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6
这是冷战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1.部分同学始终未进入学习状态;
2.提问后响应者较少;
3.第一部分内容用时太多;
4.第一部分内容阅读前所提问题大部分同学不能作答。
我想,造成以上原因主要有:
1.引入是按照给九·三班上课时的设想,这对于八班同学理解较难,没有激发起学生探究新课的热情,使其迟迟不能进入状态,所以不同班级的教学设计、设想要有所不同。
2.在阅读前所提问问题可能难度较大。
3.没有让同学起来回答相关问题,造成学生没有学习压力与动力,让学生失去了真正思考的时间、积极性受到影响,这与我害怕耽误时间的想法有关,从而背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4.美苏争霸这部分基本上由我讲述,并且不太简洁,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实际可能通过一系列小问题概括其特点和突出事件。
思考:
1.教学设想必须根据班级情况适当调整并要不断总结经验。
2.阅读前的问题主要是最基础的史实知识,稍有难度的问题在讲解中、讲解后才提出,利于解决
3.必须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给予适当压力,课堂氛围才能有大的改观。
课前设计精益求精,准备必须充分,才会灵活自如地进行
教学目标
1.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大多数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2.分析苏联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
3.认识到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矛盾,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
4.经济实力决定各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我们要抓住时机,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教学重难点
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多极化的原因与应对。
教学方法
启发式、时政联系法、小组讨论合作法、阅读思考法。
(一)设置情景 导入主题
展示“9·11”事件中,美国纽约世贸中心被撞起火的图片。解说:“9·11”事件是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最为严重的恐怖攻击行动,遇难者总数高达2 996人。它反映了恐怖活动威胁世界和平安全。那么,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出现了什么特点?
(二)自主学习 梳理新知
1.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__缓和__,__和平__与__发展__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__矛盾冲突__。
2.霸权主义、__地区冲突__、__民族矛盾__和__宗教纠纷__、恐怖活动,威胁着世界安全。
3.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__超级大国__,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__单极世界__”。但是,__欧盟__、__日本__、__中国__和__俄罗斯__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__多极化__方向发展。
4.欧盟成立后,欧洲的__实力__进一步增强,__地位__进一步提高,在__国际事务__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日本也在积极谋求__政治大国__的地位。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国家__综合实力__显著增强。201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__世界第二__,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致力于__国家复兴__,力求在__国际舞台上__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不断增强,__国际影响__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5.__1961__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标志着广大__发展中国家__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6.冷战结束后,建立__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__,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__合作共赢__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__独立自主__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__霸权主义__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 美国的霸权主义。
北约对南斯拉夫78天的持续轰炸,造成的破坏触目惊心。据塞尔维亚政府方面的不完全统计,在那场大规模空袭中,共有25 000多栋民宅、14个飞机场、39处医疗保健设施、18个幼儿园、69所学校、176处文化古迹、44座桥梁以及470公里的公路和595公里的铁路被炸毁,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空袭导致2 500多人丧生,12 500多人受伤。“北约”共出动1 150架次战机,实施2 300余次空袭,投放了近42万枚、总计达22 000吨的炸弹,其中就包括颇受争议的贫铀弹,以至于塞尔维亚近年癌症患者人数逐年增加。
这段材料你明白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由此得到了什么认识?
反映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给南联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今天,世界人民的重大任务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说明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多极化趋势的严重挑战,也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认识:①美国的霸权主义行为,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潮流,霸权主义不得人心;③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
探究二 中国应该如何积极应对世界多极化趋势?
①发展经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力争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②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③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④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地位;⑤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的内涵、美苏推行冷战的原因、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知道德国分裂的进程与影响;知道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和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一)新课导入
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的心脏的战略大门。”
(1)材料一“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
提示:“自由国家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少数武装分子”是指这些国家国内的进步力量。“外来压力”是指苏联。反映了美国政府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阻止革命力量发展,遏制苏联对“自由国家”的控制。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宣言书,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称霸世界)。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与实质。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目的(本质)与评价。
设问:漫画反映了什么事件?美帝国主义的“援助”真正目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漫画讽刺了马歇尔计划。目的是以援助西欧复兴经济为名,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欧洲)的目的。看法: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帮助西欧各国度过了困难;防止了欧洲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本质)与评价等。
目标导学二:德国的分裂
阅读教材和《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说说德国走向分裂的历程与影响。
设问:“四国”指的是哪些国家?分区占领德国是哪次国际会议作出的决策?后来德国是怎样分裂的?
提示:美、苏、英、法。雅尔塔会议。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目标导学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1.结合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了解美苏冷战在军事上的构建——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
(1)图一、图二根据两大“公约”成立了什么组织?这两大组织是何时建立的?
提示:北约和华约;分别成立于1949年和1955年。
(2)这两大组织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的建立有何影响?
提示: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结合上述内容,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归纳美苏冷战的表现与布局。
【图解布局】美苏冷战全面构建图解
(三)课堂总结
二战初期,美国为了称霸世界,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推行了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结束。
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影响,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是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思维,即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因此各国要摒弃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分歧,和而不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四
板书设计
五
教学反思
反思上课的情况,这节课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冷战政策这个框题内容的学习中用时太多;而且课堂气氛不活跃;对冷战的影响分析不深刻,没有明确指出:美苏冷战打破了欧洲列强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二战后美苏两极划分势力范围的新格局。
原因可能是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在用一种非常传统的方式上课,即以教师的讲解为核心,以考试为目的,以中考为出发点,几乎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生成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力争克服这一弊病。
一、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向学生展现历史演进以及人类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基于这一理念,本教学案例力图在精选重要史事、体现基础性的同时,围绕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运用构建历史时间轴、史料解读、地图应用等多种手段,构建多视角、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以期通过《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课的学习,学生能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涉及时间长、跨度大,讲述二战后50年代至90年代两极格局的演变历程:随着二战的结束,东西方重新走向对立。在美苏的不断猜忌中,两大阵营的对抗正式开始。双方开展了除直接军事交战之外的全方位遏制与竞争——冷战阴云笼罩二战后的世界。60、70年代,在两极对峙格局下,欧洲、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多个力量开始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两极对峙。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苏对抗逐渐缓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从单元视角看,本节课是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中的最后一节,是从分述各国历史到总述世界形势的转折点。本单元前三节分别讲述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自身的发展变迁,展示各自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本节则从国际关系视角阐述这些力量之间的关系变迁,是从国际视角宏观上把握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
从通史视角去考量,“美苏冷战”是“战后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主线,是二战后国家关系演变的缘起和起点,对于理解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有重要作用。本课通过讲述美苏冷战的始末,帮助学生理解国际格局演变以及影响国际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学生理解当下国际关系。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的内容,学习时间安排在高一下学期。经过高一上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能很好的把握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可以较为流畅的进行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在初中时学过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大体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及变化过程。
四、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构建历史时间轴的方式,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多角度搜集史料,探讨冷战产生的历史背景;通过时间轴、历史照片、历史地图、主要人物回忆录等方式,纵观冷战表现并对典型事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国际格局演变及影响演变的重要因素,使学生认识到美苏两极争霸格局是由美苏两国的对外战略决定的,从而使学生明确处理国际关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原则。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表现及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历程。
教学难点:美苏“冷战”的背景原因;影响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因素及由此得到的启示。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冷战的兴与亡” 作为主线,设计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冷战兴起,角逐欧洲;第二篇章——冷战扩大,时急时缓;第三篇章——硝烟“散去”,展望世界。通过整合归纳,构建起以“冷战兴亡——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为主线的主要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构建起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以思考冷战的启示为引子把课堂延伸到课堂外、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在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基础上融会贯通、展望未来。
七、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
携手相助举杯相庆
教师讲述:美苏两国在二战中携手相助,是对抗法西斯的亲密战友,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他们举杯相庆,而就在此时美国驻苏联参赞却说:“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那么这个“战争”指什么?二战中亲密无间的盟友在战后关系如何了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共同学习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所起的作用是引发学生的兴趣、快速进入正题,易简短巧妙、悬疑激趣。图片类史料生动形象,对于营造情境、调动气氛很有裨益。同时结合美国驻苏参赞的话巧妙设疑、呈现冲突,引发学生对二战后美苏关系走向的思考。
第一幕 冷战兴起 角逐欧洲
自主学习:二战后初期,美苏两国关系走向如何?都采取了哪些行动?阅读课本第一目,完成二战后初期时间轴:
学生根据第一目内容,自主设计时间轴并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习的基础。通过自主构建时间轴,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二战后美苏关系变化,搭建起恰当准确的时空观念。
过渡:从同学们建造的二战后初期时间轴可以看出,二战后初期美苏进行了一系列对抗,最终在1955年形成两极对峙格局。为何二战中亲密无间的盟友在二战后变成了敌人?到底是谁引发了冷战。下面我们通过一系列史料对这一问题一探究竟。
材料一 丘吉尔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1946年于美国)
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他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丘吉尔先生的方针是进行战争的方针,即号召同苏联开战。
——斯大林就丘吉尔演说答记者问
材料二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斯大林的演说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书”。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选民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蔓延及生长。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会议上的讲话(1947)
材料四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展示自己得出的结论:材料一认为冷战兴起与英国丘吉尔煽动有关;材料二认为是塑料斯大林强调与资本主义对峙、战争不可避免;材料三可以看出是美国积极主张与极权主义抗争;材料四则综合美苏国家利益矛盾、意识形态对峙等问题,认为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冷战爆发。
[设计意图]:冷战起源问题历来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立场不同、时代不同、史学家们所持观点也不尽相同。如何理解这一段历史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这就离不开史料实证。为此,我挑选出四则不同立场的材料,引导同学们对四个材料进行分析,多角度认识冷战起源不只是美国或者苏联单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两者间的矛盾、怀疑和不信任引发冷战。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重在史料分析的方法和过程。无论是哪种观点,教师都不能强加给学生,需要学生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并得出结论。
教师:在二战结束合作基础消失、美苏实力增强、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立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美苏终于走向了对立——战后长达半世纪的冷战就此开始。冷战中都有哪些典型事件?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思考。
教师:这一时期的冷战有何特点?
学生:涵盖政治、经济、地缘政治、军事集团对抗等多个领域;美国先采取措施,居于主导地位;集中于欧洲地区。
教师:那接下来我们就其中一个措施——马歇尔计划来具体分析。
材料二
教师:美国倡导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何在?
学生:表面上是援助世界主要是西欧经济恢复;促进自由制度即资本主义发展;利用西欧与社会主义阵营对抗。
教师:从刚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背后也有深深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抗,打上冷战烙印,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在这样的对抗之下,欧洲成了对垒分明的两大阵营(见下图),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再次梳理美苏针锋相对的对抗措施,以马歇尔计划为突破口深入分析冷战的实质。之所以选取马歇尔计划为典型事件分析,是基于学生对此比较陌生,且这一措施本身是经济援助计划,通过分析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更能体现这一时期冷战的激烈程度:几乎所有领域都打上冷战对峙色彩。在分析马歇尔计划时,采用文字材料、历史地图、历史漫画等多种形式,更好的展现史料教学,提升学生分析、辨别不同史料的能力。
过渡:在经历了二战后初期针锋相对的对垒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60年代以后关系发展如何?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目的学习。
第二幕 冷战扩大 时急时缓
自主学习:60年代以来,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阅读课本剩余部分内容,续写时间轴:
教师:通过大家自己续写的时间轴,我们可以看出60年代以后对峙的两大阵营之际既有激烈对抗也有缓和交流。下面我们以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来具体看一下。
材料一
设问: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这一时期两极对峙呈现的特点?
学生:既有对抗也有缓和;冷战不局限于欧洲,也波及到美洲等地,影响越来越大。
教师:随着冷战的持续,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其中,比如亚洲越南战争爆发等等。但是这一时期的冷战还呈现出另一鲜明特征:既有激烈对抗也有缓和交流。为什么会呈现这一特点?我们再通过时间轴和部分史料来分析。
呈现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从1961年至1973年,美国在长达12年的越南战争中,先后投入250多万部队,耗资3500多亿美元,5.6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受中东石油危机等影响,美国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1974年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l%。
――摘自韩德强《世界经济危机史简述》
材料三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开始大规模生产核武器,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基本形成均势。……苏联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把“缓和”摆在苏联70年代外交政策的首位。
学生:60年代以来欧洲、日本崛起,中国影响力增强、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兴起冲击两极格局;美国在这一时期遭受经济危机,实力有所下降;苏联抓住时机积极竞争的同时采取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冷战下缓和和交流的出现。
过渡:由此可见,美国60、70年代因为实力稍有下降,更多的谋求交流缓和。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与苏联的对抗,70年代末80年代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和平演变的应用,再一次使对抗凸显出来。那这种对抗的最终结果如何呢?我们进入第三幕的学习。
[设计意图]:续写时间轴能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的时空框架,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的演变历程。基于这一时期冷战的特点追问其原因,能帮助学生构建通史观念,明白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都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有机联系的知识网,学会多角度看世界、分析问题。同时,这一原因分析也为后期总结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做好铺垫。
第三幕 硝烟“散去” 展望世界
追问一:1991年12月21日,苏联国旗降下来再也没有升上去。两极对峙格局中的一极自行坍塌,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了。在这半个世纪中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分分合合,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影响了美苏之间关系的变化?
学生: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实力;外交政策等
追问二:本节课我们纵观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你从这50年的国际关系变迁中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发言展示:
反对扩大核装备、反对搞军备竞赛;
反对插手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
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提升国家实力,为捍卫和平做贡献
追问三:冷战真的终结了吗?从中你又有哪些感想?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总结: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世界仍不太平,今天,我们作为一个有责任心和影响力的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同时也应该兼顾他国的利益,致力于建立平和、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梳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三个追问:哪些因素影响了美苏之间关系的变化?国际关系变迁中得到哪些启示?冷战真的终结了吗,请谈谈你的感想?这三个追问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维从知识梳理记忆升华到核心问题思考,将课堂从历史往事延伸到现实生活,结合现实开展关于冷战终结的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冷战结束了,但冷战留给现今更为可怕的产物就是所谓的冷战思维,冷战并没有真正终结。这个思考实际上是批判性思维的另一种形式——逆向思考。有助于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对已有结论进行再反思、再质疑,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