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6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幼儿老师教育随笔《变戏法》,是优秀的大班教育随笔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午饭后,我带孩子们到教室外的走廊上玩橡皮泥,吃好饭的孩子们陆陆续续带着橡皮泥来到了走廊上。婷婷也不例外,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专心的玩着橡皮泥。婷婷用手在一大团橡皮泥上拽了一小块,放在手心里搓,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长条,但还在继续搓,长条断了。她又拽了一快,还是那样的搓,搓着搓着又断了,石凳上已经有了好几段的长条。婷婷把这些长条放在一起,不知道还要干什么。我发现婷婷在东张西望的就坐到了她的身边,也拽了一块橡皮泥开始搓。婷婷看到老师也来玩橡皮泥,显得很高兴。我也象婷婷一样搓了一长条,同时嘴里说:“长长的一条。”婷婷看着我得意的说:“寿老师,你看,我搓了这么多的长条。”我神秘地说:“别眨眼,我要用长条变戏法了,你会吗?”说着我就把长条的两头接起来了。婷婷说:“变成圆圈圈了。”我又说:“让老师再变一个。”说着我就把圆圈交叉成8字形。婷婷惊奇的说:“变两个圆圈圈啦。”接着,我又变了一个花样,婷婷高兴的说:“一只小鸟……”我看她已经很溶入这个游戏了就站起身要走,婷婷马上拖住我要我继续陪她玩。我就对她说:“寿老师再给你变一个,就轮到你变了,好吗?”婷婷一听,高兴地答应了。说完我拿出一条搓好的长条,变了一朵漂亮的小花。婷婷看到我变的,跃跃欲试,连忙开始搓长条了。这次她也在长条的基础上变起了花样,一会儿说是虫,一会儿说是娃娃,一会儿说是奶瓶,还变了苹果,尽管看上去四不象,但是她还是很得意。
在这个无意的指导中,我发现很多小朋友已经掌握了玩橡皮泥的基本操作,但她们对自己的成果已经没有了成就感。我无意中的闯入,使婷婷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发她通过想象将原来的成果作为素材而进行简单的造型,不仅提高了孩子的积极性,也是孩子对自己的又一种突破。
早晨一入园,小朋友们走进教室, “哇,真漂亮!我们的屋里变样子了,天花板上吊上了五颜六色的拉花,还有嫩绿的柳叶,教室的玻璃上的图案漂亮极了,墙上的画更好看了……”孩子们就像欢快的小鸟般叽叽喳喳的议论开了。我正在往黑板上画画”,孩子们呼啦一下子跑过来围住了我。“你们看,老师画的是我们学过的《大鱼来》,孩子们一边学小鱼游、一边兴致勃勃的朗诵起了儿歌。突然,听见班里最调皮的镇镇喊:老师你画的真好看、你累不累啊!我还没来得及回答,洋洋已把小椅子搬了过来,“老师老师,您请坐,坐下休息一会儿”,我说“谢谢你,老师不累,老师这样画画速度快,坐在椅子上……”,还没等我把话说完,我腿刚一屈,洋洋已快速把小椅子放到了我的屁股下面”。就在此时,班里最体贴人的乐乐走到我面前:“老师你累了我给你捶捶背吧。”
“窝里横”的宝宝,多半生活在爸妈过分保护、溺爱的家庭中,特别是隔代带养的宝宝,更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这些爸妈总怕自己的宝宝受别人欺侮或出什么事故,不许宝宝出门与同龄伙伴交往,或者吓唬宝宝说外面有坏人,会把小宝宝卖掉,宝宝自然就胆小害怕起来;在家里,为了让宝宝安心玩耍,爸妈千方百计顺着他,以宝宝为中心,这样就培养了宝宝称王称霸的习惯。
这样的宝宝一旦走出家门,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往往会搬出在家里的作风来指使别人,但小伙伴可不吃这一套,宝宝这时不但指挥不动别人,反而会遭到小伙伴们的拒绝。经过几次这样的挫折,再加上自我能力不足,宝宝只好采取逃避,躲在一旁生闷气,拒绝跟小朋友一起玩耍。时间一长,当宝宝的不满情绪和怨恨累积到一定程度,需要发泄时,突破口自然转向家庭中的“弱者”,以自己在家里更加地横行霸道来补偿,达到心理上暂时的“平衡”。
家庭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家庭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当给宝宝越多的时候,宝宝的索取也就越多。一方面,爸妈溺爱宝宝,宝宝要什么就给什么;另一方面,宝宝对爸妈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一点点小事就想要让爸妈帮自己做。一味迁就下去的话,宝宝会认为爸妈为自己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爸妈就该为自己服务,甚至会下命令来指使妈妈。随着宝宝的成长,需求越来越大,索取越来越多,直到爸妈无力支付的那一天。当要求不被满足时,宝宝甚至会对爸妈施加暴力,许多悲剧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由爸妈自己酿成的。
宝宝的心理分析
宝宝在外面感觉害怕,从心理学上说是典型的自我力量不足,“窝里横”的宝宝,缺乏与外界的碰撞,离开了“窝”以后,就不知所措了。当他处于陌生环境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处理,只会躲在爸妈身后,没有任何行为来保护自己。宝宝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和外在的力量抗衡,只能粘在爸妈身边,期望成人能够保护自己。这种宝宝在幼儿园里无法和别的小朋友一块儿玩耍,总爱缠着老师不放。而老师又不可能只对付一个宝宝,于是宝宝便越发感到不安,渐渐地不想上幼儿园了。如此下去,宝宝的交友能力便成长不起来。
改变宝宝有妙招
家庭应改变溺爱的教育方式
爸妈过分溺爱宝宝,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以宝宝为中心的家庭关系,导致宝宝变得自大、自私和任性。因此,爸妈应改变教育模式,对宝宝要严爱相济,让宝宝在家庭中的地位成为受教育者和家庭普通成员,重新制定家庭规则,而且每个人都要遵守。
教会宝宝懂礼貌,守规则
这两点在人际交往中是重要的两点,只有充分尊重别人的权利,你的权利才会被尊重。只有遵守共同的规则,生活才会井然有序。
停止对宝宝的过度保护
对于宝宝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求宝宝自己尝试去做,由于宝宝在这之前一直是被大人帮着做事情,所以,一开始时他还会说“帮我做”,这时不要再满足他的要求,而是应该对他说:“自己试着做做看。”在这种情况下,宝宝会渐渐地开始鼓起勇气自己试着做起来。宝宝有一点成功,有一点努力,都应当及时地夸奖宝宝,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责备宝宝,责备会让她更不知所措。宝宝需要爸妈的引导。爸妈在这个阶段不要给宝宝设置过高的目标。一旦宝宝产生挫折感,就会产生失落感,产生自卑。
不比较
不要拿宝宝和别人家的宝宝进行比较。有些妈妈总是对宝宝抱怨:“你真笨,这有什么可害怕的呀?”“你看看人家豆豆。”等等,宝宝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点,努力补充自己的不足才是最重要的。
创造交往机会
宝宝的勇气与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爸妈可以代替给予的,必须是宝宝自身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的,这是谁也给予不了的。爸妈要给宝宝创造交往的机会,主动地带宝宝到户外玩,让宝宝多接触同龄小朋友,让宝宝在与小朋友交往中学会谦和合作。宝宝在交往中发生的争吵,只要没有危险,爸妈最好不要干涉。遇事让宝宝自己动手去试试,以培养宝宝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减少依赖性。
爸妈要有耐心
要宝宝由胆怯变得勇敢大方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绝对不仅仅是只想办法让他变得不胆怯,而是要从本质上提升宝宝的自我力量。在这一点一点成功经验的过程中,宝宝会逐渐产生这样的自信:我能行!
只有爸妈放开保护的大手,宝宝才能敢字当头,要有意识锻炼宝宝的胆量,坚持一贯地培养,就会开花结果的。
所谓创造教育,简而言之是指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育。具体一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发明创造的规律和创造方法,发展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素质、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对幼儿而言,创造教育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通过创造性组织幼儿教育活动,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造素质,为造就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
近年来,幼儿创造力的理论探索、培养开发成了研究热点。虽然幼儿创造教育研究的对象及内容有所拓宽,但仍然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急功近利,过分炒作,认为创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间,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使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幼儿创造教育的“基础性”,认识到幼儿生活中的处处创造,不仅研究语言、思维领域的创造性,而且还研究艺术、社交活动、环境对幼儿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但是幼儿创造教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表面的描述阶段。在许多教育者看来,创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培训”出来的。所以,人人都谈幼儿创造教育,个个都谈如何培养、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并且口号化,形式化的推广某种方法。实际上,这样会使幼儿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强制达到,致使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延伸到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空间。
误区之二:把创造力的培养等同于创造技能的培养。
面对新世纪创造教育的要求,许多幼儿园在实施教育的活动中,均将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作为不可缺少的目标,但是由于一些教师的片面理解以及受到创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影响,往往不顾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只一味地强调创造教育就是在原来教育的基础上搞点小发明、小制作。强迫孩子动手“加工”已做好的成品或者搞一些动手能力的评比,借以展现幼儿的“创造力”。如果孩子的动手能力强,便会称孩子为创造天才,而那些动手能力稍差和不会“加工”的孩子,会被老师批评:“看你笨的,不会创造,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做,你还能干什么!”这样断然地将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划等号,只会颠倒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创造想象、创造精神在培养幼儿创造力中的地位。
误区三:把创造思维等同于求异思维。
在幼儿创造教育中,老师为了培养幼儿“标新立异”的创造力却常常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地追求求异思维。笔者曾经去一所幼儿园见习,当时在上美术课,老师正教幼儿画小兔子,黑板上挂了一幅范画,所有的孩子都开始画了起来,老师在巡回指导时有些刻意地要求孩子画出与范画不一样的画:“红红,你怎么和老师画的一样,你不会自己想一个别的样子!”“亮亮,你怎么和丽丽画的一样,快改了!”。老师对与和别人不一样的画,在评价时,会大大鼓励,表扬幼儿,而对于相似的画,则反应平平,甚至有些埋怨,这难道是我们的创造教育吗?未免有些太刻意了,这样只会将“求异”变为一种目的,一味强调求异思维也会导致教育的偏要。
幼儿天生就具有创造性,他们的行为和做事情的方式是与众不同的,当学龄前儿童进行发散思维的时候,他们的创造力应该得到鼓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具体帮助幼儿表现和发挥出他们的创造力:
●创造心理安全的环境,帮助幼儿适应变化。使幼儿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会受到打击和嘲笑,验证自己想法时不遭到孤立,能够在与周围环境不断交互作用中,显示出创造性的潜能。
●帮助幼儿认识到有些问题不是很容易能回答得出来的。这可以避免焦虑情绪的出现,从而激发创造力的发展。
●鼓励幼儿去寻求多种答案。使他们能对自己提出的答案进行比较,找出最适合这种情景的回答。
●奖励表现出创造性的幼儿。让幼儿认识到他们创造性的观点以及大胆、出奇的想象是受大人重视的。
●帮助幼儿体会创造带来的快乐。要让幼儿发现,在做某些事情时,自己能找到答案是件有趣的事情。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幼儿自觉积极地参与活动,使其创造的智慧和结晶在环境的刺激下激活起来。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存在,当孩子由原来喜欢质疑到“没有问题”,由入学时的“问号”到毕业时的“句号”,无不说明幼儿创造能力是能够开发也是最容易受压抑和挫伤的。让我们珍惜这种创造的存在,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迈好这关键的一步,使孩子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午饭后,我带孩子们到教室外的走廊上玩橡皮泥,吃好饭的孩子们陆陆续续带着橡皮泥来到了走廊上。婷婷也不例外,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专心的玩着橡皮泥。婷婷用手在一大团橡皮泥上拽了一小块,放在手心里搓,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长条,但还在继续搓,长条断了。她又拽了一快,还是那样的搓,搓着搓着又断了,石凳上已经有了好几段的长条。婷婷把这些长条放在一起,不知道还要干什么。我发现婷婷在东张西望的就坐到了她的身边,也拽了一块橡皮泥开始搓。婷婷看到老师也来玩橡皮泥,显得很高兴。我也象婷婷一样搓了一长条,同时嘴里说:“长长的一条。”婷婷看着我得意的说:“陈老师,你看,我搓了这么多的长条。”我神秘地说:“别眨眼,我要用长条变戏法了,你会吗?”说着我就把长条的两头接起来了。婷婷说:“变成圆圈圈了。”我又说:“让老师再变一个。”说着我就把圆圈交叉成8字形。婷婷惊奇的说:“变两个圆圈圈啦。”接着,我又变了一个花样,婷婷高兴的说:“一只小鸟……”我看她已经很溶入这个游戏了就站起身要走,婷婷马上拖住我要我继续陪她玩。我就对她说:“陈老师再给你变一个,就轮到你变了,好吗?”婷婷一听,高兴地答应了。说完我拿出一条搓好的长条,变了一朵漂亮的小花。婷婷看到我变的,跃跃欲试,连忙开始搓长条了。这次她也在长条的基础上变起了花样,一会儿说是虫,一会儿说是娃娃,一会儿说是奶瓶,还变了苹果,尽管看上去四不象,但是她还是很得意。
在这个无意的指导中,我发现很多小朋友已经掌握了玩橡皮泥的基本操作,但她们对自己的成果已经没有了成就感。我无意中的闯入,使婷婷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发她通过想象将原来的成果作为素材而进行简单的造型,不仅提高了孩子的积极性,也是孩子对自己的又一种突破。
午饭后,我带孩子们到教室外的走廊上玩橡皮泥,吃好饭的孩子们陆陆续续带着橡皮泥来到了走廊上。婷婷也不例外,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专心的玩着橡皮泥。婷婷用手在一大团橡皮泥上拽了一小块,放在手心里搓,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长条,但还在继续搓,长条断了。她又拽了一快,还是那样的搓,搓着搓着又断了,石凳上已经有了好几段的长条。婷婷把这些长条放在一起,不知道还要干什么。我发现婷婷在东张西望的就坐到了她的身边,也拽了一块橡皮泥开始搓。婷婷看到老师也来玩橡皮泥,显得很高兴。我也象婷婷一样搓了一长条,同时嘴里说:“长长的一条。”婷婷看着我得意的说:“寿老师,你看,我搓了这么多的长条。”我神秘地说:“别眨眼,我要用长条变戏法了,你会吗?”说着我就把长条的两头接起来了。婷婷说:“变成圆圈圈了。”我又说:“让老师再变一个。”说着我就把圆圈交叉成8字形。婷婷惊奇的说:“变两个圆圈圈啦。”接着,我又变了一个花样,婷婷高兴的说:“一只小鸟……”我看她已经很溶入这个游戏了就站起身要走,婷婷马上拖住我要我继续陪她玩。我就对她说:“寿老师再给你变一个,就轮到你变了,好吗?”婷婷一听,高兴地答应了。说完我拿出一条搓好的长条,变了一朵漂亮的小花。婷婷看到我变的,跃跃欲试,连忙开始搓长条了。这次她也在长条的基础上变起了花样,一会儿说是虫,一会儿说是娃娃,一会儿说是奶瓶,还变了苹果,尽管看上去四不象,但是她还是很得意。
在这个无意的指导中,我发现很多小朋友已经掌握了玩橡皮泥的基本操作,但她们对自己的成果已经没有了成就感。我无意中的闯入,使婷婷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发她通过想象将原来的成果作为素材而进行简单的造型,不仅提高了孩子的积极性,也是孩子对自己的又一种突破。
《幼儿园老师随笔大班50篇》:幼儿园老师随笔大班第1篇 大班教育笔记(一): 感受孩子们的变化 这天是星期一,孩子们早上来园时都能兴高采烈地,主动地向教师、阿姨问好,不象小班时需要大人提醒,几个新来
《大班教育随笔20篇简短》:大班教育随笔简短第1篇大班教育随笔【1】特殊孩子特殊照顾户外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有的拍球、有的玩沙包、还有的跳绳……象一只只愉悦的小鸟活跃在院子里。可伟伟
《幼儿园大班教育随笔200篇》:幼儿园大班教育随笔第1篇 大班教育笔记(一): 感受孩子们的变化 这天是星期一,孩子们早上来园时都能兴高采烈地,主动地向教师、阿姨问好,不象小班时需要大人提醒,几个新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