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4
这是追击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5吨水,水费是10元。照这样计算,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20元。
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2、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三、探究新知。
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照这样计算,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多少元?
自学指导一:
1、理解题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2、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钱。你能列出等式吗?
4、解比例,检验,作答。
小结: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8χ= 12.8×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检验1: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例6: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自学指导二:
1、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2、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要捆x包。你能列出等式吗?
3解比例,检验,作答。
检验2: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枝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想都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枝?
交流总结:解答用正、反比例解的应用题的步骤:
1、判断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注上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
5、检验、作答。
四.巩固延伸: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3、500千克的海水中含盐25千克,120吨的海水含盐几吨?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课堂作业。
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1、判断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注上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
5、检验、作答。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学会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运用合理的解题思路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完整准确表达的习惯,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并解决连乘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寻求解决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体会找到中间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练习,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在超市的一个货架放着各种包装的面包,爸爸买了其中一种面包4袋,一共多少钱?)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要求一共多少钱所需要的条件。学生会发现不能求出问题,因为不知道1袋面包的价钱)
师:就是说,要求一共的钱数,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
师:知道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总钱数。那你们刚才说哪个条件不知道?(学生回答后)
师:我们就补充上这个条件。(课件出示完整题目:每袋面包12元,爸爸买了4袋,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师:现在能解决了吗?该怎么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订正)
(课件出示题目2:开学初,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道题吗?(学生会发现这道题没有问题,思考后回答)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
(根据学生的补充,教师课件出示完整题目: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老师需要准备多少个作业本?)
师:请同学们口头解答,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指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算式)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要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两个条件;还知道了,如果告诉我们两个条件,可以提出问题,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重要本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设计两道不完整的题目,一道是缺少条件,一道是没有问题,让学生补充条件、提问题。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巩固乘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同时复习“要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通过分析法和综合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为学生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主体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例1情境图(图略)
师:大家看,这是同学们在参加广播操比赛。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根据图说出题中的信息)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题中告诉我们“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3个方阵”三个条件,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情境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且完整地用文字表述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认真读题,仔细审题,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题意。
2、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老师相信大家都会解决这个问题。先不忙着列算式,先说一说在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在小组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收集学生是如何分析的信息)
师:哪个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
师:他们这个组用到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说既简练又条理,再说一说,看哪个组能说既简练又条理?
师:大家的思路都非常的清晰,那老师要问问你们,为什么要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用哪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这个问题,为什么用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3个方阵呢?(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同组交流,集体反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于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求一个方阵人数为什么用乘法,怎样求3个方阵的人数。思路图整理如下)
师:我们一起回忆刚才从要求的问题开始怎样一步一步找到解题思路的。(师生一起说)要求——总人数,就要知道——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每个方阵的人数不知道就要先求它,用题中的——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就能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根据求出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有3个方阵,就可以求出总人数。请各自再试着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分析的,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再次的整理思路,熟悉思维过程)
师:有的同学可能是这样想的,看到“每个方阵有8排和每排10人”,就想到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然后用1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就能求出3个方阵的总人数。我们都是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根据刚才我们说的思路,怎样列算式?(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反馈后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一般会有两种方法:一是想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不知道的条件就是先求的;二是根据题中两个有关系的条件,想到可以求出什么,求出的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解决最终问题必需的条件。这两种思考方法其实就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这里只给学生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明确提出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意识渗透和日积月累的思维训练,让学生逐渐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
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另外一种思路)
师:可以看着点子图,和小组同学商量一下。(小组讨论,反馈小组意见,师生共同总结思路)
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刚才这种解题思路。(师生共同叙述)
师:根据这种思路这样列算式?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哪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第一步的单位名称)
教学目的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之追及问题-教学设计
1、 使学生会分析相向而行的同时与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使学生加强了解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分析
重点:利用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寻找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突破:同时出发到相遇时,所用时间相等。注重审题,从而找到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是什么?
3、慢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x小时行驶 千米,快车每小时行驶72千米,如果快车先开0.5小时,那么慢车开出x小时后,快车行驶了 千米。
二、新授
1、引入
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寻找相等关系,今天我们通过一例来学习如何寻找相等关系,和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的方法。
例(课本P216例3)题目见教材。
分析:(1)可以画出图形,明显有这样的相等关系:
慢车行程+快车行程=两站路程
设两车行了x小时相遇,则两车的行程的代数式分别为85x,65x,放入相等关系中,即可得出方程:85x+65x=450
(2)再分析快车先开了30分两车相向而行的情形。
同样画出图形,并按课本讲解,(见教材P217~218)
由学生完成求解过程,并作出答案。
解:略
说明:(1)本题是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共同点是有一个相同的相等关系,即慢车行程+快车行程=两站路程。不同点是一个同时出发,一个不是同时出发,所以所用时间不一定相等。
(2)不是同时出发的,要注意时间的关系。
三、练习
P220练习:1,2。
四、小结
1、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相等关系都是慢车行程+快车行程=两站路程。
2、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中,要注意时间的关系。
五、作业
1、P222 4.4A:13,14,15。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案例明确问题的内容,比较和判断问题的价值;
(2)能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PPT,培养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2)进行实际演练,培养生活中的实践能力;
(3)通过明确问题的内容、价值的分析讨论,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培养绿色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态度;
(3)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竞争意识。
二、教学重点
(1)能够明确问题的内容和价值及发展潜力;
(2)明确要解决这些问题所受到的限制以及国家标准。
三、教学难点
(1)能够比较和辨析问题的价值;
(2)对于问题的价值能够进行合理的比较和判断。
四、教学方法
教授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它由“明确问题与价值,明确解决问题受到的限制及具体的设计任务、设计计划”三部分组成。本节共有两个课时组成,本课时重点讲第一部分“明确问题与价值,明确解决问题受到的限制及具体的设计任务”,它是在发现问题基础上展开的,对于能不能明确这个问题,有没有深入探究的价值等做出了分析与判断。因为本课时关系到设计切入点,也对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前期性的评估,为此它的地位很重要,我们有必要进行具体的探讨。
明确问题是继发现问题后,技术设计的下一个重要阶段,是全书分阶段探讨设计过程的开始,是学生独立设计项目、独立进行设计活动关键一步。它对学生理解设计一般过程、建立发展问题认识问题形成对问题敏感性,以揭示明确任务具有重要作用。能过本课时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是一种在日常生活有广泛运用,且可以形成能力迁移的课程内容,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知识的积累要求比较高。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重新认识技术问题的价值,初步学会从技术的角度明确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
2. 设计理念
明确问题的设计,要关注“载体”的选择。首先要在充分利用好教材上的“载体”的基础上找到好的资料,对于相关的素材作一个统一的了解,如明确问题中的“1.能否设计一个能回收天空中常常出现的不明飞行物的产品?”与“2.怎样才能将冬天下的雪都有效地利用起来?”这两个例子,从中解析与理解明确问题要把握的三大要素。对于问题的价值,根据课本中的6种常见判别方式进行多方面的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尝试。对于课本中的台灯设计活动作为一个重点载体进行发挥,让学生在这一模拟的环境中去体会明确问题的价值,了解从中受到的限制及具体的设计任务与设计计划。然后可以对于综合练习中的深井救人器的例子作一个简单的推广应用,让学生得到较好的思维锻炼。
3. 教学策略设计
通过明确问题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学生认识到明确问题的重要性而展开,进而提出明确问题的内容和价值。通过分析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技术、生活等角度,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回答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价值。有能力的小组,可以提出多种价值拓展以及遇到的限制条件。针对学生提出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说明与分析,在此过程中体会明确问题的意义与价值,并归纳总结出明确问题的要求和如何突破限制。
本课时主要通过案例、图片展示进行启发式、自学式教学,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又通过事实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体会明确问题的价值、受到限制等等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技术问题。
(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来“明确问题”,并说明明确问题在生产生活中的价值;
(2) 通过学生亲自体验生活例子和实物展示,了解与体会明确问题的内容、价值和限制条件,特别
是一些国家标准。
4.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已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已经能够初步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途径与方法,但发现了问题就可以进行构思设计方案了吗?你所提出的问题明确吗?这样的问题可能会问倒一大部分学生,问题的内容要怎么明确,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价值,在众多有价值的设计问题中如何确定可行性的设计问题,他们都缺乏认识。因此如何让学生从有价值的问题中明确有意义的问题、最终确定设计项目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重点分析的内容。以高中学生的知识、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对生活中的一些技术问题的价值与限制条件能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与设想,可能有的是不全面与不准确的,但是通过这样的练习与分析能够使学生对于明确问题能作深一步的了解,同时学生的智慧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我们可以对于上一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寻找相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大众分析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技术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技术中明确问题的理解与把握。
六、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的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通用技术专用教室、教学课件PPT、台灯等。
2. 教学课件的准备
教学课件比较简洁,多以直观的图片来说明,抓住关键知识点,突出中心。
七、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发现问题的来源以及途径与方法。
(从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同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价值的讨论)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你发现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也就是是否有价值呢?接下去我们针对问题研究一下问题的内容与价值是否值得我们投入精力、财才等等。
(通过PPT,我们先通览明确问题的总体框架)
教师:发现了问题,只是初步有了一个设计的方向。但到底能不能够确定为一个设计课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设计任务。我们把这个环节叫做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明确问题包含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解决问题时我们要了解受到的限制与如何安排计划。
【新课教学】(先让学生自己看书三分钟)
教师:通过自学,我们可以总结出“明确问题的要点”。(通过PPT展示明确了问题的内容的三大基本要求)分别是:(1)问题表述本身——核心的概念;(2)问题产生的原因——涉及的环境;(3)提出问题的目的——基础与条件。从这三方面,我们可以指向确定问题是否有价值。你能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明确且有价值的呢?我们来举例说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