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物理教案

弹力教案第一课时

日期:2022-01-30

这是弹力教案第一课时,是优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弹力教案第一课时

弹力教案第一课时第 1 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

  (2)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3)知道胡克定律,能用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体验性实验了解常见的形变,以及探究弹力;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体概念和规律过程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演示微小形变;

  (2)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各种效果的弹力方向的判断;

  (2)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作为新课改对象,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气氛好。

  2.学习情况分析:高一新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前概念的错误影响,对形变和弹力会造成错误的理解。随着探究实验的不断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问题的暴露过程也就是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入课题,设计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一小段录象或者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视频1:蹦极

  视频2:射箭

  视频3:跳板跳水

  视频4:撑秆跳高

  问: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橡皮绳,跳板,弓弦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学生讨论后会给出是因为发生形变,有弹力作用。

  设问:什么是形变?什么是弹力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入主题,唤起原有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问题。老师不要忙着解释,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今天学习内容。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的心理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明确概念,得出规律

  1、通过小实验,探究形变概念

  (1)体验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形变?

  请7位同学演示一组实验,其他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变化。

  体验性实验记录(物体如何变化?)体验性实验1:钢锯条一端用手按住,在另一手的作用下弯曲体验性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缩短体验性实验3:橡皮筋拉长体验性实验4:钢锯条被体验性实验5:纸张用手揉皱体验性实验6:用手压面包体验性实验7:用手压橡皮泥

  引导学生观察并设问:上述实验中物体都什么共同特点?即物体怎么变?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弯曲了;伸长了;缩短了;扭曲了,被压扁了;体积变化了,形状改变了等。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物体的这些变化概括来说,共同特点不就是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发生改变了吗?

  进一步问:如实验1,剧条的什么变化了,实验6,面包的什么变化了?

  学生回答:实验1剧条的形状变了,实验6,形状和体积都变化了。

  [其他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

  教师总结: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设问:那是不是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呢?

  学生:不一定或者回答能。

  [学生前概念问题暴露,产生问题冲突,进一步设疑问]

  (2)、演示微小形变实验,引出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

  演示实验1:a、用手指压实验桌 b、物体放在桌面上

  问:上述两个实验中物体都发生形变了吗?

  学生:手指发生了,物体和桌面没有。

  演示实验2(教材63页):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激光笔,平面镜,铁架台。用一激光器发出一束光经过面镜子反射后射到天花板上形成了一个亮点,再用手指压平面镜一侧的桌面,亮点在天花板上有明显的移动。

  演示实验3(教材64页):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玻璃瓶,细管,红墨水。

  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要想观察到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应采用何种方法?

  学生:把微小“放大”的实验法。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些实验现象告诉我们一个事实:①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②有的物体形变明显,有些物体形变不明显。

  (3)、以实验为据,得出形变的种类。

  设问:按照物体发生的形变形式分有哪些形式。

  学生归纳出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

  设问:是不是当力撤去以后所有物体的形变都能够恢复?

  学生回答:不是,体验性实验1、2、3、4能恢复,体验性实验5、6、7不能完全恢复。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按照形变效果分有哪些种类:

  ①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当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形变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物体称为弹性体。

  ②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时候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范性形变

  2、通过实验,探究弹力。

  (1)演示实验,探究什么是弹力?

  回顾视频1:蹦极;

  演示实验4:弯曲的锯条一头放上粉笔头,放手粉笔头弹起;

  演示实验5:压缩弹簧一端放小球,放手小球弹起。

  设问:锯条和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放手后为什么小球和粉笔头会被弹起?

  学生回答:放手后由于锯条和弹簧要恢复形变,分别对小球和粉笔有弹力作用。

  设问:实验4中粉笔受到的弹力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

  学生回答:粉笔是受到弹力,锯条是施力物体。

  设问:我们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锯条有没有受到粉笔对它的弹力呢?

  学生回答:有。

  设问:锯条受到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

  学生:粉笔

  设问:那么还没有弹出去时,粉笔有没有发生形变呢?

  学生回答:有,因为任何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要发生形变,只是微小形变。

  学生恍然大悟:研究某物体受到的弹力,必须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作用。

  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设置问题,层层深入,引出弹力的产生条件。

  设问:粉笔被弹出去以后,即不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学生:否 。

  设问:接触的物体间就一定有弹力吗?

  学生:有或不一定 。

  师:那么到底有没有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演示实验6:在桌面上挂一钩码,弹簧秤的挂钩轻轻的钩住钩码,而不产生示数,

  设问:虽然弹簧秤有跟钩码接触,但是没有示数即就没有发生形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没有弹力的作用。

  教师分析归纳众多实验得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a、直接接触;b、产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分析总结,得出弹力的方向。

  以前面的实验为分析材料,师生一同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

  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或者说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的相同。

  分析常见物体的弹力方向:

  实例1压缩的弹簧把小球弹起,分析小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2.分析放在桌面的书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3.分析图中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4.分析电线上挂的灯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5,分析图中杆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弹簧弹力方向为恢复原长的方向。以前初中阶段学习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是按照弹力效果命名的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子拉力方向是指向绳子的收缩方向。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问:请同学们猜想弹簧弹力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弹力大小跟长度,形变程度有关。

  师:那么到底跟什么有关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高中阶段我们较常见的是弹簧的形变,那么我们用探究实验来探究弹簧形变(伸长量)或者长度与弹力之间的关系(教材66)。

  实验步骤:

  1,记下弹簧未挂钩码时的原来长度;

  2,挂上100g的钩码记下总长,和伸长量;

  3,逐个增加钩码记下相应的总长和伸长量,填入表格;

  4,以F为纵坐标,伸长量(或者伸长后的总长度)为横坐标。用图线各分析他们的关系。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弹簧的弹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随着伸长量的增加,弹簧弹力的大小也增大。图像表明成正比。而长度与弹力的大小不成关系,说明与长度无关,与形变量有关。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胡克定律 :F=kx;该定律适用于弹性限度内,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知识连接:介绍胡克的生平事迹,以及对物理所做的贡献]

  x: 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

  k: 弹簧的劲度系数(即图中的斜率)劲度系数由材料,形状,长度来决定;

  F: 弹簧的弹力;

  结果外推:弹力大小跟形变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消失。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总结规律,简单应用,巩固提高

  (1)例题(教材67)

  (2)小结四,课后作业与研究性学习

  课后探究,自主学习,敢于创新

  (1)课后作业:完成教材70页第2.3.4.5题

  (2)研究性学习

  ①通过调查研究,探究材料的劲度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混凝土中钢筋的作用,不同位置的钢筋应该如何放置?为什么?

  ②弹力在生活中很常见!探究弹力在生活有何应用?

  分组各写两篇小论文,一、二组写第一题,三、四组写第二题,另安排时间一起交流。

  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

  本部分内容设计力求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也尽可能多的'安排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有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做实验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同时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章法,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教学为了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对课程资源进行有选择性设计和编排。设计的小实验同时也伴随问题产生,物理情景由定性分析到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定量分析,引发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不断纠正学生问题,使真正使学生明白了弹力这个物理概念。

  胡克简介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 胡克,英国实验物理学家,仪器发明家。1635年出生于英格兰怀特岛清水村。从小体弱多病但却心灵手巧,酷爱摆弄机械,自制过木钟、可以开炮的小战舰等。1653年到牛津大学做工读生,166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655年成为玻意耳的助手,由于他的实验才能,1662年被任命为皇家学会的实验主持人,为每次聚会安排三、四个实验,166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被选为皇家学会正式会员,又兼任了学会陈列室管理员和图书管理员。1665年任格雷姆学院几何学教授,1667~1683年任学会秘书并负责出版会刊。学会的工作条件使他在当时自然科学的前沿(如机械仪器改制、弹性、重力、光学,乃至生物、建筑、化学、地质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703年在伦敦逝世。

弹力教案第一课时第 2 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①.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是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黑板、粉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1:力的定义是什么?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问题3:能够举出一些外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例子?

  ——压缩弹簧、挤压海绵、用手弯曲直尺、小鸟压弯枝头、拉动橡皮筋等。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问题4:以上例子中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都发生了改变。

  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变都非常明显,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变非常微小,无法看清。例如书本放在桌面上,桌面发生的形变;人站在地面上,地面发生的形变。这些形变我们需要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任何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演示:

  ①.用力挤压海绵,海绵发生形变,松手后恢复原状;

  ②.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断裂,无法恢复原状。

  总结:物体发生形变,在撤去外力后,有些能恢复原状,如例子中的海绵,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而有些物体由于形变过大,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从而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任何物体的形变如果超过了弹性限度,将不能恢复到原状。

  演示:

  ①.被弯曲的直尺上放一粉笔头,放手后粉笔头被弹起;

  ②.被拉伸的橡皮筋上放一小纸团,放手后小纸团被弹飞。

  问题5:为什么粉笔头、小纸团会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会对和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就被弹起。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弹力。

  问题6:如果粉笔头、小纸团与形变的物体不接触,会受到弹力吗?

  引导学生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弹力。

  总结:弹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二)几种弹力

  学习了弹力的定义,我们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的问题。 问题1:课本放在桌面上,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课本和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

  ——课本多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

  问题2:它们是弹力吗?为什么?

  ——它们是弹力,因为它们符合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教师精讲: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由于重力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要恢复原状,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活动:静止的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有压力,木板对书有支持力,知道学生画出力的示意图,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

  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绳产生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重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重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是悬绳对重物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弹力有无的判断可以采用假设法。

  产生弹力必须要接触,但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有弹力。引导学生分析如图4中静止的小球与墙壁之间是否有弹力。

  结论:墙壁与小球之间没有弹力。可以采用假设法,假设墙壁与小球之间存在弹力F,则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这与题目中小球静止相矛盾,所以墙壁对小球没有弹力。

  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有哦弹力的基本方法,说明两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三)胡克定律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

  演示:①.直尺弯曲不同的程度弹射粉笔头,弯曲程度越大,弹射越远。 ②.橡皮筋拉伸不同的程度弹射小纸团,拉伸程度越大,弹射越远。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这是对弹力大小的定性描述。

  想要定量描述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一般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是比较简单的。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满足关系式:

  F=kx

  即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这个式子是由英国科学家胡克首先发现的,因此叫做胡克定律。式中,F表示弹力,x表示弹簧的型变量(既可以是伸长量,也可以使缩短量),k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其单位是牛/米,符号是N/m。生活中常说有的弹簧“硬”,有的弹簧“软”,指的就是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同,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弹簧的粗细、材料、长度、直径、绕法等有关,它反映了弹簧的特性。每根弹簧都有其特定的劲度系数。

  【布置作业】 课本56页问题与练习2、3、4题。

弹力教案第一课时第 3 篇

【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见图1)、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见图2)、挂图2:比较重力与弹力(见表1)。

  表1比较重力与弹力

  【设计思想】

  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其实,对于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全课设计了12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指出,弹力与重力一样,是依性质而命名的一种力。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围绕弹力展开对3个方面问题的讨论,以弄清弹力的来由、弹力所遵从的规律。

  二、研究问题1:什么是形变?

  教师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实验入手,从观察启步。我们的研究也将这样进行。关于什么是形变,将演示一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变化和变化发生的原因。

  演示实验1: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

  演示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

  演示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4:铜片被弯成直角状。

  演示实验5:面团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形状变化。

  演示实验6:纸张被手揉皱。

  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实验桌,桌面有形状变化吗?

  请学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并讲解观察的方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

  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

  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些形式。归纳出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它们属于两类情况: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复到原状。

  至此,对什么是形变的问题作一小结。

  三、研究问题2:什么是弹力?

  这里安排4个演示弹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弹力发生的条件。

  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

  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理小车推出。

  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理小车拉过来。

  演示实验12:扭转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

  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弹力发生的两个条件:(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须直接接触;(2)施力物体必须发生了弹性形变。教师指出,这是直接判断有无弹力存在的基本依据。

  作出什么是弹力的结论。

  四、研究问题3:弹力的方向?大小?

  以演示实验9~12中的弹力实验为据,逐一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的规律。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的方向作具体分析,使学生一方面弄清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作为弹力的一种效果而得名,同时,掌握判断它们的方向所依从的规律。

  对于弹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了解与施力物体形变程度有关,不作详细研究,并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胡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x。

  五、总结全课

  采取将弹力与上一节课学过的重力作比较的方式,既总结了本课知识,又复习了前课内容。

  最后,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内容,还应体会本课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板书设计】

  主黑板:

  第一版

  问题1:什么是形变?

  观察→思考→再观察→

  归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发生形状改变。进一步思考→

  归纳:

  结论:见课本第14、15页。

  第二版

  问题2:什么是弹力?

  观察→

  归纳: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直接接触;施力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

  结论:见课本第15页。

  问题3:弹力的大小?方向?

  方向:

  分析→

  归纳: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第三版

  具体分析(压力、支持力)→

  结论:见课本第16页。

  具体分析(绳的拉力)→

  结论:见课本第17页。

  大小:

  分析→

  结论:胡克定律。

  该定律适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

  副黑板:

弹力教案第一课时第 4 篇

一、教材分析

  教学大纲对弹力没有作要求,原教材也没有列出,只要求理解弹簧秤的原理,学会用弹簧秤。

  由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同时它又是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课程标准将它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和实验了解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新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如拉橡皮筋、弹簧等,让学生感受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自制弹簧测力计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建立弹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通过制作,探究学习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方法

  建立弹力概念主要通过演示观察、学生操作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学习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制作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主要是通过交流评估的方式进行。

  四、教学过程

  (一)塑性、弹性、弹力概念的教学

  由直观到抽象,从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1)活动感受:学生的课桌上备有弹簧、橡皮筋、一段导线铜心、一段钢丝,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把玩等活动感知这些物体的特点。

  提问:通过大家的观察、动手活动,你们对上述事物都有哪些想法?

  点评:上述提问不具有任何方向性的提示和诱导,因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彻底的解放,学生很可能会在物体(物质)的导电性、金属与非金属等方面加以认识,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学生也会在物体能够恢复原状或不能够恢复原状方面加以描述,对塑性、弹性、弹力等概念逐渐明晰。当然,也不排除过度的开放会使学生显得无所适从,这时,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提示,学生也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2)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提出塑性、弹性、弹力的概念。

  (二)关于弹簧测力计的探究

  1、探究橡皮筋或弹簧的形变程度(伸长)与弹力大小的关系

  让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具体关系。

  实验与体会:在弹簧或橡皮筋下面挂不同数量的钩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对此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点评: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满足不同思考方式的学生:善于理性思考的学生会得到规律性的结论;善于动手实践的学生会想到制作设计测力计。因为没有限制问题的思考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目的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得到三种不同的回答: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能够用于工程技术上;我们可以根据同样的道理设计制作一个简单的测力计。而这三种回答其实都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作为一个探究活动,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才真正进入探究,因为学生的类似以上的回答其实是试探性的(猜想),真正的结论性语言应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论证。因此,可以说上述教学步骤仅仅是探究活动的一个引子。

  探究:学生探究弹簧(或橡皮筋)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探究

  导引:我们已经知道了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这一关系,并且我们也想到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设计制作一个测力计。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实际制作一个测力计,同时完成以下必要的工作(投影在屏幕上):

  (1)设计制作方案。方案包括制作的原理、方法、器材、步骤、合作等内容。

  (2)交流制作方案。主要加深对测力计是应用了弹簧被拉得越长,受到的拉力越大的原理的认识,以及对制作过程中用挂钩码作为已知拉力这一方法的理解。

  (3)制作过程。可以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在课堂上完成,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收集到的各种弹簧、各种橡皮筋、纸盒、图钉、小块三合板、剪刀等,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寻找合适的器材完成。

  (4)交流评估。课堂上,先让学生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获得的经验,然后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制弹簧秤,挂重物称量,并和准确的弹簧秤进行对比,如有较大差异,分析误差原因。

  点评: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上述探究活动,因此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时间(科技实践活动时间或物理课)进行交流,将每一个同学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互相学习,并进一步完善。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根据制作过程中的认识以及在交流评估中老师的一些示范操作,让学生讨论和总结使用弹簧秤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测量范围、零点、自由伸缩等,再进一步学会读数。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