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7
这是前出师表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诸葛亮忠心辅佐两朝的赤忱,了解他的政治主张,特别是对后主刘禅的劝勉——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人的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
3、了解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2. 教学目标1、2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副对联:这里的老臣是谁?一表是指什么?
杜甫《蜀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明确:老臣是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一表是指他的《出师表》
2、历史背景介绍: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07年“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为与魏、吴对峙的蜀汉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诸葛亮无比信赖。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即后主。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力排众疑,申明大义以拯其愚,吐露忠爱以药其顽,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摘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二、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课文,齐读,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3、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三、学习1-2节
1、朗读语段,根据课下注解自译课文。
2、分段质疑(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
【明确】学生可能质疑的词句:
益州疲敝:益州民力困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啊。
不懈于内:在朝廷内毫不松懈。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战场上奋不顾身。
不宜异同:不应该有所不同。异同,偏义复词。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
四、探究:1、出师前的国内形式是怎样的?明确: 不利——益州疲敝;有利——忠志之士不懈于内,忘身于外。总之是危急存亡之秋,倘不奋发图强,国必亡。
2、如何看待诸葛亮的这两点建议?明确: 这两点都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申述的,极具针对性。广开言路,主要是广开贤者的言论,听进忠言,抛弃偏言;赏罚分明,是要执法如一,忠有所赏,奸有所罚。这两点都是要刘禅弘扬先帝遗德,不要伤害那些忠志之士的情感,使得他们能继续为国竭尽忠心。也只有这样,国家的政局才不至于混乱。而这两点恰恰是刘禅没有做好的,也是诸葛亮最为担心的。
五、当堂练习反馈
完成《拓展强化》P92语段一。
六、作业:
复习1-2节,自译3-5节。思考:你认为三条建议中哪条是最重要的?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 诚:的确、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 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 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 追:追念。 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 学生讲述大意。
3 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4 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第1段。
2 预习2—5段。
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
1 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
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
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否用作动词。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 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
2 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三、讲读第3—5段。
1 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
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 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 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垮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
3 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2—5段。
2、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
注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四、由同学朗读课文
1、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
2、辨析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业;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五、中心意思
这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六、写作特点
(1)这篇表文发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表中的抒情和叙事都是因事而发,同时抒情和记叙又转过来加重了议论的分量,有强大的说服力。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3)语言是臣子的身份,又是长辈的口吻。
第二课时
一、朗诵课文,朗读指导。
1、师述:诵读不能是一味的多读,是有技巧的。老师介绍一下有关的技巧。
本文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给君主的奏表,因此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此文长句多,一个长句中有几个短句,有的地方要连续,有的地方要读断,要读出层次感。
2、朗读技巧举例:
例读如下: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前面的两句,讲的是出师的有利条件,应连读;后面的六句,讲的是出师的目标,也应连读,条件和目标之间的分隔句则应读断。)
又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了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诚宜”后面三句连读,“不宜”后面三句也应连读,中间则应该读断。)
3、学生练读,教师巡视点拨。
4、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反复朗读全文。
朗读要求:
① 读准字音,读得流畅。② 读出句中停顿和语调。
(老师现场组织学生朗读。约8分钟)
提示: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小结:
同学们读得很流畅,声音响亮,节奏分明。但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朗读还缺少了点味道,究竟缺什么味道呢?同学们的朗读还缺少了点情感。
二、讨论问题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了志士之气。”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问题探究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宫中”“府中”。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
问题探究: 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各有怎样的特点?
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
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三、布置作业:熟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六自然段。
1、问题探究 :读课文,看看诸葛亮在此回顾了那些往事?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2、小结: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二)翻译、理解第七、八两段。
1、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士为知己者死!
3、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请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
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3)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开张圣听
4)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第一句
4、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依依之情。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 “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
2、合作讨论: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应该是“亲贤臣,远小人”,还是 “报先帝,忠陛下”呢?
3、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做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 刘禅是 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三、延伸拓展
1、“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2、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参考: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最大的。)
3、就你看来,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在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4、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四、小结
1、再次强调诸葛亮为刘禅所提建议及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
2、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五、作业:
1、 背诵全文 2、 配套练习习题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24出师表(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24出师表(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教学方式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o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教学构思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