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人教版

日期:2022-02-16

这是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人教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人教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人教版第 1 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的含义,会用“所花的钱/数量”表示单价,“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表示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解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及数量关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理解并应用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术语表达、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用符合单位表示“单价、速度”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具体情境导入

1.出示教材52页例4、53页例5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

2.引入课题:

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今天我们就来总结这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会解决实际中关于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问题,通过解决例4、5,唤起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回顾,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价、数量、总价,概括“单价×数量=总价”

  (1)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

生2: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算共花的钱数。

(2)出示发票:

师:你能从这张发票中看出光明小学的购物情况吗?

(学生分别从数量栏、单价栏、金额栏、货物名称栏了解购物结果。)

  ①认识理解“单价”。

师:看来发票里包含了许多的数学知识。你知道发票中的“单价”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单价)

  师:是的,每件商品的价格就是它的单价,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学生介绍学习用品类、服饰类、食品类的物品单价)

  师:发票中的2000元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总价)

②说一说,算一算。

师:出示问题:

橙汁每瓶4元,一箱12瓶共多少元?

每箱橙汁40元,200元可以买这样的几箱?

200元可以买5箱橙汁,每箱橙汁多少元?

已知( )和( ),求( )。数量关系式为( ),算式( )。

学生独立练习

生汇报、交流。

生:讨论并发现验证: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补充完整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认识单价、数量、总价,并初步感知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积累有关单价、数量、总价丰富感知。

2.认识速度、时间、路程,概括“速度×时间=路程

(1)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已知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

生2: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算共行了多少千米

(2)联系实际,认识速度

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物体的速度。(课件出示)

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8米/时。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师:我们把这样,每小时或每分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人步行的速度是4千米/时,(板书:4千米/时)观察表示速度的单位,是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单位组成的?

生: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

师:对,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中间用斜线隔开。读作4千米每时。

你知道4千米/时表示什么吗?

生:24千米/时表示人1小时大约走4千米。

师:你能像这样写出并读出蜗牛、声音传播、光传播的速度吗?

【设计意图】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通过实例和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加深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那么怎样求速度?

生:路程÷时间=速度

师:请写出下面各物体的速度

①一列火车2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②自行车3分钟行驶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③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__

生:这列火车的速度是90千米/时,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

(4)理解单位时间,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观察这三组速度,他们都是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

生:他们都是一时、一分、一秒行驶的路程。

师:对,我们把这样的一时、一分、一秒都称为单位时间。你现在能来试着说一说什么是速度吗?

生:在单位时间里行驶的路程就叫速度。

【设计意图】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通过观察和比较几个速度单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既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理解了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

(5)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解决下面的问题。

甲乙两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

①60×4表示什么?

②240÷4表示什么?

③240÷60表示什么?

已知( )和( ),求( )。数量关系式为( )。

生2:这两道题都是知道了速度和时间,求路程。

师:怎样求路程?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师:猜测一下怎样求时间?为什么这样猜?

生:路程÷速度=时间,我认为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知道了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同学们猜测得到底对不对,想来验证一下吗?计算第(2)、(3)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这两道题都是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用路程÷速度=时间,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经历猜测和验证的过程。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实际运用

  1.他会超速吗?带有这个标志的路共长14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段路。

师:你怎么理解限速60千米/时?你想对张叔叔说些什么?

2.客车的平均速度是80千米/时,它行7小时能否到上海?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来解决?

生1:比路程。

生2:比速度。

生3:比时间。

3.小丽去文具店买文具,不小心把购物发票弄脏了,你能帮她算出笔记本每本多少元吗?

学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回顾梳理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对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有系统的认识。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人教版第 2 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呈现研究素材:

  6×20 40×5

  160×5 6×10

  6×40 80×5

  2.口算出得数。

  3.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分一分吗?为什么这么分?

  再次呈现:6×10=60 160×5=800

  6×20=120 80×5=400

  6×40=240 40×5=200

  4、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 :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师:为方便研究,我们先研究第一组算式,并把第一组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果把(1)式作标准,(2)式和(3)式分别与(1)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3、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4、教师相机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

  5、师生共同探究第二组算式,并总结出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 ,积也除以几。

  6、师:是不是其它的乘法算式也有相同的积的变化特点呢?师写算式60×8=480,你能根据这个规律写几个算式吗?看其它乘法算式也有这个规律?

  学生举例说明。

  7、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学生说,教师引导学生说简单些。总结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8、师:这个规律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你知道什么地方我们使用过?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指名学生回答

  2、神奇缺8数来挑战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3、一辆汽车在公路上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 )千米。一列火车在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 )千米。

  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解法,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 :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回答

  五、巩固练习:

  1、找出规律再填空。

  16×17=272

  16×34=272 ×( )

  16×34=272 ×( )

  (16 ÷ ) ×17=272÷4

  2、判断题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应该乘5。 ( )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应该除以10。 ( )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如果长不变,宽变为原来的3倍,则面积也变为原来的3倍 ( )

  (4) 路程=速度×时间,如果时间不变,速度变为原来的几倍,路程也会变相同的倍数 ( )

  3、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人教版第 3 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自探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

  总结应用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铺垫

  师:同学们,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对对子”。老师说前半句(1只青蛙1张嘴),大家说后半句(2只眼睛,4条腿)。比比谁对得又对又快。

  (师生对对子)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为什么对得这么快?

  引导说出青蛙的只数与眼睛数、腿数都存在的倍数关系。

  (预设:1只青蛙有2只眼睛4条腿,所以青蛙眼睛的.只数是青蛙只数的2倍,腿的条数是青蛙只数的4倍。)

  师:根据青蛙的只数与眼睛数的倍数关系,请你们快速地算出6只青蛙有几只眼睛?60只青蛙呢?600只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6 = 12

  2×60 = 120

  2×600= 1200

  师:我们再来根据青蛙的只数与腿数的倍数关系,快速地算出5只青蛙有几条腿?10只青蛙呢?20只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4=80

  10×4=40

  5×4=20

  2、导入新课

  师: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规律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请同学们大声把课题齐读一遍。

  3、围绕课题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预设:积的变化与谁有关?变化规律是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游戏乐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一) 研究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题,并借助老师提供的自探提示,比比看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课件出示自探提示【找学生读自探提示】

  (1)从上往下观察第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二个因数怎样变化?积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2)从上往下观察第二组题,第一个因数怎样变化?第二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有什么变化?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3)你能用一句话将两组题中已经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吗?

  温馨提示:如果你觉得自己研究有困难,可以和同学一起研究。

  学生自己独立观察与思考,根据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完成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

  2、根据自探提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二)归纳规律

  1、分层概括概括

  (1)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一题,总结变化规律。

  (演示对比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二题,总结变化规律。

  (演示对比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除以几。说明0除外。)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整合概括规律

  通过观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已经发现的规律。 学生总结不完整时,讨论这个问题. 得出结论:(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记忆。读规律,把关键词加重着读。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自探提示展开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

  (三)验证规律

  师:学生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下面一起来验证一下。

  ①(课件出示)请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填空。

  45×20 = 900 12×5=60

  45×10 =( ) 12×20 =( )

  45×2 =( ) 24×5=( )

  ②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一组算式,每组2个,看一看积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师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师 :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让我们一起自豪地把这个规律再读一读,注意把关键词加重着读。

  【设计理念:通过两个练习,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

  (四)小结探索方法

  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

  四、运用拓展

  师:下面我们就要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一次数学大闯关,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火眼金睛

  1、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 ( )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 。 ( )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也一定扩大4倍。( )

  第二关:灵活机智

  2、根据8×50=400,直接说结果。

  16×50=( ) 8×25=()

  ( )×50=1600 80×500=()

  第三关: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小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人教版第 4 篇

教学内容:

小学四年级人教版下册第58页例题及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

4.让学生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

多媒体课件、题卡、分组卡。

教学过程:

一、 游戏激趣,比较探究

师:(音乐播放歌曲《找朋友》)这个歌曲大家都很熟悉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做 “找朋友”的游戏,它的规则是:找朋友的同学先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并说出自己代表的数字;然后告诉大家自己和所找到的人所代表的数字的积是多少。如果说对了,就说明他们是朋友。

教师先示范,并把“找朋友”的“见证”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观察一下黑板上教师记录的算式,并思考发现了什么。教师设置悬念,告诉学生,这个发现关系到下一步游戏,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最后得出以下结论。

生:依次变大,增加了10倍。

师:增加10倍其实是乘以11,你看是吗?

生:扩大10倍。

师:对。扩大10倍其实就是乘以10。老师代表的一个因数不变(板书),而你们代表的另一个因数乘以10(箭头板书),看一看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谁来说一说。

生:积也乘以10。

通过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得到了结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就乘几。

二、主动思考,深入结论

我们接着做“找朋友”的游戏,这次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同学们主动找老师来做朋友,但是有这样的条件:限人数三人,并且所代表的数字要和之前老师所找的三个小朋友一样,符合一定的规律。好吗?

(教师在学生讨论中主动交流,掌握学习情况,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找出50、10、5这三个数。学生交朋友时,教师有意把数字顺序变为50、10、5。)

师:谢谢你,我很愿意成为你的朋友,你能说出我们的积是多少吗?你能在黑板上记录下我们的友谊“见证”吗?(引导学生记录)因为时间关系,只与这些同学做了朋友,课下我们可以继续交流。我们现在再来观察一下,同学们找老师做朋友所得的算式有什么变化?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就除以2。

师:只能除以2吗?怎样表达能更全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就除以几。

师:除以0行不行? 0能做除数吗?

生:不行。刚才的结论应该加个条件:0除外。

三、归纳总结,引出课题

通过刚才的两个游戏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就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自编一组满足积的变化规律的题。(过程略)

四、巩固提高,层层递进

1.出示“做一做”,让学生一个一个回答,并引导学生说出结论:一个因数谁不变,另一个因数怎样变,积怎样变。

2.出示560÷8=70,70×24=1680,让学生结合积的变化规律思考:560×3=?

3.拓展思维训练1: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

12345679×81=?

拓展思维训练2:

18×24=432

(18×2)×(24÷2)=?

(18÷7)×(24×?)=432

(18× )×(24÷?)=432

拓展思维训练3:

利用所学的规律口算下面2题,说明算法。

24×25 56×125

五、课后小结,引疑导思(略)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