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31
这是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情分析
前需知识掌握情况:教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一枚2分硬币、黄豆若干、口香糖、水果。学具: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黄豆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对微课的认识:1.很少接触过教师课堂使用微课。2.喜欢老师在课堂中插入微视频和动画。
学生特征分析
学习态度:1.个别有课前自己预习和课后复习功课的习惯。2.大多不会使用电脑等多媒体进行自学。
学习风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00、101、102页例1、例2以及103页的做一做。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目的:1、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2、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正。3、教师是身边的导师4、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时机:1.创新主题,提升学生关注点.2.融入互动,提高课程交互性.3.形成系列,提高课堂延续性.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方式:1.微课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2.微课可以满足学生按需选择学习。3.微课可以满足学生实现自我的学习状态。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片段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应的教学目标
认识克 设疑: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动手掂掂: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合作找找:在各组物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合作找找:在各组物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认识千克 (课件出示)一袋盐,谁知道它有多重?你怎么知道的?那两袋盐有多重呢?克与千克有什么关系?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出示几种常见的称) (实物操作)称1千克重的洗衣粉和1千克的苹果。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拓展作业 1.出示作业,提出要求。2.师生交流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认识常见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组织与管理
如何让学生获得微课资源:1.上传到班级QQ群2.上传到微信群3.利用U盘拷贝
如何确保学生学习了微课:1.查看QQ群文件的下载情况2.抽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3.调查学生对微课的反馈情况
如何评价微课学习效果:1.观察2.作业分析3.测验4.…………这些是微课学习效果最常见的评价方式。相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会很恰当的运用评价工作和适合的方法,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作出客观的评价。
【设计说明】
本课题内容选自二年级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克和千克”是数与代数中“常见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二下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是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用“斤”“公斤”这样的重量单位,对“克和千克”这样的国际制质量单位的实际概念的感知几乎没有。千克和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尤其是克,而且它们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依靠观察得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不仅要解除困惑,更要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本设计是笔者上得一节公开课,课后听课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课堂中好像有一股生命活动的强大气场,充分体现了生态课堂的要求。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学生通过动手称量,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秤;
3. 通过反复实践,学生学会用对比掂的方法估计物体的轻重,同时积累和发展“量感”经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生态课堂体现
活动一:举一举,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举物游戏。
请同学们举起课前收集的物体的质量报告单,你对这张纸的重量感觉怎样?
举起你的数学课本,感觉怎么样?
数学课本与这张纸比较是重的,但与人的重量比较又是轻的。
2.引入新课。
课前,老师让大家到超市收集一些物体的重量,我拍了这样的情景。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主题图)从这张照片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观察它们的单位,你又发现什么?
同学们说得非常精彩,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做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同学们提出那么多问题,咱们今天就重点来研究:1克有多重?1 千克有多重?
(生举起物体质量报告单)
生:这张纸很轻。
(生举起课本)
生:数学课本重。
生 1:我了解到一包饼干重110 克。
生 2:一桶豆油重 5 千克。
生 3:6 个苹果重 1 千克。
生:一包饼干用“克”做单位,一桶豆油和 6 个苹果用“千克”做单位。
生 1:1 克有多重?
生 2:1 千克有多重?
生 3: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 4:克和千克是用来做什么的?
生态课堂追求教学的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让学生先举一张很轻的报告单纸张,再举一本数学课本,对比后出示课本主题图,让学生说出各种物品的数量及单位,不仅能很快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直奔主题,还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生态课堂核心理念之一是唤醒、激励生命,激发学生生命中的强大力量,能让学生做得让学生做,能让学生说得,教师不代替,尊重学生就是相信学生。
活动二:看一看,认识测量工具。
同学们,如果老师想知道某个物品的轻重,你有哪些办法呢?
(板书:称一称)
(板书:看一看)
(板书:掂一掂)
同学们办法可真多呀!有包装的可以看包装。没有包装的,比如要知道一个西瓜的重量可以用手掂一掂或者用秤去称一称,这样得到的结果就更准确。那么,你都见到过一些什么秤呢?
在“秤”的大家庭里,还有这样一些秤,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生 1:用秤来称一称。
生 2:看包装袋是怎么标注的。
生 3:用手掂一掂
生 1:我在菜市场见过盘秤。
生 2:我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 3:我在药店见过体重秤。
生态课堂的切入点是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知道判断物体的轻重可以“称一称”“看一看”“掂一掂”,对认识“克与千克”是很好的元认知,教师要搭好脚手架,架起通往教学目的地的桥梁。
生态课堂是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相融合的课堂。多媒体展示各种称量工具,直观,学生印象深刻。
活动三:掂一掂,体验“1克”标准,感受“1克”有多重。
1.体验标准,感受 1 克的重量。
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利用天平称出一枚 2 分硬币的重量,并全班交流你的称量结果。
现在,请同学们把各人手中的 2 分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感觉?
你能把刚才所掂的物品的数量与结果的感觉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吗?
2.寻找标准,找出“1 克”的物品有哪些。
用刚才这种感觉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约有 1 克重?
请同学们再掂一掂一个 1 克的 2 分硬币、一个纽扣、一颗含片,建立起 1 克物品重量的标准。
(学生分组称量)
生:约重 1 克。
生:感觉非常轻。
掂 1 克的 2分硬币,感觉非常轻。
生 1:一颗纽扣。
生 2:1 枚一角的硬币。
生 3:一张纸牌。
生 4: 两颗图钉。
教师选用天平秤,让学生见证2分硬币的质量有1克重,再让学生把2分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后告诉老师有什么感觉?这不仅让学生有了见证过程,而且还让学生的肢体参与验证、体验,然后谈验证的感觉,这对学生建立1克有多重这一数学模型及标准是极富价值意义的。再让学生根据刚才这种感觉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约有1克重?学生说出了:一颗纽扣, 1枚一角的硬币,一张纸牌,两颗图钉等等,这都是学生真切体验后,以1克作为参照标准,联系生活实际说出来的。这就等于教师践行了“三解放”: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嘴巴。
活动四:比一比,建立1千克的标准,加深“千克”与“克”关系的理解。
课件出示:一袋盐重 500克,两袋盐就是 1000 克。1000克可以用比克大得多的单位 “千克”表示,记作 1 千克,它们的重量是相等的,所以 1000 克等于 1 千克。
【板书:1000 克=1 千克,即 1 千克=1000 克】
1 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把1 千克的物品(两袋盐 1000 克)放在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
把刚才掂物品的数量与结果的感觉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闭上眼睛,再掂一次,掂的时候静静地感受,把掂 1千克的感受记到心里去。
拿出一个 2 分硬币放在另一只手上同时掂一掂,对比一下,有什么感受?(板书:比一比)
这就告诉我们“克”是一个很小的重量单位,很轻的物品都用“克”做单位。而“千克”是一个稍大的重量单位。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1000 个 1 克就有 1 千克重。即: 1 千克等于 1000 克。接下来老师要考考谁的反应快(题略)。
(教师出题,学生口答)。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生活中你拎过几千克重的物品吗?
小结:像一桶豆油、一个西瓜、一个人的体重……这些稍重一些的物品,通常用“千克”做单位。
活动五:背一背,体验“几十千克”有多重
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吗?
把你的体重告诉同桌,想不想体验几十千克的同桌重量背在背上是什么感觉?
接下来咱们做一个“背一背”的游戏,(板书:背一背)边背边想,把背的数量与结果的感觉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课件出示:我背着( )千克的( ),感觉( )。
请同学们再拿出 82 克的土豆片与刚才背一背的感觉比较一下,你想说什么?
请同学们用背同桌几十千克重量这个标准,估一估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是多少千克?
总结:轻的物品用 “克”做单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以后还要学习更重的物品用“吨”做单位。
(学生齐读两遍)
生 1:比一个 1 克的 2 分硬币重多了。
生 2:感觉很沉。
生 3:时间掂长了手会酸。
我掂 1 千克的盐感觉很重,时间掂长了,手会酸、胳膊会疼。
(学生掂重量)
生 1:1 千克重,1 克轻。
生 2:1 克的硬币很轻,几乎感觉不到,1 千克的物品挺沉的。
生 3:1 克和 1 千克有很大的区别。
生 1:我帮妈妈拎过 5 千克重的一桶花生油。
生 2:我拎过 2 千克重的土豆。
生 3:我拎过一桶水约重10 千克。
生 4:我背的书包约重 3 千克。
……
生:知道。
生:想。(高兴、欢呼)
学生做互相背的游戏。
生 1:我感觉土豆片轻多了。
生 2:土豆片轻,用“克”做单位。人的体重重,用“千克”做单位。
生 1:我小弟的体重约重20 千克。
生2: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生3:一个西瓜约重5千克。
生 4:一张课桌的重量约是25 千克。
生 5:我爸爸的体重是 62千克。
生 6:我家那条小狗约重 6千克。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把两袋盐就是1000克放在手上掂一掂,然后再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另一只手上同时掂一掂,对比有什么感受?这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与参照标准——1克、1千克的质量,以及1千克=1000克具有更深的印象。
生态课堂的特点是民主平等、自然和谐。“闭上眼睛,再掂一次,掂的时候静静地感受,把掂 1千克的感受记到心里去。”多么亲切的语言,多么和谐的交流,是思想与思想的对话,心与心的碰撞。
生态课堂追求高效课堂,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当堂反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生态课堂是有趣的课堂、生活化的课堂。学生“背”出来的记忆,就不愁学生“说”不出得很精彩。背一背同桌的重量是学生最难忘的,教师请同学们用背同桌几十千克重量这个标准进行体验,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是多少千克,这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丰富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想象力。同时,还让学生明白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 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 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 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 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轻轻的,像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
(生举例)
[评析: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评析: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的主动,积极性很高,充满喜悦之情。]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
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评析: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三、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 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四、全课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芳芳写给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 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弹簧秤,电子秤,天平一袋苹果1 050克等。
(学生用)六人一组:一个2分硬币约1克、两颗花生米1克、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天平等。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 000克。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过程:
一、体验轻重
1.指名抱一抱老师,抱一抱同学,说说有什么感受?
2.猜一猜 师出示一包盐,一包糖,猜猜是糖重,盐重,还是一样重?(生猜)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用秤称,看包装袋。出示包装袋上的质量。
3.学生汇报课外调查的质量情况,师随机板书。请小朋友观察板书,发现了什么?
生1:都有关克与千克的。生2:还有g、kg的。
二、出示课题“克与千克”
1.师说明g和kg分别是克与千克的国际单位符号。
2.请小朋友用手掂一掂文具盒与数学书的质量,谁重?有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师出示课件“各式各样的秤”说说在那里见过这些秤?要判断文具盒与数学书的轻重,选哪种秤比较合适?
3.出示天平。师简介天平的构造及使用,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二、动手操作,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一)感知1克的质量
1.设疑: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
(生:其实我们用的一个2分硬币就大约重1克。)
2.动手掂掂: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学生动手掂量硬币,感觉1克很轻。)
3.合作找找:在各组的商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4.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
(二)感受“几克”、“几十克”等重量。
1.师:老师想称一下物品。(把游标拨回到“0”)游标不够用,等会儿我们用砝码来称。(出示鸡蛋)鸡蛋放在这边,大家先猜猜看,鸡蛋大约有多重?可以拿起来掂一掂。
2.生猜:10克。师:这是一个10克的砝码,放上去,怎样?(肯定不止10克)生再猜……(不断调试)50克。差不多了。我们可以说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
3.其实,我们身边很多物品都有把它的重量标出来。今天,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件物品,下面请大家轮流当小考官,把自己的物品让组里的小朋友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看谁猜得最准确。
(三)感受1千克的重量
1.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电子秤,谁知道电子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000克=1千克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3.练一练1,第88页 1、2 。
三、全课总结
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想说些什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