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1
这是说和做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 教学目标:
1. 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过渡和照应的手法。
3.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二. 教学重点: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二. 简介臧克家、闻一多(由学生从图书馆、网上自己查阅,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
三. 检查预习情况
⑴正音:
弥锲兀沥函衙赫迥窥楷
多音字:壳{};斗{ }
(2)朗读课文
四. 整体感知课文:
五. 问题研讨.
1.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 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文章又是怎样围绕起笔的内容进行记叙议论的?哪些词句十分深刻地刻画了闻一多先生治学的目的、态度和精神?
第二课时
一. 朗读课文片段。
二. 问题研讨。
1. 文章怎样写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与第一部分的写法有何不同?好处是什么?
2. 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 说说本文在选择材料、剪裁材料方面有什么特点。
4. 朗读课文片段,揣摩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有感情和音乐美的特点。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3、反复朗读课文,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4、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臧克家(1899-1946)山东诸城人,诗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自主解决生字和新词。梳头 抱歉 秩序 深宵 伴侣 小楷 硕果 卓越 迭起 澎湃 大无畏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沥尽心血 心不在焉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3、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
三、精读课文
1、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作者在具体的事例中,加入了一些细节,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等细节,表现了闻一多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了闻一多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再如,抓住闻先生在演讲中“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了他“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写了“他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他具体做了什么事?请同学们从课文里找,然后在班级交流。(A《唐诗杂论》;B《楚辞校补》;C《古典新义》)
3、抄写下列语句,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然后全班交流。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用比喻的方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担闻一多不然,他在灯光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说他用心极专极深。)
四、作业
1、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文再补充一两件体现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事例。
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严谨的结构安排,理解、感悟饱含感情的语言,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英能无畏的献身精神。考虑到这篇文章时代离学生较远,背景资料对学生来说较生疏。对此,在设计时,把背景资料的查找及对闻一多的了解放在学生预习上,这样既锻炼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也有益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看,预习还是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者都为中华民族说了哪些事做了哪些事情这个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结构安排,也引出主题: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对于这样问题的概括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事实上在课堂学生的反应上来看,确实是这样的,学生大部分能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到的三件事概括出来,但在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者方面,学生需要进一步提示才能归纳完整。由此可见,学生很容易对于文章中详写的'部分进行归纳,而对文章中一笔带过的的略写的部分却很容易疏忽。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如果当时能示范朗读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或放映“最后一次演讲”的电影片段,必能让学生更深切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本课作者臧克家作为一位有名的诗人,其语言的诗歌化,语言的精辟化,在本课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且多用短句,节奏感强,四字短语尤其丰富。所以在第二节朗读的时候,就特别提示学生应注意文章中那些精辟而诗化的语言,勾画出来细细咀嚼和品味。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语言走入文本,再次深层次感受作者的情思和闻先生的思想,用自己的认知触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灵倾听闻先生的呐喊。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能力,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尚待仔细推敲。如在教学实施中,怎样在一堂课中兼顾思想、内容与趣味的统一,品味语言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矛盾的统一;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教师怎样进一步下放自己的权力,放开胆子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多给学生能动的、合作的、探究的空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