家作品阅读,既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阅读过程又是对学生思想灵魂的一次洗礼。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