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9
这是认识米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新学期到了,在蚂蚁王国里有一所蚂蚁学堂,它马上要开学了。看!这就是蚂蚁学堂,漂亮吗?小蚂蚁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桥。一天,一阵狂风吹过,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好呀?小蚂蚁们决定重新再做一个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长呢?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有!
设计意图:利用《蚂蚁王国》的故事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通过让学生帮小蚂蚁解决问题这一情节吸引学生对新知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观察尺
1、让学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点的意思。
3、当学生说到尺子上有“cm”时,介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感知1厘米
1、师:那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我们来听听小蚂蚁的介绍。(课件介绍一厘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学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回答: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学生边说边指)
4、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5、除了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们还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吗?
生1:从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
生2:从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
……
6、比一比,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1厘米很短,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7、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课件展示:图钉、牙齿、小正方体、小纽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观察尺子、认识1厘米,形成表象。学生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并体会方法的多样性;从周围物体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体验了l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
(三)感知几厘米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吗?(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2厘米是从0刻度到2刻度。
师: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从1刻度到3刻度之间也是2厘米。
……
师:你们怎么能找到这么多2厘米的.?你们有什么法宝吗?
生:2厘米其实就是2大格。
3、2厘米有这么长,不用直尺,你能来估计一下5厘米有多长吗?指名估计比划,小朋友自己估计一下呢?
4、那5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还是请我们的好朋友——尺子来帮忙,请小朋友在尺上比划一下,同桌互相说一说:5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指名回答:5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5厘米就是几大格?
5、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在认识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探索几厘米的长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量一量
1、猜一猜纸条有多长。(学生猜一猜、估一估)
2、课件展示量纸条的方法,学生细心学习。
3、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量纸条。
4、集体交流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纸条的左端对齐0刻度线,把尺子与纸条放平,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唱一唱。
《测量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物体要放平。
用尺子两物体,
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猜想、自学用尺子测量的方法再尝试测量,归纳测量的方法这一系列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力。这个环节还设计了唱一唱活动,既巩固了测量的方法又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师: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那现在是时候帮小蚂蚁的忙,测量一下小桥扶手的长度了。
1、量一量扶手的长度。
(1)学生动手量一量。
(2)指名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
2、闯关游戏。
师:小蚂蚁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忙,它们带来了一份大大的礼物,准备要送给大家,可是需要同学们闯过三关才能获得礼物哦!有信心吗?
(1)第一关:眼明手快。(填一填)
(2)第二关:火眼金睛(判断测量的方法对吗?为什么?)
第三关:心灵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这里长方形的宽是接近4厘米,引导学生像这样接近4厘米的可以说它是大约4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二十多分钟的学习已经开始出现疲倦,此时设计闯三关获奖品的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通过游戏巩固新知,一举两得。
四、回顾全课,总结延伸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学生说收获,是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下一节课《认识米》作知识性的铺垫和延伸。
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 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 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以米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课件、米尺。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度测量的知识。
师:同学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米尺(出示米尺)。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学生边用两手比画边说,学生边比画自己的身高边说,学生说出课桌的长是1米等,老师要给予鼓励。
师:同学们说得都挺好。其实,你们的手臂伸开看看伸到什么程度就是1米?用尺子量一量。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组织学生交流,演示自己伸开手臂比画1米长。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有多少个1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再交流。学生可能回答:
生1:一个格一个格数,1米是100厘米。
生2:从1到10之间有10个小格,是10厘米,10厘米10厘米地数。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教室里的黑板长大约是多少米?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黑板的长。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做法,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清测量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米尺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既直观又简便。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要记住1米=100厘米。还学会了量出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对齐。
认 识 米
1米=100厘米
测量较长的物体:米
m
A类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
)里画“√”,错误的“✕”。
(1)一颗图钉约长1米。(
)
(2)课桌的高是70厘米。(
)
(3)小红的身高是1米45厘米。(
)
(4)学校的环形跑道长400厘米。(
)
(考查知识点:“厘米”和“米”的认识;能力要求:结合生活实际正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B类
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考查知识点:“厘米”和“米”的认识;能力要求:结合生活实际正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 (2) √ (3) √ (4)✕
B类:米 米 米 厘米
教材习题
第65页“想想做做”
1. 测量教室的长,测量操场的长度等可以用米作单位。(答案不唯一)
2. 教室的门大约高2米。
3. 长估计10米,实际11米;宽估计5米,实际6米。(答案不唯一)
4. (1)23厘米(答案不唯一) (2)23厘米。
发现一庹的长度大约等于人的身高。
5. 25+5=30(米)
6. 小明需要走85米,小红需要走64+30=94(米),所以小明走的路近。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1)让学生用厘米去量黑板的长度,让学生说说有什麽感觉。接着老师出示一把米尺,问用这把尺量感觉怎么样?再告诉学生这就是1米,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张开两臂比划着1米大约的长度,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
(2)小组合作,用米尺量出1米长线。每个学生都拉一拉线的长度,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张开两臂比一比。让学生然后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概是1米。
(3)在用米尺量的过程中体会米与厘米的关系,再通过比较1厘米和1米的长度,进一步的使学生认识到,用米做单位是量比较长的物体。
(4)在地上画出3米、5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走一走,体会几米长的长度。
存在不足。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
2、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或偷偷的玩,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一些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让学具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认识米的外形特征,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
2、让幼儿知道米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装有米的无毒不透明塑料瓶每组1个;每组1张16开或8开纸。
活动组织:
1、让幼儿摇动桌上的瓶子,以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用语参考:“小朋友,你们轮流摇桌子上的瓶子,听听有没有声音,猜猜里面是什么。一个摇过了要给另一个,不要争。”
2、引发幼儿猜想瓶中的东西是什么。
教师用语参考:“刚才每个小朋友都摇过了,那你们猜猜瓶子里是什么呢?”
3、引导幼观察米,说出米的特征。
教师用语参考:“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瓶子里是米,好,现在我们把瓶子盖开开,把瓶子里的东西倒在纸上,可以用手摸摸,看看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一边看一边讲给旁边的小朋友听。”“谁愿意告诉大家米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子的?”“好,刚才许多小朋友都说了,米是白色的,小小的,一粒粒的,有的长,有点圆,捏在手里硬硬的像个睡着的小娃娃。”
4、引导幼儿说出米的好处。
教师用语参考:“小朋友知道米有什么用吗?”“对了,米可以做成饭,可以让小朋友吃饱,长身体,米是粮食。”“好,大家把米捡到瓶子里去,我们一起把它送到厨房的阿姨把它们做成饭。要小心点,千万别弄到地上,这是农民叔叔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一会吃饭时也要小心,不要洒到地上,要爱惜粮食。”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