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5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小班幼儿教育随笔《妈妈,你想我吗?》,是优秀的小班教育随笔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范文博,一个聪明可爱又好问为什么的孩子,十分惹人爱。可是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有些让老师失望,他总是动手打小朋友,老师批评教育了还是没有改变。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我同孩子奶奶交流了孩子近段时间的表现,孩子奶奶告诉我,他爸爸妈妈要出国去外地学习了,我也管不了他。我很惊讶,“孩子多想妈妈呀!”奶奶说:“他很懂事,我问他想爸爸妈妈吗?他说不想。”他妈打电话问:“你想我吗?”他反问妈妈:“你想我吗?”。
一句“你想我吗”,让我感受到孩子对妈妈的渴望与思念,孩子难道真的不想妈妈吗?近段时间孩子之所以行为反常,他一方面是有种被抛弃的感觉,还有一方面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能被老师关注,而我对于孩子的表现只是一味的批评教育,却没有及时了解到孩子真实的内心,真是懊恼不已。了解情况后我和孩子奶奶再次进行了交流,让奶奶知道孩子是想妈妈的,多用正面语言进行引导。并且与妈妈进行了电话沟通,让妈妈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多给孩子打电话,进行感情交流,给孩子解开“被抛弃”的心结。在幼儿园,我运用故事,告诉孩子们不管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哪里,他们都是爱自己的宝宝的。并在一日活动中抓住每一个环节对他进行鼓励表扬,同时每天都要摸摸他的头、脸,有时还给个拥抱。在家长和我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减少了,脸上的微笑多了,因爸爸妈妈离开而受伤的心灵渐渐平复了。
看似简单的攻击性行为,却隐藏着孩子内心深处的伤痛,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会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从开学初接过这个小班,已近两个月的时间了。两个月的时间,不过须臾,孩子们却在性格、生活、学习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那个不爱吭声的昆坤每天扮演“奥特曼”;那个害羞的康康如今俨然一个“小管家婆”,谁表现不好她马上告诉老师… 记得第一次早上站在门口迎接孩子,因为第一次接触这批孩子和家长,孩子们在屋里哭成一团,家长们也舍不得走,担心的询问:“老师,就你一个人吗?”“不!其他老师一会就来。”我肯定的回答,似乎我的“肯定”能带来些许的安慰。一边抱着哇哇大哭要挣脱我怀抱的孩子,一边安慰着同样看着孩子哭心急如焚的家长。看来,分离焦虑不仅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与家长亦无大异啊。 这种状况,以我的经验,一般要到十一以后,一切才能步入正轨。每天,家长接的时候,告诉他们:“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没有哭,还和小朋友玩。不要着急,慢慢会好的,都有个过程。”以后,话题逐渐从“哭”上转移,告诉他们孩子今天完成的功课。有哪些进步。 一直顽固地哭了一个月的杨皓钰,虽然,开始的哭并没有影响她自己吃饭睡觉,却让别的小朋友不能安静上课。在我经常与她聊天后,不但不哭了,而且还能专心上课,迅速完成老师的指令。这是一个行动迅速的孩子,无论吃饭,做作业,还有生活自理方面。每次,我都会语言鼓励。无疑,不着边际的聊天,拉近了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在关注她。“钰钰,这件衣服真漂亮,谁买的?”“钰钰,妈妈做什么好吃的了?给我吃好不好?”… 那段时间,下班回到家,好像耳朵里还是“老师,我妈妈什么时候来?”“老师,我不哭了”。孩子那焦虑的表情似乎并没有从我眼前散去。赶快给自己换个耳朵,放放舒缓的音乐,小心轻度焦虑症。 还是学学我的杨皓钰小朋友,干脆利索,吃饭就吃饭,入厕就入厕,回家就回家,哭就是哭,我该吃吃,该睡睡,不苦了自己。大家不知道吧?哭中也有乐! 那,下班后的冯老师,也坚决做一个不哭的,“苦中作乐”的好大人。比如现在,听听自己喜欢的歌,学会它,下次和朋友去K歌时,该“新歌发布会”了,一定不唱以前唱过的歌!盖了他们~~ 请允许女人一点点小小的虚荣心吧!呵呵~~
爱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尤其对于幼儿,由于年龄小,对爱的要求更是敏感和迫切。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享受着周围大人们太多的爱。而在幼儿园,几十个幼儿面对着两三位教师,每一个幼儿都渴望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可能就会伤到某一个孩子的心。
有人曾经问过我:“你们班的孩子你最喜欢谁?”我想了半天说:“每个孩子我都喜欢。”真的,他们就像我的手指头,哪一个都连着我的心。
记得一天中午起床后,我忙着给孩子们穿衣服,当我走到小墨身边给她穿衣服时,小墨突然拉着我的手对我说:“老师,你喜欢我吗?”我说“老师喜欢你呀!怎么了?”
她高兴地说:“老师也喜欢我!老师也喜欢我!”说着高兴地跳了起来。
我心里一愣,仔细想了想,大致想到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前几天,我班来了一位叫乐乐的小朋友,因为他刚入园,免不了又哭又闹的,我就有意多接近他,却无意中引起了小墨的误解。但这也使我体会到了从事幼儿教育的幸福感,孩子们是那么天真、可爱、招人喜欢。
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摔伤了腿,疼得要命,坐在地上一动也不动。突然,好多小脑袋凑到我面前,一双双的眼睛不安地望着我:“老师,你怎么了?”
“你去医院拍个片子看看吧,我爸爸是医生,让他给你看看,很快就会好的。”“不吃辣东西,会好得更快。”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的孩子给我揉腿,有的孩子给我找来一根棍子当拐杖,我特别感动,有种想掉泪的感觉。我把他们搂到怀里,心想:“这么天真可爱的一群孩子,让我选择的话,谁都无法让我割舍。”作为老师,爱孩子就要爱每一个孩子,只有爱每一个孩子,才能做到一切为了孩子。
其实我不笨——
妈妈一直希望芹芹成长为一个斯文乖巧的小淑女,但芹芹偏偏像个男孩子一样大大咧咧,喜欢跑跳攀爬。为了熏陶芹芹的性情气质,妈妈把芹芹送去学习钢琴。面对枯燥晦涩的五线谱和单调重复练习,芹芹常常心不在焉,一学期下来没弹好几首曲子,视唱水平也在班里排名倒数,愁得妈妈逢人便说:“我家闺女怎么总不如人呢?”
其实芹芹并不笨,只是妈妈没有根据她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有时并不合理正确,芹芹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应该多安排运动、舞蹈等动态内容以消耗其多余精力,而妈妈却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种抑制孩子天性的做法必然导致芹芹无法适应、表现失常,造成妈妈误以为孩子“很笨”的结果。
家教提示:当孩子的表现与我们的期望不符时,切勿急着埋怨、愤怒、伤心,更不要轻率地给孩子下定论,细心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有助于避免误解的发生。
其实我不坏——
明明和表妹在一起玩得正欢,在跑跳追逐中,明明不小心把表妹撞倒在地,正想上前扶起她时,被奶奶看到了,奶奶不由分说责备明明说:“你怎么能欺负妹妹!快点向人家道歉!”明明连忙解释:“我是不小心的!”奶奶扬手作势要打:“还顶嘴?这孩子现在越变越坏了!”明明“哇”地一声哭了:“奶奶就是偏心……”
这是家庭中典型常见的误解案例,明明虽然确有失误,但这种犯错并非出于本意,而且也主动补救了,奶奶不但没有问清情况,还不听解释,仅凭主观判断就给明明贴上了负面标签,给孩子心灵造成了伤害。家教中,最忌缺乏耐心和分析,一见孩子失误就凭经验给他定性,误解也就由此产生了。
家教提示:孩子闯祸后先别急着斥责,多考虑几种可能性:是不是孩子能力有限所以弄砸了事情?是不是孩子渴望探索才不小心造成破坏?是不是我没有分析和倾听就妄下定论呢?三思而后行,有助于避免误解。
其实我不懒——
妮妮刚上幼儿园,妈妈觉得是时候培养一下女儿的自理能力了,便开始着手进行训练。让妮妮自己整理玩具,她一股脑塞进箱子里就完了;让她自己叠被子,她总是把被子抱起来往床脚一堆;让她洗自己的小衣服,没揉两下就喊累不肯再洗……急得妈妈一天到晚数落妮妮:“大懒虫,什么事儿都不认真做!”
许多家长都会埋怨孩子懒,因为孩子总是对家务或学习表现出敷衍态度,不求精细,但其实,孩子“貌似懒散”的背后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家长们却没有去深究。比如情景中妮妮妈给孩子安排的自理训练就远远超出了一个3、4岁孩子的能力范围,妮妮笼统、粗糙的做法和逃避的态度都是因为自己力所不及,而非妈妈口中的“懒”和“不认真”。
家教提示:在评判孩子做事前先考量一下,孩子是否有能力将其圆满完成?我们是否传授过正确的方法?孩子是否已经具备一定的专注力或耐性?结果的不尽如人意究竟是出于态度懒散还是经验不足?
其实我能做——
妈妈在厨房做饭,莹莹想帮忙,便拿着自己的玩具小刀跑到厨房切胡萝卜,妈妈连忙把莹莹赶出厨房:“别碍手碍脚的,自己玩去。”早上出门前,莹莹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自己穿鞋,急性子的妈妈忍不住说:“瞧你这笨手笨脚的样子,妈妈帮你穿,省得又迟到了!”结果在和别人聊天时,妈妈却总抱怨说:“莹莹可没用了,在家里一点忙都帮不上,连个鞋子都不懂自己穿!”
这个案例也许家长们一看就明白问题所在:莹莹妈根本没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又怎能要求她动手能力强呢?这是很多家长常犯的错误。其实孩子并非做不到,早早给孩子贴上“不行”的标签是一种误解,虽然她可能暂时还做得不够好、不够快,但只要家长给予足够的耐心和指导,孩子一定会熟练和能干起来。
家教提示:避免这种误解最好的方法,就是暂时放下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放心,有时候过度关爱也会阻碍孩子能力的发展。适时放手,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其实孩子比我们想像中更能干、更优秀。
范文博,一个聪明可爱又好问为什么的孩子,十分惹人爱。可是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有些让老师失望,他总是动手打小朋友,老师批评教育了还是没有改变。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我同孩子奶奶交流了孩子近段时间的表现,孩子奶奶告诉我,他爸爸妈妈要出国去外地学习了,我也管不了他。我很惊讶,“孩子多想妈妈呀!”奶奶说:“他很懂事,我问他想爸爸妈妈吗?他说不想。”他妈打电话问:“你想我吗?”他反问妈妈:“你想我吗?”。
一句“你想我吗”,让我感受到孩子对妈妈的渴望与思念,孩子难道真的不想妈妈吗?近段时间孩子之所以行为反常,他一方面是有种被抛弃的感觉,还有一方面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能被老师关注,而我对于孩子的表现只是一味的批评教育,却没有及时了解到孩子真实的内心,真是懊恼不已。了解情况后我和孩子奶奶再次进行了交流,让奶奶知道孩子是想妈妈的,多用正面语言进行引导。并且与妈妈进行了电话沟通,让妈妈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多给孩子打电话,进行感情交流,给孩子解开“被抛弃”的心结。在幼儿园,我运用故事,告诉孩子们不管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哪里,他们都是爱自己的宝宝的。并在一日活动中抓住每一个环节对他进行鼓励表扬,同时每天都要摸摸他的头、脸,有时还给个拥抱。在家长和我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减少了,脸上的微笑多了,因爸爸妈妈离开而受伤的心灵渐渐平复了。
看似简单的攻击性行为,却隐藏着孩子内心深处的伤痛,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会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今天天气可真冷啊!不愧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我早早来到幼儿园,在门外准备迎接我们班的小天使们。
“老师好”我抬头一看,是我班可爱的琳琳。我微笑的点了一下头,只见琳琳走到我身边,小声的说:“老师,你冷吗?我给你暖暖手吧!”几句再普通不过的话,确让我在这个寒冬的早晨充满了暖意。望着孩子渴望的眼神,我微笑的点了点头。“老师,你还冷吗,记得去年冬天,你也是这样给我暖手的。”没想到一件小小的事,我早已忘却,孩子却还记得那么清楚。
多纯真又可爱的孩子,让我们不得不爱。孩子是满足的,老师一点点爱的付出,孩子就会铭记于心。我相信,只要我们爱孩子多一点,细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孩子会对我们更加依赖,会更爱我们。
近期幼儿园组织孩子进行了体检,测查视力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测查结果显示,班里大部分孩子的视力并不如预期的那样好,甚至较上学期下降严重。作为老师,我觉得很心疼,小小年纪,还尚未步入小学的门槛,就要带着小眼镜了,那么将来如此繁重的学业,会让孩子的视力降到哪里去?在告知家长视力检测结果时,家长们很惊讶,大呼不能给孩子看电视了,不能给孩子玩电脑、手机了,也有的家长表示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孩子的视力为什么会下降?
电子产品取代纸质类用书,电子游戏取代现实生活中可动手动脑的游戏,孩子们更愿意竖着小手指在手机、电脑上划来划去,高度集中的同时,眼睛也在受着侵害。除了长时间的看电视、玩电子产品,孩子们学习压力增加,空余时间被各种课程安排的满满,而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和孩子长时间用眼有极大关系,如写字课等。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时间减少了,接触大自然的时间减少了,眼睛调节、休息的时间也相应减少了。不正确的书写、看书姿势等是造成视力下降的原因。我想,不管任何人,都不希望看到祖国的花朵小小年纪就带上“小眼镜”,我们能做的就是多给孩子更广泛的活动空间,提醒家长多进行户外活动,毕竟良好的身体才是成长道路上获取成功最重要的保障。
一次,进入一个教室,有一位小朋友在哇哇大哭,一问原因,是教师在发新课本时把她的名字写错了,她生气不要那本书了,但是老师又没有其他书给她。我拿过书看了看,她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辰”,老师写成了“宸”,她一看不对就告诉了老师,老师拿笔划拉几下,又写了一个“晨”,她一看还不对,让老师再改,结果老师把书划拉得有点脏了,她一看就不要了。
还有一次,老师在网上发布了孩子们的“童言稚语”之后,家长留言,“呵呵,回答的真有趣,我的名字(孩子)出现了两次每次都不一样。我的名字是XXX,老师不要写错了哦!”
记得年前,我随着“市级规范化幼儿园”验收小组去幼儿园,在一个幼儿园看到一个消毒记录本,把“幼儿园”写成了“幼儿图”。
面对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不仅要问:老师你认识我吗?
作为教师,有没有问过自己:认识中国汉字吗?当站在孩子面前的时候,心里底气足吗?
《小班保育随笔3篇》:小班保育随笔第1篇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我们每一天过着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日子,然而在我的心里只有这样的一个追求,那就是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把自我的爱奉献给每一位幼儿!
《小班月随笔3篇》:小班月随笔第1篇 今天,我给孩子们示范讲解五角星的折法,孩子们课专心听着。示范结束后,我要求大家自己试一试,折一折。可王洁莹一拿到纸,就叫了起来:“|老师,我不会做。&rd
《幼儿园小班教师随笔30篇3篇》:幼儿园小班教师随笔30篇3篇第1部分 在班里,往往懂事听话的孩子会获得我们更多的关爱,而那些淘气、爱捣乱的孩子往往获得的是我们的批评,但仔细追念起来,其实那些淘气捣乱的孩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