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7
这是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洪水、暴雨、猛涨、懒惰、平稳、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出示图片,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通过课题引发疑问,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小组合作,概括搭石之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相互交流。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概括回答。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从学生最喜欢的风景开始)
1、一行人“走”搭石。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读通句子,正音,师范读。
(2)引导学生用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3)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4)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5)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6)感悟“和谐”之美。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后几幅图画情景,体会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在第幅图画中,我遇到了,他们(怎样做的),我感受到了?
3、体会方法,运用方法,自主学习面对面走搭石,摆搭石等风景,感悟“谦让”、“奉献”之美。
五、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1、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升华情感,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升华情感,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搭石=风景
尊老美、谦让美、奉献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的句段“每当……”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身边平凡的事物,表达真实情感。
教学过程:
一、母语三分钟
师:一些普通的事物,在艺术家的眼里就有了思想,有了灵魂。不仅图画如此,请看:
1、诵读《山》“山很有风度,站得脚酸了,都不说一句话。”
2、《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师:婀娜的杨柳,漫天的大雪都引起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一块普通的石头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以《搭石》一课为例接着学习第七单元——学习关爱。
二、引导质疑──体验美
1、默读课文,寻找美丽风景。
师:上节课,刘老师带领大家统读了本单元的课文,还布置大家按课后第二题的要求去寻找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美。完成了吗?现在咱们交流一下?
预设一、摆搭石,助人美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才肯离去。”
(1)了解什么是搭石。老人在干什么?
(2)朗读体会美。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体会到的美吗?你想象出那幅画面了吗?
(3)复述提升美。提示:“无论……只要……一定……再……直到”;
师:急着赶路的老人,只要发现搭石不稳,就会停下匆匆的脚步调整搭石,他一心为他人着想,助人,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预设二、走搭石,和协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学习“协调有序”。
①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找找什么是协调有序?
结:理解词语的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
②学习“序”。组词;释义:《说文解字》中说“序,东西墙也。”;书写。
(2)积累“人影绰绰”式词语。
朗读词语。积累“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类型的词语。
(3)体会美。你从哪儿体会到了美?你能读出美吗?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师: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诗情画意,和谐,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出示名言: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预设三、走搭石,敬老美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伏:出示字的演变。造字本义猎手带猎狗隐蔽狩猎。
2、说话训练:假如……总要……理所当然……
师:一个个理所当然代代相传,无声的教育,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亮丽风景。
诵读名言: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预设四、走搭石,礼让美。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才相背而行。”
过渡: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礼让,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刘章爷爷将自己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也写成了一篇文章《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打开自读课本上,你能找出课文描写的这一幅幅画面吗?
三、拓展延伸──巩固美
1、学习《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中“当我见到人们……”一段。
师:人们挤公交的杂乱无序与乡亲们走搭石的协调有序形成了对比,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2、朗读《搭石》结尾:“一排排搭石……”
师:作者当年一天要走64回搭石,他记住的是乡亲们之间的那种互相关爱。默默奉献的精神啊!再读结尾。
师: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美。我们的周围也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事物让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悟美、记录美。
四、布置作业——升华美
1、熟读课文《卡罗纳》解决2个问题:①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用笔画下来。②这些平凡人的身上哪些平凡的、细小的举动让你感动?说一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2、阅读《爱的教育》中的《小石匠》一文(自读课本)。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要求: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本板块正是据此设置的阅读策略单元。《搭石》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作家刘章的一篇散文。写了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的情形,赞扬了家乡人互相谦让有秩序的淳朴民风。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快速读文,完成练习。教师采用“探究、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以寻找“美”作为这节课的主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体会字里行间的人性美,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捕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重点语句的课件。
2.搜集作者刘章的资料,准备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视频。
学生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一节小诗:
故乡是大真大美,
故乡是大音大象,
故乡的每一块石头,
也像明珠闪光!
2.自由读,指名读。
3.引导学生发现:在作者心里,故乡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
4.小结:同学们真会思考,从简短的一节小诗中读懂了那么多。那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这首小诗的作者是刘章。(课件出示刘章的照片)有人称他是“农民诗人”,因为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又回到农村工作,在那里生活了多年。山乡的人物,燕山的草木,田里的庄稼,农家院里的瓜果蔬菜、猪驴牛羊,乃至溪头的一砖一石,都能涌入他的笔端,生发浓浓的诗意。他还特地为故乡的搭石写了一篇文章——《搭石》。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搭石”要写得稳稳的。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把学生带入课堂氛围中,介绍作者,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二、借助导读,明确方法
1.过渡:这一课与第一单元的课文有些不同,我们来看一下课前导读(出示课前导读)。
(1)指名读课前导读。这段话给了我们怎样的提示?
(2)小结:这个导读内容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我们快速读文,记下所用的时间;二是给我们提出了建议,告诉我们怎样去快速读文。
2.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快速读文,并记录一下所用的时间。
3.阅读这篇文章,同学们用了多长时间?举例说说你们是怎样阅读的。(生交流:2分钟、3分钟、4分钟等,时间长短不一。)
(1)生交流阅读体会。
预设:
A.我就是按照导读去读的,一直读下去,没停。比如“汛期”这个词我不懂,但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我就没有管它,继续往下读了。
B.我也是这样,一直读下去。我读到第3自然段开头的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时,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读得特别生硬,但我没有回读。我一直往下读,读着读着,对这句话好像有一些理解了。
(2)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知道,大家已经领会了快速阅读的方法。就是集中注意力去读,暂时放下不理解的地方。因为这些都不影响我们读懂文章的大致内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导读的功能,使学生明白怎样去快速阅读,训练学生快速读文的能力。用记录阅读时间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汛 间 谴 惰 衡 协 绰
(1)检测学生对多音字“间”的掌握情况,指导学生读准“间隙、间隔、中间、时间”等词。
(2)学生齐读会认字,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测学习效果,考一考会认字的读音。
2.理解词语。
(1)出示: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①指名读。
②读着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A.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很大。——哪个字让你有很大的感觉?(暴)
B.我仿佛看到了溪水涨得很快。——哪个字让你有溪水涨得很快的感觉?(猛)
(2)出示:
汛期 间隔 联结 平衡 懒惰 平稳 俗语
①指名读。
②谁能说说“联结”的意思? 指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义。
(3)出示:清波漾漾 脱鞋挽裤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①指名读。
②说说自己能够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读长句子,正音,把句子读得正确、通顺。
句子一: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句子二: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句子三:每当上工、下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的内容基本上是根据预学案的学习要求来设计的,这也是对学生预习的一个反馈性了解。对三个长句子的朗读、理解、感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读通、读顺只是第一层次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路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组织学生交流。边说边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相关的内容。
3.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话搭石(第1自然段)、摆搭石(第2自然段)、走搭石(第3、4自然段)、赞搭石(第5自然段)。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梳理,理清文章结构。尤其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标题式的概括,有助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五、细读课文,感悟美好心灵
1.过渡: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粗略一读就知道了这么多东西。刚才,大家都提到了一个词——搭石。那什么是搭石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到文中介绍搭石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2)指名读句子。
看着书上的插图说出“二尺左右的间隔”中的“间隔”就是“距离”的意思。
(3)体会搭石的重要。
这就是搭石,透过这一块块石头,你又想到了什么?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想到了许多许多。比如读到“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里,我就想到了: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摆搭石呢?你能读读课文,帮助老师解答这个问题吗?
预设:
A.“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洪水会冲走原来的搭石,或者把搭石冲得不平稳了,所以人们要在汛期过后的秋天重新摆搭石。
通过师生交流理解“汛期”——江河水位定期性的上涨时期,一般在每年的五六月到九月。这段时间,因为受梅雨、台风天气的影响,雨水较多,江河水位容易上涨,引起“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山洪暴发”“溪水猛涨”那可是很猛、很凶的,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摆搭石呢?还有别的原因吗?
B.“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很不方便,所以要摆搭石。
请你把不方便的感受加进句子里,读一读。
师生对话,体会搭石的作用: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要——(生:脱鞋挽裤) 可通过表演来理解“麻烦”。
收工要——(生:脱鞋挽裤)
赶集要——(生:脱鞋挽裤)
访友也要——(生:脱鞋挽裤)
来来去去都要——(生:脱鞋挽裤)
这样不停地脱鞋挽裤,真是——麻烦!
一旦到了秋凉之后,溪水变得冰凉,人们就——(生:没法通过这条小溪了。)所以——(生读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而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无须脱鞋挽裤。
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摆搭石呢?还有别的原因吗?
C.“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我从这里感受到了人们来来往往都要从小溪经过,如果没有搭石,那天凉的时候,人们过小溪就会不方便了。
是啊,搭石成了家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已经和乡亲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所以——(生读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4)感受人们的用心。
是啊,同学们边读边想,就想出了这么多,帮助老师解答了问题,还知道了乡亲们的生活离不开搭石。请你再细细地读读这句话,一边读一边想:你还会想到些什么?
(5)小结:每年,人们都要自觉、用心地摆搭石。我们从摆搭石的细节中感受到了人们美好的心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文中看得见的具体的“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美”,为下节课体会搭石默默无闻的美和人们的心灵美起到了示范作用。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你认为哪些生字需要给同学们提个醒?(挽、惰、衡、隔)
2.课件播放生字书写动漫,学生观察。
3.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重点指导“惰、衡”,强调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笔画较多,要认真观察部件位置,写紧凑。“惰”右下“月”的撇变为竖。“衡”中部下边的“大”的捺要变为点。
4.评价书写:先小组互评,再全班评价。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要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所以课堂上一定要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写字教学,注意对写字质量的评价和反馈。
七、小结本课,引出话题
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从而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心灵。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出示下节课需要研究的话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能延伸学习兴趣,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唤醒,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学生互相纠错。
2.指名朗读全文,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思考: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景美)
3.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再次走进作者的家乡。
设计意图:检查复习,梳理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实现温故知新。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
过渡: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仔细读课文,用心发现美。
(一)指导学生默读第2~4自然段,说说课文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并与学习伙伴交流。
(二)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灵活进行两个板块的学习。
1.预设板块一: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读出美感。
(2)理解“协调有序”。
①引导学生质疑: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②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读:
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临其境。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搭石)走得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走好?好,从这儿开始。
(3)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生:轻快的音乐)。
可边表演边朗读或展开想象来理解。
(4)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没有)
(5)小结:对!动作这样默契,这样有序。这就叫“协调有序”。(板书:和谐美)体会得多好哇!再看看这个句子,你又从哪儿体会到了美呢?
(6)结合画面,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①A.“绰”有两种意思,在“人影绰绰”中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a.宽绰。b.(体态)柔美。]
B.词语“绰绰有余”是什么意思?
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7)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①过渡:是的,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谁能读出诗一样的感觉?(指名朗读)
②全班配乐朗读。
2.预设板块二:
(1)出示:上了点儿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指名朗读,质疑: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无论、只要、一定、直到)
②理解“踏”。
A.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B.指导朗读。是啊!正是这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能把老人的形象读出来吗?
③体会淳朴民风,丰满人物形象。
A.老人这样为他人着想,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像你们这样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行色匆匆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民风,代代相传哪!
B.小结:从这平常的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我们还从哪儿感受到了乡亲们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呢?(板书:奉献美)
(2)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指名朗读。
②引导学生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重重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④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有两个人——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⑤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生交流)
看样子,你还真不是刘章的老乡啊,他们是不会这样说的,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来证明。
⑥理解“理所当然”。这里的人把什么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3)先扶后放,写话训练。
①好一个“理所当然”,这里面藏着的不仅仅是一颗谦让的心,一颗敬老的心,还是一种美(板书:谦让美、敬老美)。家乡的人们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假如遇到残疾人来走搭石……假如遇到孕妇来走搭石……还有哪些“假如”呢?小小的搭石上,还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呢?请把你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②生写话,稍后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和用词的精妙,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等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体会美。在品读课文中进一步体会文中描写的景物美和人们的心灵美。
三、总结全文,升华内涵
1.一排排平凡的搭石是家乡的一道美丽风景,其实比这道风景更美的是走在搭石上的人!所以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联结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3.导学: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地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俯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
4.学生畅谈生活中的美。 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或听到的好人好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升华情感,感悟搭石所蕴含的人性美。通过寻找身边的美的活动,使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激发他们的人性美。让学生从对文本的理解,拓展到生活中,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发现美,创造美。
四、学习写法,课外拓展
1.过渡:在农村的山野溪流中,搭石是那么平常,那么普通。但作者没有熟视无睹,而是从心中流出这样一篇朴实无华的滋润心田的文章。这不仅因为作者仔细观察生活,还因为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平凡而精彩的事物。
2.进行写作方法方面的指导。
3.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像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小中见大,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记录身边的美,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初步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汇报预习收获
1、汇报一类字词。
2、汇报二类字词。
3、重点指导:涨和间是多音字。
4、交流识字方法。
5、教师指导书写:暴衡,学生临写,比较。纠正。
三、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思考:什么是搭石?边读书边找到答案。
五、课堂练习
【课后反思】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1、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2、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双基教学,把它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引领学生学习生字词。
3、注重学习情况的反馈,一系列有梯度的练习,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教研员评课】
1、双基教学扎实。
2、练习题有梯度,但注意题的难易程度。
3、当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不知如何归纳时,老师缺少指导。应注重授之以渔的教学。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