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4
这是《太史公自序》教案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设想】:
这一专题是《〈史记〉选读》的导引,课前要求学生重读《报任安书》一文,以期勾起对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回忆。《太史公自序》实为司马迁为自己作传,主要突出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由于文本已有译文,这给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结合译文和下注圈点勾划、疏通原文,找出重要的文言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然后通过重点问题的探讨深入领会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创作条件及其指导思想,学习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人格。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导航
1、通过重读《报任安书》,回顾司马迁《史记》的相关资料。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通过预习了解司马迁的为人和品质。
3、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文本精讲
一、导语设计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史记》。
二、整体感知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三、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四、译文和分析:
§1从前颛顼(zhuānxū专须)统治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朝时候,程林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和周襄王统治时期,司马迁离开周都,到了晋国。后来,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简析:世典周史——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在卫国的,做了中山国的相。在赵国的,以传授剑术理论而显扬于世,蒯聩就是他们的后代。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曾与张仪发生争论,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司马错之孙司马靳,奉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已更名为夏阳。司马靳与武安君坑杀赵国长平军,回来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于杜邮,埋葬在华池。司马靳之孙司马昌,是秦国主管冶铸铁器的官员,生活在秦始皇时代。蒯聩玄孙司马昂(áng昂),曾为武安君部将并带兵攻占朝歌。诸侯争相为王时,司马昂在殷地称王。汉王刘邦攻打楚霸王项羽之际,司马昂归降汉王,汉以殷地为河内郡。司马昌生司马无泽,司马无泽担任汉朝市长之职。无泽生司马喜,司马喜封爵五大夫,死后都埋葬在高门。司马喜生司马谈,司马谈做了太史公。
§3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太史公有子名迁。
第一部分: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4司马迁生于龙门,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种畜牧生活。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二十岁开始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疑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于是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往南经略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简析:学习和游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阔眼界,形成他的历史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滞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所以心中愤懑,致病将死。其子司马迁适逢出使归来,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了父亲。太史公握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职掌天文之事。后世衰落,今天会断绝在我手里吗?你继做太史,就会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现在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而我不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之后,你必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再说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天下称道歌诵周公,说他能够论述歌颂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邵的风尚,通晓太王、王季的思虑,乃至于公刘的功业,并尊崇始祖后稷。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自获麟以来四百余年,诸侯相互兼并,史书丢弃殆尽。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眼泪说:“儿子虽然驽笨,但我会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稍有缺漏。” 临终嘱托的情景,父子执手流涕,场面凝重感人。三层意思:一、写信史是祖传的绪业,完成这一使命就是“孝亲”;二、以周公、孔子为榜样,通过写史,兴礼乐,正王道;三、嘱托司马迁牢记己愿,完成遗愿。完成嘱托,既是孝亲的表现,也是时代的召唤。
§6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司马迁任太史令,开始缀集历史书籍及国家收藏的档案文献。司马迁任太史令五年正当汉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汉朝的历法开始改用夏正,即以农历一月为正月,天子在明堂举行实施新历法的仪式,诸神皆受瑞纪。
两件事:当上太史令,为写《史记》作准备,参与并完成了制定太初历的工作。
课堂精练
1.给加点字注音。
(1)颛顼(zhuān)(xū )(2)徇朝歌(xùn ) (3)会稽(kuài)
(4)牝牡雌雄(pìn) (5)弑君(shì) (6)改正朔(shuò)
(7)股肱(gō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 (继承 )( 掌管 ) (2)而徇朝歌(巡行)
(3)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巡行 )( 回复 )
(4)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封禅 ) (5)则学者至今则之(视为准则)
(6)小子何敢让焉( 推辞)
(7)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革而不知其权( 合适 )(权变,变通)
(8)被之空言而不敢辞(遭受 ) (9)垂空文以断礼义(留下)
(10)于是论次其文( 编次 ) (11)则文学彬彬稍进(文字兼备)
(12)俟后世圣人君子( 期待 )
3.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 (王(印于殷):名词作动词,封为王)
(2)明主贤臣忠君死义之士 (死,为动词,为……而死)
(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是非: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善(善):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恶(恶):形容词作动词,惩罚;贤(贤):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贱:形容词作动词,抑制)
(5)既科条之矣 (科条:名词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排)
延伸探究
找出重点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并通过查字典了解其其他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导航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通“旨”
(2)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罔”通“网”;“失”通“佚”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拂”通“弼 ”
2.解释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或用法。
(1)在赵者,以传剑论显。 (介词,凭借 )
(2)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目的连词,用来)
3.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古义:到 今义:另提一事
(2)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古义:参与其事 今义:投身
(3)小子何敢让焉。 古义:谦词 ,我 今义:男孩子
(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古义:故事,旧事 今义:故事,虚构的事情,
古义:整齐,整理 今义:整齐,有条理
(5)《诗》《书》往往间出矣。 古义:不断 今义:经常
文本精讲
一、文本研究: 课文第二至五部分译文和分析:
第二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太史公说:“先人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五百年,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接续《春秋》,意本《诗》、《书》、《礼》、《乐》的人吗?’其用意就在于此,在于此吧!我又怎敢推辞呢。”
简析:立志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对为何要创作《史记》的说明,也是司马迁对《史记》的一个自我评价。
§8上大夫壶遂问:“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生讲:‘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孔子说:‘我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做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春秋》这部书,上阐明三王的治道,下辨别人事的纪纲,辨别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易》载述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在说明变化方面见长;《礼》规范人伦,所以在行事方面见长;《书》记述先王事迹,所以在政治方面见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在风土人情方面见长;《乐》是论述音乐立人的经典,所以在和谐方面见长;《春秋》论辨是非,所以在治人方面见长。由此可见《礼》是用来节制约束人的,《乐》是用来诱发人心平和的,《书》是来述说政事的,《诗》是用来表达情意的,《易》是用来讲变化的,《春秋》是用来论述道义的。平定乱世,使之复归正道,没有什么著作比《春秋》更切近有效。《春秋》不过数万字,而其要旨就有数千条。万物的离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在《春秋》一书中,记载弑君事件三十六起,被灭亡的国家五十二个,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其国家的数不胜数。考察其变乱败亡的原因,都是丢掉了作为立国立身根本的春秋大义。所以《易》中讲‘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说‘臣弑君,子弑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其发展渐进已是很久了’。因此,做国君的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是谗佞之徒站在面前也看不见,奸贼之臣紧跟在后面也不会发觉。做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只会株守常规之事却不懂得因事制宜,遇到突发事件则不知如何灵活对待。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做人臣、人子如不通晓《春秋》要义,必定会陷于篡位杀上而被诛伐的境地,并蒙死罪之名。其实他们都认为是好事而去做,只因为不懂得《春秋》大义,而蒙受史家口诛笔伐的不实之言却不敢推卸罪名。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把天下最大的罪过加在他身上,也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卸。所以《春秋》这部经典是礼义根本之所在。礼是禁绝坏事于发生之前,法规施行于坏事发生之后;法施行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隐而难知。”
简析: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评述孔子为何作《春秋》。褒贬是非,替天下人树立行为的标准和规范,以“达王事”。实际上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
§9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
§10太史公说:“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我听先人说过:‘伏羲最为纯厚,作《易》八卦。尧舜的强盛,《尚书》做了记载,礼乐在那时兴起。商汤周武时代的隆盛,诗人予以歌颂。《春秋》扬善贬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扬周王室,并非仅仅讽刺讥斥呀’。汉朝兴建以来,至当今英明天子,获见符瑞,举行封禅大典,改订历法,变换服色,受命于上天,恩泽流布无边,海外不同习俗的国家,辗转几重翻译到中国边关来,请求进献朝见的不可胜数。臣下百官竭力颂扬天子的功德,仍不能完全表达出他们的心意。再说士贤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国君的耻辱;君主明圣而功德不能广泛传扬使大家都知道,是有关官员的罪过。况且我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若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罪过就实在太大了。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简析:回答壶遂的诘难,说明记载历史,评判是非,是自己的责任,表明要以前人为榜样“采善贬恶”。
第三部分:司马迁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于是喟然而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着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而始自黄帝。 简析:前人的所作所为给了司马迁启迪,决心效法前人,忍辱写《史记》。
第四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12想我大汉王朝继承五帝的遗风,接续三代中断的大业。周朝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焚毁《诗》、《书》,所以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失错乱。这时汉朝兴起,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于是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不断地在各地发现。自曹参荐举盖公讲论黄老之道,而贾生、晃错通晓申不害、商鞅之法,公孙弘以儒术显贵,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无不汇集于太史公。太史公父子相继执掌这职务。太史公说:“呜呼!我先人曾职掌此事,扬名于唐虞之世,直到周朝,再次职掌其事,所以司马氏世代相继主掌天官之事。难道中止于我这一代吗?敬记在心,敬记在心啊!”网罗搜集天下散失的旧闻,对帝王兴起的事迹溯源探终,既要看到它的兴盛,也要看到它的衰亡,研讨考察各代所行之事,简略推断三代,详细载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今,着十二本纪,已按类别加以排列。有的同时异世,年代差误不明,作十表。礼乐增减,律历改易,兵法权谋,山川鬼神,天和人的关系,趁其衰败实行变革,作八书。二十八宿列星环绕北辰,三十根车辐集于车毂,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与此相当,他们忠信行道,以奉事主上,作三十世家。有些人仗义而行,倜傥不羁,不使自己失去时机,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总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称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充六艺,成为一家之言,协合《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于名山,留副本在京都,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第七十。
§13太史公说:我历述黄帝以来史事至太初年止,共一百三十篇。
第五部分: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当今繁荣昌盛的时代,创作的动力;文化学术方面的成就,文化背景和创作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一家之言,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二、疏通课文,圈点勾划。
字词总结:
(一)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
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二)古今异义词 :至于 去 市长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三)通假字:反 阙 指 罔 失 承 拂
(四)活用字词:相 显 则 死 善 恶 君 臣 子 闻 是非
(五)一词多义:所以 次
课堂精练
一、解释实虚词
1、命南正重以司天 掌管
2、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 继承
3、使复典之 掌管
4. 为武信君而徇朝歌 巡行 攻占
5.惠王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攻占
6.耕牧于河山之阳 山之南 水之北
7.南略邛,还报命 巡行 巡视
8.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愚钝
9、小子何敢让焉 辞让 推辞
10、自司马氏去周适晋 往……去
11、其在卫者,相中山 做……丞相 辅佐
12、而 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 顺承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 修饰
13.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嫉害 阻塞
14.是故礼以节人 用来
15.以为天下仪表 把……作为
16.察其所以 ……的原因
17.《乐》乐所以立 ……的原因
18.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才
19.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蒙受,遭受
20.垂空文以断礼义 用笔墨写成的著作
21.欲遂其志之思也 考虑
22.俟后世圣人君子 等待
23.不得通其道也 实现
二、翻译下列句子(特殊句式请注明)
1、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
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
2、自司马氏去周适晋
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
3、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
4、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南略邛,还报命
探察禹穴,观览九疑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于是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往南巡视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5、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宾语前置)
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
6、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
7、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
8、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句式:定语后置】。
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其国家的数不胜数。
9、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被动句)
再说士贤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国君的耻辱
10、子所论,欲以何明 ?(宾语前置)
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
延伸探究
找出重点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并通过查字典了解其其他含义。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司马迁的品质。
教学过程:
※自学导航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
2. 研究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文本精讲
一、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让学生编写内容提要)
(一) 自叙家世谱系。(1—3)
(二) 叙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4—6)
(三) 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7—10)
(四) 叙自己忍辱写《史记》。(11)
(五) 《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12—13)
二、简析课文内容。
1简析:世典周史——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简析:先祖中的军事家、掌管经济的官员。
3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太史公有子名迁。
第一部分: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4简析: 学习和游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阔眼界,形成他的历史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简析: 临终嘱托的情景,父子执手流涕,场面凝重感人。三层意思:一、写信史是祖传的绪业,完成这一使命就是“孝亲”;二、以周公、孔子为榜样,通过写史,兴礼乐,正王道;三、嘱托司马迁牢记己愿,完成遗愿。完成嘱托,既是孝亲的表现,也是时代的召唤。
6简析:两件事:当上太史令,为写《史记》作准备,参与并完成了制定太初历的工作。
第二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简析:立志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对为何要创作《史记》的说明,也是司马迁对《史记》的一个自我评价。
8简析: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评述孔子为何作《春秋》。褒贬是非,替天下人树立行为的标准和规范,以“达王事”。实际上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
9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
10简析:回答壶遂的诘难,说明记载历史,评判是非,是自己的责任,表明要以前人为榜样“采善贬恶”。
第三部分:司马迁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简析:前人的所作所为给了司马迁启迪,决心效法前人,忍辱写《史记》。
第四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13太史公说:我历述黄帝以来史事至太初年止,共一百三十篇。
第五部分: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当今繁荣昌盛的时代,创作的动力;文化学术方面的成就,文化背景和创作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一家之言,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三、问题探讨: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 司天地
唐虞时 复典
夏商时 世序
周时 将领典周史
战国秦 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 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 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课堂精练
阅读《太史公自序》选段。完成1—3题。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日:“於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至于余乎,钦念哉!钦念哉!”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儆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
《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
太史公日: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 遗风 )
(2)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 没有 )
(3)礼乐损益,律历改易。 ( 改变 )
(4)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 ( 观点,主张 )
2、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1)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 所以 )
(2)显于唐虞,至于周。 (介词“在”)( 介词“到” )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 结构助词“的” )
(4)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目的连词“来 )
3、翻译下列句子。
(1)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译文: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经》和《书经》也不断地出现。
(2)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译文:正本藏在名山,副本留在京都,期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延伸探究
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并从他的写作过程中,体会他的精神节操。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