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5
这是读《祝福》的感想,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众所周知, 鲁迅先生的《祝福》一直是被人们熟知的名篇。多年以前,我曾在课堂上学习过这篇文章。今天,当我重读《祝福》,又有了许多感慨。以前,我们总这样说,《祝福》为我们讲述的主要是关于鲁镇女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反映的是封建礼教对于人的残害与压迫。但是如今,我觉得不仅仅有这些东西。《祝福》作为鲁迅小说的经典之作,必然有其内在更深层次的含义,要我们去细细品味。《祝福》的故事表面上看似在单线运行,而实际上,却应该是双线模式。另一条暗线,就是小说中的“我”了。先来看作为明线而存在的祥林嫂,我觉得她是一个急切渴望救赎的无辜者的形象。起初的祥林嫂,我们可将其称作为幸福的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初到鲁镇的时候,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做女工,办事勤快深受鲁四老爷的夸赞。恪守封建礼教的祥林嫂,一定会得到作为封建礼教代表的鲁四老爷的喜爱。然而,经历一系列的变故之后,祥林嫂却沦落到了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当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之后,样子虽然没怎么变,但是却成了所谓的不洁之人,因为她嫁了两个男人。在鲁镇这个礼教森严的地方,祥林嫂显然无法被人所容纳,她成为了一个迫切渴望救赎的人。无论是努力赚钱捐门槛,还是临死之前询问关于灵魂之事,都看出祥林嫂是多么迫切得想到救赎。然而,残酷的社会最终还是没有给这个女人任何救赎的机会。无论是自我救赎,还是寄希望于最后的读书人“我”,她都失败了。这也就引出了第二条暗线,“我”。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典型的尴尬与无奈的救赎者的形象,渴望去拯救别人,实际却无能为力。首先,我是一个具有话语权的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启蒙意识。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最终没能成为祥林嫂的救命稻草,间接导致了祥林嫂最后的悲剧结局。小说里为我们塑造的这个“我”,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启蒙知识分子,他们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唤起国人的觉醒,然而他们身上所固有的封建意识,却不断的制约着他们的行动。他们感叹不觉悟者,然而面对着怀有强烈诉求的启蒙对象,他们却无法真正的将其救赎。这样矛盾的性格,正是当时社会启蒙失败的一个真实反映。就像“我”最终还是无法拯救祥林嫂,因为,我也是鲁镇当中的一个人,或者可以说我也是害死祥林嫂的人中的一员。小说的开头就将双线并书,结尾处双线再次合并,祥林嫂在鲁镇新年时死去,而“我”也准备离开鲁镇。这样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现在看来,或许把《祝福》定义为一个救赎与被救赎失败的故事更加合适。在小说中,鲁迅先生还是如同别的篇目一样,熟练的运用了“归来模式”和“看与被看模式”,将文章安排得更加巧妙更加,也使《祝福》像别的小说一样,具有了更高的艺术魅力。读《祝福》,感慨颇多,更加感受到了先生的不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