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旅夜书怀教案一等奖文档

日期:2022-06-12

这是旅夜书怀教案一等奖文档,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旅夜书怀教案一等奖文档

旅夜书怀教案一等奖文档第 1 篇

 【学习要求】

  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qiáng)⑵月涌(yǒng)⑶沙鸥(ōu)⑷何所似(sì)

  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旅途的夜晚

  ⑵危樯:高高的桅杆

  ⑶月涌: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⑷飘飘:漂泊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的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诗史”。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和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诗人孤寂与渺小。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功业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天地间一沙鸥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

  答:旅夜对应前四句;书怀对应后四句。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2、首联写出这些意象的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

  答:(1)渺小、孤寂。(2)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写诗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1)雄浑阔大(2)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苦的的心情。(3)乐景写哀情

  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反问句。本意为: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2)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1)比喻、反衬将自己比成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用广阔天地反衬沙鸥的渺小,也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无依的凄苦之情。

  (二)课堂检测

  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A)

  A.咏怀诗B.山水诗C.记行诗D.旅游诗

  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B.颔联写远景:星空低垂,大江奔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写出诗人喜悦之情。

  C.诗的后半是“书怀”。“官应老病休”,这是反话,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最后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3、下列对杜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创作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因此其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B.杜甫的三吏、三别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社会造成的破坏。

  C.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把从《楚辞》以来得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高峰。

  D.杜甫在诗歌创作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文人把他和李白并称。李白是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4、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细草微风岸”是近景描写。

  B.创作这首诗歌时,杜甫仍陷于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看到山河依旧却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艾凉,他发出了沉重的感慨。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飘逸奔放的艺术风格。

  D.最后作者用沙鸥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下列对尾联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B)

  A.此联意思: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B.此联中的“一沙鸥”和“细草”相呼应,首尾相顾。

  C.此联为自问自答,便诗人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

  D.这一联借景抒情,借沙鸥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三)归纳总结

  1、中心主旨:本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暮年天涯飘泊,孤苦凄凉的凄苦之情。

  2、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讲究格律。

  (四)课后巩固

  1、下列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句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是作者孤独伤感伤之情的外化。

  B.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可以感知到诗人夜愁不寐的形象。

  C.这句暗喻自己像小草一样渺小,像孤舟一样孤寂。

  D.这句描写的景物具有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2、下列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这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诗人以此反衬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B.此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折射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喜悦的心情。

  C.诗句中“垂”“涌”两字分别衬托出平原的宽阔和江水浩荡之势,用词极为精当。

  D.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更衬托了诗人的孤寂与渺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和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伶仃。C.后两联含蓄的写出了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一沙鸥,四处漂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了“名著”、“官休”两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是正话反说。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5、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从中看出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

  (五)拓展提高

  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答:①这两联诗都表现了天高地远,水天一色的壮阔之景。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上句写夜空浩瀚,星辰高悬,由岸边望去旷野开阔。一个"垂"字,便将天地的距离拉开了,诗人只身一人的孤独感也由此增强。下句写月光倾洒,大江奔流,月影随水起伏。一个"涌"字,便将动荡沉浮的意境表现出来,诗人漂泊无依,心绪难平的情感也显露出来。通过这两句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长夜难眠,心潮澎湃的失意者形象。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只是较为形象地反映出景物的特征,客观地表现出边塞景色的壮美,未能注入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生命体验,所以王诗的两句不如杜诗。(若认为王诗的两句强于杜诗亦可,但须合理阐释与扎实论证。)

  三、资料索引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旅夜书怀教案一等奖文档第 2 篇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教学流程:

  一、导学

  1、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3、整体感知

  (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Ω?鍪?涞牟慰家胛摹#?nbsp;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讨论

  (多媒体展示)

  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颈联如何理解?

  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

  (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1、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参考答案: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品读与探讨”第一题;

  结合“品读与探讨”第三题,预习《客至》《宾至》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旅夜书怀》这首诗时,主要想抓住两点:理解诗歌内容和学会题型的解题方法。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设计如下:

  一、导入,图像导入,联系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绍。

  二、走进文本。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联如何理解?

  4、赏析尾联。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读杜甫诗《孤雁》,完成后面的题目。

旅夜书怀教案一等奖文档第 3 篇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

  李白杜甫

  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

  江入大荒流。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

  万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

  (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

  (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

  (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旅夜书怀教案一等奖文档第 4 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②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细节质疑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

  2.反衬手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简介:

  1、见注释

  2、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赏析诗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2、颌联的意境。

  雄浑阔大

  3、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结尾的比喻与上文哪句诗相扣?

  2、体会这一比喻的情感内涵。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