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1
这是雨霖铃柳永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能够背诵其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
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味意境
2.赏析名句。
教学设想:
充分贯穿诱思探究法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通过阅读想象完成教学重点,通过点拨讨论完成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一、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
二、导入
1.展示图片
2.师生活动:
师: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面?
生:送别的场面。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
生:说名句。
师:展示名句。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朋友。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
生:表述。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写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
三、展示目标:(略)
认真观察整体感知初步研读
四、展示全词
1.观察该词,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段落上看,本词是( )(答案:双调)
⑵从字数上看,本词是( )(答案:长调)
五、简介作者
1.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简介
六、了解写作背景
1.让学生从书中找
2.教师补充
七、研读本词
1.学生看书
2.做练习: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骤雨:急雨。歇:停。
B.都门:京城门外。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风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经年:一年。
(答案:B)
3.配乐范读
积极探索活跃思维深入研读
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学生答)这两幅画面都是实景吗?
5.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意境。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体味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巨作,希望你们抓住机会,积极表现。考题是进入柳永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尽情感受。二、不要打扰主人公。三、要积极回答我的问题。)问题:①你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②请描述一下周围的环境。③主人公在干什么?他的情态怎样?④第一幅画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这时的情态怎样?⑤第二幅画面是作者想象的,你们要想方设法进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考试结束,到底谁能被选上呢?请注意收听明天的新闻播报。请回到现实中来。)
6.分别找出描写景物和情感的词句。
7.第一幅画面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
8.体味意境美的方法(点拨:1.抓画面;2.抓情感。)
9.归纳表现手法:1.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1.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拨:1.分析意像;2.联系环境。)
12.体味婉约风格(点拨:1.从题材上看;2.从情感上看;3.从基调上看。)
运用迁移及时反馈促进同化
13.做练习:对《雨霖铃》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答案:B)
14.检查背诵
15.教师小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其中体味意境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掌握体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赏析名句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联系情景。但愿这些方法对你们以后鉴赏诗词有所帮助。
八、布置作业:请运用今天学习的赏析意境的方法欣赏下面这首词。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九、继续播放《梁祝》,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
【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考情分析】
1、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试题型:五选二的选择题、主观题
3、分值:11分
【课前学习案】
1、作者回顾: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柳永是的代表词人。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有词集《》。
2、基础知识
(1)字音。
雨霖铃( )骤雨( )凝噎( )呜咽( )
暮霭( )和蔼( )今宵( )云霄( )
(2)解释下列词语。
凄切:
无绪:
经年:
风情:
【课上学习案】
1、预习检查:
小组交流完成的所有内容,并用红笔在学案上进行补充。
(小组交流1分钟,展示1分钟)
2、知识讲解:
(1)整体感知全诗
①一读诗歌,注意字音和停顿。(读诗歌1分钟)
②二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听录音1分钟,读诗歌和理解诗意3分钟,展示3分钟)
③三读诗歌,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读诗1分钟,独立完成1分钟,展示1分钟)
(2)品读探究
①词的上片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和场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独立完成3分钟,小组探讨4分钟,展示结果5分钟)
②结合虚实的定义,说说上片哪些诗句运用了实写,哪些诗句虚写?有何作用?
(独立完成2分钟,小组探讨2分钟,展示结果3分钟)
3、知识应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钟)
琅琊溪【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此诗作于被贬滁州期间。槎,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句进行赏析。
4、知识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4分钟)
少年游
柳 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 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5、课堂小结(1分钟)
(1)梳理知识体系:
诗歌表达技巧:①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等)
②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烘托、比兴、虚实结合
(2)重点、难点回顾
1、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3)方法归纳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的答题方法:
①设题方式:
A、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B、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C、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D、诗(词)的中间两联(上片或下片)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②答题思路:
第一步:点手法(准确指出诗句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步: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第三步: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达标测验
(1)下列字音、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骤雨(jù)暮霭(ǎi)和蔼可亲
B、都门(dū)凝噎(yī)因噎废食
C、良晨(chén)美景今宵(xiāo)直冲霄汉
D、寒蝉(chán)凄切(qī)捷报频传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起首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B、“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句是虚实结合,刻画出人物的动作,表达出难分难舍的心情。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的意思是说伤离情别,自古皆然,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由个别到一般,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为虚写,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树梢。不言离别之痛,而痛在其中。
E、“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作者用一“念”字写出离别时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暮霭低沉,楚地天空辽阔无边,令人不胜伤感。
(3)名句默写
(1)对长亭晚。
(2)都门帐饮无绪。
(3)念去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引入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
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对:面对。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阻塞。话:动词,说。
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
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紧扣上文的“无绪”,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小结: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板书: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
3、逐句赏析下片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
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
晓:早晨。
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
(8)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小结: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板书:下片,离别后悲愁: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
三、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四、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五、作业背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4、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5、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掌握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
明确三点: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背景介绍 :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整体感知:
(一)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问题
1.这一首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这一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这一首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
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 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 刻画心理
(二)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 “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三)学生再尝试阅读,老师示范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掌握?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五、小结归纳:
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这一首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六、课外作业:
1、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其他文学形式。
2、写一段真情实感,情真意切的离别文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