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历史一等奖说课稿

日期:2022-05-25

这是历史一等奖说课稿,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历史一等奖说课稿

历史一等奖说课稿第 1 篇

教学目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巴黎公社;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的产物;通过分析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情操、意志品质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在欧美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在主要国家确立。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产生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不平等的加剧,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对立等等,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抗日益尖锐。

  无产阶级在和资本家的不断斗争中,逐渐产生了自己思想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运动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用来改造世界和解放自己。

  从此,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第一国际的建立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巴黎公社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其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重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是本课重点。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资产阶级为自己挖掘了坟墓。

  巴黎公社是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典型例子,恩格斯说“想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请看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第一次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代表着时代的最高峰。

  同时,公社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和研究。

  难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本课难点。

  学生不容易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要分析透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

  巴黎公社不同于以往的无产阶级运动,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这些都体现在巴黎公社的原则中。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要紧密联系工业革命影响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阐明矛盾发生的根源及不可调和性,说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并对经济危机、早期工运特点加以解释。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工人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从历史条件分析其必然性和偶然性。

  由学生概括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原则,并得出结论:巴黎公社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同时,也有局限性;公社的原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可适当增加些资料,吸引学生兴趣和进行革命主义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学生阅读教材第76—78页并概括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和工业革命有没有联系?能不能说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来,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经济危机频频发生。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壮大起来,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不再作为资产阶级的附庸。

  三大工人运动为科学理论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

  同时,工人运动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马、恩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其中,唯物史观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剩余价值学说,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找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不但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而且经历史验证,是完全正确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

  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第一国际

  学生阅读78页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阅读79页关于《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

  主要活动:声援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顶点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如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由分散斗争走向国际联合。

  斗争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发展到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更明确,群众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巴黎公社

  学生阅读79页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现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有必然性,同时也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有偶然性。

  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概括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局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产物,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后,建立了新兴国家政权;公社的选举公社委员会,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公社的实施措施,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说明了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

  但同时,巴黎公社有突发性的特点,未对所有制做出明确规定,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运动。

  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大胆试验。

  公社的原则也是最宝贵的经验,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的问题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前进,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

  高中历史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及重要发明及;法国、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的情况;工业革命的影响。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科学技术、社会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通过对工业革命后果和影响的了解,使学生明白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是与大生产相联系的先进阶级,从而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通过学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事实,进一步理解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同时了解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产阶级血腥掠夺的基础上,给被掠夺地区和人民带来了灾难;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过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它是以人类长期积累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作为基础而爆发的,使新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其影响远远超过一般的政治事件。

  在工业革命中壮大了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进一步要求扩大权利,他们不断推行革命或改革,巩固资产阶级在本国的统治。

  同时,资产阶级加强了对外殖民扩张,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因此本节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是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必要前提。

  重点分析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要说明它的必然性必须讲清其背景和条件。

  工业革命的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业革命后不足三百年的今天,人类世界从使用第一架机器发展到原子能、信息时代,这种巨变充分说明了它的巨大影响。

  工业革命不仅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发生巨变,而且导致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它使资产阶级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它使人类历史上最先进阶级——工业无产阶级诞生。

  重点突破方案

  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前提和条件时,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基本条件入手,注意归纳前面讲过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内容。

  分析工业革命所需客观条件的同时,注意分析工业技术本身的规律。

  让学生思考“比英国更早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为何没有首先开始工业革命?”“较早的殖民大帝国——西班牙、葡萄牙为什么没有首先开始工业革命?”比较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明确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难点分析

  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 ;“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自由主义”的概念,过去学生只知道“自由”、散漫,或人类的“自由平等”等意义上的“自由主义”。

  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对学生来说是新概念。

  工业革命给资产阶级积累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封建生产关系优越得多,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资产阶级统治得到了巩固。

  学生容易只看到工业革命物质方面的后果,不注意分析它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没有政治影响,因此,对工业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的结论难以理解。

  难点突破方案

  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既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一场社会关系的革命。

  讲述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再次比较工业革命后的三百年与在此之前的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工业革命的影响,最后集中起来解决“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两个难点。

  为解决这一点,让学生回忆“重商主义”的产生条件、资产阶级为什么曾需要它?工业革命后的“自由主义”与以往的“重商主义”有何不同?两者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让学生经过思维活动自己得到答案。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英国工业革命

  1、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还有什么其他条件?如何解释“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丰厚的资本”是怎样积累的?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尼德兰,最早开始殖民掠夺的西班牙、葡萄牙没能成为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独立后的尼德兰商业资本发达,大资产阶级和贵族联合执政制约了改革的发展;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夺的财富没有转化成资本,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具有条件非常全面,同时,工场手工业时期,国内工业技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但仍然无法满足扩大了的市场需求,必须进行生产技术的革新。

  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其特殊性,资产阶级颁布法令、动用政权工具来积极推动经济基础的改造,圈地运动促成传统农业社会的瓦解,为大工业的兴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独特之处。

  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是合力的作用。

  2、进程和重大发明

  学生阅读67—68页有关自然段归纳概括。

  教师强调工业革命的概念,并比较与手工工场时期生产方式的不同。

  教师帮助学生明确:第一,工业革命最早出现于英国的棉纺织业;第二,“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三,工业革命的各个环节互相促进。

  主要发明由学生列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图片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兴趣。

  3、结果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强调: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面貌,成为最早的工业国家 ,并逐渐演变成“世界工厂”。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学生阅读第68页最后一自然段,思考回答: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 为什么是法国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比较,有那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

  学生阅读第69页二、三、四自然段,分析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发展快慢的原因。

  最后,学生讨论总结工业革命的共性。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69—70页,归纳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并讨论比较:工业革命后的三百年与在此之前的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

  教师补充强调: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是工场手工业,它所创造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还不足以摧毁整个世界的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不稳固的。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主张。

  正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中期,欧美、日本爆发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巩固确立下来。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什么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学说,也是一种社会运动,包括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家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同时转变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统治思想。

  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从此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机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资本家开始需要“自由”活动,开始不满国王的干预,开始批判“重商主义”,确立“自由主义”的地位,使之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后的“自由主义”与以往的“重商主义”有何不同?资产阶级为什么曾需要它?两者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经济思想,由君主发动,政府控制工商业的发展。

  时由于资产阶级的弱小,需要寻求封建政府的保护和扶植, 因此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重商主义使资本家积聚了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工业革命后,重商主义经济思想让位与自由放任政策,这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政府的决策和经济发展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结论。

  对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较深入的理解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概念;初步领悟工业革命的现实意义。

历史一等奖说课稿第 2 篇

【教学目辬】

  一、知识目辬: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发明;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

  二、能力目辬: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和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辬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

  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

  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

  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

  (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

  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五谷丰登)

  (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辬准。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垄作法

  西汉时: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

  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设问: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4、发展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5、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

  ①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教学探究】

  A、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B、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时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C、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

  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历史一等奖说课稿第 3 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 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

  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最高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学生更易理解。)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的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

  1、分封的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 (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

  3、分封制的影响

  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

  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本课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历史一等奖说课稿第 4 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客观描述隋唐统一的过程,了解隋朝时期的成就建树。

  2、通过展示史料并进行小组讨论隋朝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从而加深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隋朝灭亡的原因。

  【难点】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并提出问题:此诗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此河指的是隋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

  教师追问: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此运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成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隋统一的过程

  教师讲述: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那是谁结束了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教师强调: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局面,为后来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二)隋朝的各项建设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第二段,提问: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学生分析总结:隋朝时期在长安、洛阳设粮仓;隋炀帝时期修建洛阳城和大运河。

  教师总结:隋朝初期建设颇多,其中大运河最为著名。

  教师展示《隋唐大运河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都流经哪些地方,沟通了哪些水系?

  学生回答: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教师展示史料,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修建这条大运河有什么好处呢?

  小组代表回答:隋朝开通大运河能够加强南北方的政治经济联系,巩固国家统一。

  教师总结:运河的开通能够沟通南北方经济交流,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发展,从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同时也为我们也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史料并设问:结合课前展示《汴河怀古》中所说“尽道隋亡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灭亡和大运河的开通有关么?

  学生回答:有一定关系,修建大运河时劳民伤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满,最后发生起义。

  教师补充总结:除此之外,隋炀帝还频频发动战争,种种行为导致社会生产下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导致大规模起义。

  (三)唐朝统一

  教师播放电视剧《隋唐英雄传》片段提问:隋炀帝最后的下场是什么,又是谁取而代之统一全国的?

  学生总结: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贵族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后来唐军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教师追问:唐朝统一全国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稳定政局,为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好铺垫。

  教师总结:唐统一后给后面几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为盛极一时的繁荣强国。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收集隋朝相关资料,下节课谈谈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四、板书设计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