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阿Q正传》教学教案

日期:2022-05-28

这是《阿Q正传》教学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阿Q性格的复杂性分

  ②分析理解未庄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③析阿Q悲剧的社会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读细、读懂课文

  ②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用复述、提问、讨论等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③学生通过阅读、复述、讨论等方式研讨课文,探究问题,鉴赏文学形象。

  ④教学辅助手段:幻灯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认识阿Q形象的社会意义以及国民性弱点。

  教学重点

  1,充分理解阿Q悲剧的必然性和这一悲剧的形成原因

  2,把握小说中的生活细节(辛亥革命的本质弱点就包含在这些细节所组成的历史画面之中)。

  掌握这两个重点,有利于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教学难点

  1,学生对阿Q性格的表现方式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觉得荒唐可笑

  2,学生不熟悉历史上的风习,很难从某些平凡的细节中看出深意

  以上难点和重点也是统一的。解决难点正是为了突出重点;只有在提出重点的原则指导下,才能更好的解决难点。

  教学安排

  1. 课时:3教时

  2. 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复述课文,理清层次思路

  第二课时分析典型环境,

  第三课时分析阿Q形象,认识阿Q性格中的复杂性

  教学要点

  课前预习

  1.提前两周布置学生课下阅读《阿Q正传》全文:了解阿Q受压迫的历史及其生活环境,了解全文的故事情节

  2.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并根据教师列出的七个小标题,写出复述要点

  (1)乌蓬船的使命和茶房酒肆里的谈论

  (2)阿Q造反和赵太爷探风

  (3)阿Q的梦——白盔白甲到未庄

  (4)静修庵内外的两场闹剧

  (5)辫子引起的风波

  (6)阿Q对银桃子的幻想和幻想的破灭

  (7)赵府被劫和阿Q的幻觉

  学生复述课文往往容易空泛或过于简单,列出这七个标题,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记叙的要素,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交代清楚,重要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要求复述的准确,并写出复述要点。

  第一课时

  一、导语(从高一学过的《药》导入)

  二、了解《阿Q正传》全文的基本情节

  1.序

  开端

  2.优胜记略

  3.续优胜记略

  发展

  4.恋爱的悲剧

  5.生计问题

  6.从中兴到末路

  高潮

  7.革命

  8.不准革命

  结局

  9.大团圆

  三、生复述课文(按预习列出的小标题复述)

  四、结合练习一,划分段落层次 1—3 未庄风传革命

  革命

  4---27 阿Q宣布革命

  28---34 梦中幻想革命

  35---48 去静修庵革命

  不准革命 1----7 未庄没有革命

  8---23 不准阿Q革命

  24---31 革命幻想破灭

  a) 为了加深印象,再提出两个问题:

  ①从乌蓬船的到来到赵府被劫共约多少天?

  ②在你的想象中未庄是怎样的村镇?

  目的是让学生弄清课文中每件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熟悉未庄的生活环境。因此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一定数量的细节来证明上述设想。

  b) 作业:

  思考:革命给未庄带来了哪些变化?革命中未庄各阶级的动态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

  一、 研讨革命给未庄带来了哪些变化?

  提示:

  1.庄人们是怎样知道革命党进城消息的?

  2.消息传开后未庄人们议论了那些事?

  3.静修庵老尼姑说“革过一革的”,是什么意思?

  4.在革命风波中,未庄人觉得可怕的是什么?

  5.赵秀才等人的盘辫一举引起了什么反响?

  6.找秀才挂上“银桃子”后,人们怎样议论?

  7.赵府被劫刚过去,未庄是怎样情形?

  二、研讨未庄各阶级的动态是怎样的?

  1.地主阶级动态

  (1)举人老爷为什么要把财物寄存到乡下?他跟赵府本来“素不相能”,为什么现在特意排了“转折亲”?

  (2)赵秀才跟假洋鬼子本来也“素不相能”,为什么约了一同去砸龙牌?

  (3)赵太爷父子在革命消息传来那天干了些什么?为什么竟对阿Q改变了称呼?

  (4)假洋鬼子给赵秀才弄来一块“银桃子”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假洋鬼子要吹嘘他跟“洪哥”的关系?

  (5)课文中提到的“咸与维新”有哪些具体表现?

  2。农民阶级动态

  要点:不觉悟,多数人没有革命要求,也没有人带领他们进行革命

  3.从上述两个阶级的基本状况的分析,你对当时的革命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作业:

  要求以《“白盔白甲”和革命党》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三课时

  一、 分析把握阿Q形象及其性格的复杂性

  1个口号:“我要什么就是什么” 2个行动: 静修庵革命

  找假洋鬼子 3个目标: 报仇

  发财

  讨老婆 4个态度: 深恶而痛绝之

  神往

  很不平

  告状

  二、由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达到以下几个认识:

  (一)阿Q身上既具有强烈的自发的革命要求,又体现出浓厚的精神胜利法特征

  (1) 他热切的向往革命,要投降革命党,是他的阶级地位决定的,跟人民大众反封建要求是一致的。这是阿Q形象中的本质方面。但他毕竟是个尚未走上真正革命道路的农民,因此,在这朴素的愿望中又不可避免的夹杂着一些落后意识的成分。

  (2) 阿Q大喊“造反了”是需要勇气的,没有强烈的革命愿望是不会这样做的,不能看成是一种狂妄的举动——尽管其中也含有精神胜利法的成分。

  (3) 阿Q的梦,其中有自私意识的表现,但他对“白盔白甲”的希望和剥夺地主财产的要求,却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成是消极的东西。

  (二)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认识

  (1) 它是封建阶级的精神奴役在阿Q身上留下的创伤。

  (2) 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在革命党深入农村之前,却不可能获得别种思想武器,他受“精神胜利法”的支配是不自觉的。

  (3) 正是由于“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

  (三)阿Q 自发的革命要求和“精神胜利法”之间的关系

  二者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统一”是指在封建阶级压迫下的统一,“矛盾”是因为他们的本质全然不同。只有用前者去战胜后者,才能前进;如果后者战胜了前者,则意味着悲剧的到来。

  三、小结

  1. 阿Q形象的意义

  2. 阿Q的悲剧的必然性

  四、作业

  写一篇随笔《阿Q 悲剧的启示》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