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2-23

这是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一等奖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 学习诗歌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难点:

 1、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感情。

 2 、学会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法学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用音乐、画面营造深沉的氛围。教学流程的节奏是缓慢而富于感情的。学生活动以独立思考、独自体会为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可展示长城图片或影视片,配舒缓低沉的轻音乐)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穿越时空的阻隔,雄踞高山之巅,无可替代的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 谛听游子的心音。

(二)、赏析《长城谣》

1、 介绍作者

(屏幕显示如下字幕,并配有席慕容的相片及其作品的图片。)

席慕容,台湾女诗人。蒙古族,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席慕容1943年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教师范读《长城谣》

配乐,并在屏幕上显示长城各个角度的雄姿。

正音:

焉支 yān zhī 隘口 ài 蹲踞 dūn jù

焚 fén 躯体 qū敕勒 chìlè

解词:

焚——烧。

蹲踞——两腿弯曲,像坐一样,但臀部不着地。诗中用来形容长城稳健、雄伟的姿态。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3、整体阅读,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⑴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明确:《长城谣》属于抒情诗一类。

⑵ 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那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如果要你用一个比方来形容这种情感,或者说用“这种情感”做本体,写一个比喻句,你会怎么写?

对于第一问,估计学生大多能回答出思乡、乡愁、爱国等答案。这都是正确的,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二问,争取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答案:

这种情感如火一般炽烈。

这种情感像长城一样厚重。

这种情感像大海的波浪一样汹涌澎湃。

这种情感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剧烈。

小结:是啊,这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呐喊,是激越澎湃的火山喷发,是千年烽火燃尽之后,对长城的深情凝视。厚重,是因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沉淀在这短短的诗行之中;激越,是因为海峡的多年阻隔使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如火如潮。

⑶ 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它经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身处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她要诉说的,就是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感情,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

在抒情诗歌当中,使用第二人称抒情的情况非常普遍。

4、 分节阅读

指名学生单独朗诵第一节。要求学生们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明确:无情 冷眼

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杀伐纷争,血流成河。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青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风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过客,也泯灭了人世的恩怨情仇。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们的蔑视和憎恶,这恰恰反映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指名学生朗诵第二节。问:长城为什么使得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明确:在这里,长城已经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一个象征物。长城“千年的面容”,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就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

这一节,是激情迸发的诗章,学生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有饱满的感情。

指名学生朗诵第三节。

回顾学过的《敕勒歌》,屏幕显示文字和塞外风光图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隆,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学生齐读《敕勒歌》。老师不设问,缓慢地述说。

诗人激越的情绪在这一节渐渐趋于深沉平缓。思绪飞越,想到了《敕勒歌》所描绘的,那旷远浩大的画面,想到了长城内外月光如水的夜,想到了长城旁缓缓流过的黄河。诗人心潮难平,夜不能寐。可是,既然不眠,何以有梦呢?这不是普通意义的梦。这是诗人的梦想,那故国的山河填满了诗人的心胸,充溢着诗人的灵魂。人不眠,而黄河从心中流过,如梦似幻。何日能真的见到我的长城、我的黄河?何日能真的回到我的故乡、我的祖国?

展开全文阅读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进了席慕容的梦中,也从许许多多的台湾同胞的梦中流过,也从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的梦中流过。

黄河,永远奔流,就像我们这伟大的民族,永远向前,生生不息。

5、拓展延伸:欣赏席慕容的画作,朗读其诗歌,体会起诗歌风格。

6、作业 :写一首借物抒情的诗歌。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1、分析“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雨巷”等意象特点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2、体会本诗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雨巷”等意象特点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想】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此境地中,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我”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具有时代特点的心路历程。在教学中可以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意象的解析。使学生紧扣文本,在捕捉、分析意象的特点后,了解到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地补充情节,填补诗歌空白,使意象清晰。借此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第二层次: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结合诗人的经历,诗人的感受,我们可以了解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的心境。第三层次: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中的“我”“雨巷”“姑娘”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美好理想的象征。由此理解“我”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第四层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知识的回顾

  五四运动以前的诗,多表现诗人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疾愤,格调哀婉低沉;五四运动以后的诗,爱国主义成为中心主题,诗风变得雄浑豪放。《女神》(郭沫若新诗的代表作)表现出对旧社会彻底的叛道精神,对未来布满殷切期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和奔放豪迈的自由诗体为新诗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2、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1940年俩人离婚。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1950年二月去世。)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通过扩词法,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学习《秋晚的江上》

(一)脑力风暴,走进诗歌

在黑板上呈现“( )的江上”和“江上的( )”,请学生进行自由联想,提出各自的想法并描述一幅画面。

(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画面美

学生自由朗读,呈现问题:找出诗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来,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里的景色。

(三)展开想象,品析诗歌语言美

1.在第一节中找出最传神的两个词(倦,驮)。试着用“驮”造句,你在生活中“驮”过最重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不用“背”“带”?想象一下飞鸟驮着斜阳的画面,诗人眼前呈现的是怎样的景观呢?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2.找出第二节中的两个动词(翻,掉)。想象一下,飞鸟一翻翅膀,把斜阳掉在江上,诗人眼前是怎样的景观?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飞鸟更活泼,还是你见到的飞鸟更活泼?为什么?查字典理解“妆”和“红颜”,这是什么修辞?为什么芦苇“妆成红颜”只是“一瞬的”?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3.自由朗读,分享本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对景物的细节描写,大胆想象,运用修辞)

(四)诵读诗歌,领悟诗歌意境美

教师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学生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朗诵诗歌,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的意境。诗人在诗歌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怎样感受到的?

(五)了解小诗体会

对比《秋晚的江上》与《暮江吟》。

(六)尝试去认真观察你身边秋天的景物,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以及你的感受,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二、学习《花牛歌》

(一)读课题,想象画面

板书课题,引导交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诗——《花牛歌》,齐读诗题。说一说:读了诗题,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用序号标出诗歌的小节。

2.小组合作学习。

(1)大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卡片,并用生字组词。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分节朗读,在师生点评中指导学生读准“眠、霸占、滴溜溜、偷渡”的字音,读好“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这两个句子。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学第1节

(1)出示课文插图,提问:这幅插图画的是哪一小节内容?

(2)学生自由读第1节,找一找这里写了哪些景物?

(3)指导想象:花牛的颜色、样子、动作等;草地和剪秋罗的颜色、样子等;花牛、剪秋罗可能会说些什么?

学生边说,教师边写出关键词,如(黑白相间)的花牛、(软绵绵)的草地、(美丽)的剪秋罗等。

(4)指导学生凭借想象说出第1节所描写的画面,说说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

(5)带着想象和感受朗读第1节。

(6)总结想象的方法:抓关键词,从颜色、样子、动作、语言等方面展开想象,能让画面更生动。

2.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第2、3、4节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运用上面学的想象方法开展学习。

小组学习步骤:

(1)大声朗读诗歌,圈出这节诗写了哪些景物?

(2)逐句想象画面内容,再连起来说一说。

(3)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

(4)带着想象和感受朗读。

全班分享,重点指导第2节“眠”“霸占”,第3节“滴溜溜”,第4节“偷渡”的想象。

小结:多么自由、悠闲的小花牛啊,指导学生讲述整首诗的画面。

(四)拓展仿写

1.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发挥你的想象,仿写1~2节。

2.展示学生作品。

(五)课后延伸

《花牛歌》是一首诙谐有趣的儿童诗,课后学生还可以读一读儿童诗《秘密》《虫和鸟》,在诗歌花园中采撷最美的花朵。

[教学板书]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倦鸟归巢 夕阳西下

抖落斜阳 苇妆红颜 景色迷人

画面美丽

花牛歌

坐 眠 走

做梦 花牛行动图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所学的两首诗都极具画面感,《秋晚的江上》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少数现代诗歌中的一篇,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诵读、想象以及品悟诗歌,来帮助学生了解此类文体的品析和鉴赏,品味其中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进而去发现美、创造美。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1.切入背景解读文本真意;2.强化诵读感悟诗歌特点;3.拓展生活回归学习真谛。

2学情分析 评论

教学构想:

1.尝试“背景切入”法学习融韵律

教学构想:

1.尝试“背景切入”法学习融韵律、画面、形式、抒情于一体的诗歌教学;

2.探索语文教学承载艺术欣赏、语言表达、生活体验等“活语文”学习内涵,解读生命化阅读、绿色化学习规律。

、画面、形式、抒情于一体的诗歌教学;

2.探索语文教学承载艺术欣赏、语言表达、生活体验等“活语文”学习内涵,解读生命化阅读、绿色化学习规律。

3重点难点 评论

教学重难点:1.背景切入文本,激发心灵共鸣;2.生活链接文本,培养人文素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评论

一、“包袱”激趣

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先说说“才子”与“佳人”的话题。

先请同学们说说对“才子”、“佳人”的看法。

我认为:“才子”就是文采飞扬、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男子,“佳人”就是荡漾着青春活力、美丽而多才、有水一般柔情的女子。才子与佳人,天生注定就是一对冤家,天生就有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冥冥之中似乎有一条看不见的红线牵着。才子撞见了佳人,必将爆发出灵感与才情;佳人遇到了才子,一定澎湃着美丽与缠绵。

现在,老师就与同学们一起探究“才子”与“佳人”的碰撞,欣赏那瞬间的彩虹。(板书:作者——徐志摩 课题——康桥) 此为作者重游康桥的作品,所以用了一个“再”字。

活动2【讲授】讲授 评论

二、初读感知

当初见到徐志摩这首诗,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认为它是抒情作品的绝唱。爱不释手之余,常常一个人静静的欣赏,在无人处独自陶醉。可是,又不敢靠近,一直在它的外围徘徊,害怕它那纯情优美的意境,因为我的浅薄而破坏它的完美;诗人超人般激情总是笼罩着惆怅与无奈,叫我难以解开纠缠他内心的症结而却步。此时,我就壮着你们这些“才男”、“才女”的胆子,来解读这对“才子”与“佳人”的情感密码。

请同学们先读诗,再交流:这首诗歌给你留下怎样印象?(要求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导出“激情”、“优美”、“梦幻”、“朦胧”等内容,以便引出对作者的解读):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过:“天下之志文,无不出于童心”。如此美妙文章,也必出自不凡人之手。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近作者,揭开他那谜一般的面纱。

活动3【活动】从 评论

三、解密才子

1.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投影)

2.身边的美丽光环:沈钧儒→郁达夫→张幼仪→梁启超→罗素→林长民、林徽因→狄更斯→金岳霖→泰戈尔→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陆小曼→蔡元培→金庸

3.才华横溢、多情缠绵的才子:随泰戈尔访日的杰作——《沙扬娜拉》

4.欣赏“佳人”,展示才情。

朗读诗歌,自选一个角度欣赏。

提示:可以从诗的语言、诗的景物、诗的结构等方面交流。

展示格式:我认为 诗句(词语、修辞、景物、诗句结构等)好,好在

作者一生走过的地方很多,为什么唯独康桥成为作者魂牵梦绕的地方?

作者与康桥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现在,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康桥,揭开这位“佳人”的神秘面纱。

四、康桥情结

1.康桥的美丽与神秘:

(1)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康河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绿潭、漫天星辉。

(2)自由的人生理想——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他是那么赞赏英国,那么留恋牛津和康桥。他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艺术,拜伦、雪莱、济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

(3)唤起又毁灭他生命的音符——在这里他认识了“人艳如花”才女林徽因,并相恋,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伟大力量的震撼”。后来林徽因不堪舆论的压力离他回国,不久与梁思成结婚。但是,他们间的爱根没有斩断。这也是困扰作者的情结之一。

2. 在低迷的爱情间奔走。(投影)

诗歌作证:《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是他婚姻低潮期间的真实写照。

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3.康桥——作者的蜗居。

作者说: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后人评价:

1921年春,诗人在剑桥大学学习,因爱情生活的失意和痛苦,孤独中,他常来此观看落日飞霞,或在星光下聆听水声。康桥曾给予诗人心灵的抚慰,也是促使他自我意识觉醒、产生个性解放冲动的地方。

老师说:康桥——作者精神的家园、感情的栖息地、新生活的温床与希望的坟墓。

同学们,你会说:

4.生读:我们再读这首诗,看怎样朗读才能体会出作者当时的留恋、寂寞、惆怅与无奈的感情。

教师范读。(投影) 学生个别读。

五、回归语文,感受生活,

智慧、才情靠天赋,表情达意任我行。生活、学习中少不了留恋、难忘的人与事,缠绕内心的情感密码也只有自己去解开。现在,请我们这些“才子”、“佳人”,模仿这首诗格式,用“别了, ”为题写一首诗,来展示你的智慧、张扬你的个性、宣泄你的感受(有话可长,言少则短)。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才子志摩 “佳人”康桥

凄婉、忧郁的人生

亮丽、缠绵的绝唱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