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教学教案

日期:2022-05-29

这是《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教学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设计说明:

  普通中学的任务不是精英教育,而是让学生学到基本知识,得到相对满意的分数,维持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优生即使老师不教也照样能学好。我所任教的全校皆知的八年级6班又换班主任了,此乃他们第四任班主任。新班主任是学校年轻有魄力的胡老师,也是学校在班主任人选上的最后一招了吧。果不其然,胡老师刚上任两天,在清洁卫生和午休上6班就有了明显好转。我和胡老师以及6班的其他科任老师达成了一致意见:少布置或不布置家庭作业。

  不布置作业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必须课堂上把最精华的东西讲到,并让孩子们过手。基于此我作了《杜甫诗三首》以练促学的教学尝试。

  教学思路:

  1、 朗读教学,整体感知

  2、 以练促学,知识过手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每天吸引着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游览凭吊。今天,我们将通过《杜甫诗三首》的学习来认识这位曾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名人。

  投影:

  生齐读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生于河南巩县,字子美,唐代大诗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其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有《杜工部集》传世 。

  (生笔记加黑字)

  二、《望岳》

  (一)《望岳》导读

  投影:

  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杜甫家族世代为官,受此影响他坚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20岁后,他开始了“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赴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他在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公元736年(他25岁)诗人离开长安,到山东兖州探望时任兖州司马的父亲杜闲,从泰山脚下经过,意气风发的少年诗人,挥毫写下了《望岳》,也是现存最早的杜诗。

  1、生朗读:读准字音、读断节奏、读出层次

  2、师范读

  3、生再读:

  4、生结合注释译诗文,质疑,师解疑,师指导学生圈画课下重要注释。

  (二)赏诗(学案辅助,生完成学案,生交流答案,师讲评)

  问题一:诗中不见“望”,每一联都扣住“望”这个“诗眼”展开,但“望”的角度不同,请做具体分析。

  投影:

  首联——远望泰山之色。“青未了”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

  “夫”字写写乍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兴奋、惊叹、仰慕之情。

  颔联——近望泰山之所见。“神秀”直接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昏晓”突出泰山高大雄伟的形象。

  颈联——细望泰山之所见。“生曾云”表达心情的激荡,“决眦” 写观景的专注和眼界的空阔。

  尾联——想望有一天登上绝顶之所见。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总结: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 望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高大雄伟 的气势和 神奇秀丽 的景色。

  问题二:这诗颔联中的“钟”和“割”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方法指导: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句意。

  步骤三: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释字义(点手法)+描景象+析作用

  明确: 1、“钟”字用拟人修辞。2、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3、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用诗人感受突出泰山的神秀。

  1、 “割”字用得好。2、形象地写出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昏晓”的神奇自然景象3、突出了泰山直插云天、遮天蔽日的形象和巍峨雄伟的气势。

  问题三:“会当……众山小”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人生哲理:站得高才看得远;只有不惧困难、勇于攀登,才能抵达成功的顶点。

  (三)生背诵默写《望岳》,同桌相互检查。

  第二课时

  三、《春望》

  (一)《春望》导读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公元756年,八月诗人从鄜州(现陕西富县)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被困居长安。次年三月,写下《春望》。

  此时的诗人45岁,人到中年,战乱使得他穷愁潦倒,与家人聚少离多。

  1、生齐读

  2、重点字音强化(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他的含义)。

  3、师范读

  4、生跟读

  5、生译诗歌,师出示翻译,生读翻译。

  投影: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离别,闻鸟鸣每每惊心。

  开春以来战火越烧越炽,珍重那远方家信甚于万金。

  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二)赏诗(学案辅助)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内容:写望中所见,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组成了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手法:对偶,对比,国都沦陷,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使人满目凄然。

  颔联: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明确:

  运用拟人(移情于物)和对偶手法。

  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表明诗人深层的家国之思,“感时”之深,“恨别”之切。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明确:

  对偶和夸张,传达出了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诗人与家人难通音信的境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明确:

  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人的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踟蹰,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白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的悲愁。

  【投影】

  总结: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写了国都、 、城、 、 、 等六种形象,组成了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诗人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3、生背诵默写,同桌交换批改。

  第三课时

  四、《石壕吏》

  (一)《石壕吏》导读

  758年冬末,唐王朝胜利在即,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此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目睹了一路上老百姓的惨状,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提醒作笔记)

  1、生读

  2、师范读

  3、生译读,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师指导学生圈画重点注释。

  (二)赏诗(学案辅助)

  1、《石壕吏》从体裁看是一首____诗,从表达方式看属于___ _诗,,以___ _为顺序。中心人物是____

  前四句写

  主题部分

  最后四句

  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师生合作读

  投影:

  • 吏呼:汝家有男丁否?

  • 妇啼: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吏呼:尚有他人否?

  • 妇啼: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吏怒呼:如此,叫我二人如何交差?

  • 妇悲啼: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①三男全被征

  ②家中情况

  ③老妇自请服役

  3、本诗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官吏残暴,横行无忌。

  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生背诵默写,同桌交换批改。

  教后感:

  诗歌导读部分太过冗长,陈述性语言多,最好用故事化的语言。学案设置题目太多,应该留一两个需要着力训练的知识点即可。诗歌还是需要教师诗意的讲授。

  考点需要教师不断的强化与巩固。“感知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解析就需要多次强化,让学生当堂掌握背下来。

  审视自己的课堂,对考点的把握欠缺,教师考点训练意识不强,没有让学生课堂上掌握考点知识。

  一年了,为什么我还是没有考点意识?为什么我的活动设计不是基于考点的训练,知识过手不是什么知识都要过手,专指考点过手啊。可以写篇文章“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考点当堂过手”。

  每次考试只要我做着顺手的题我的学生就相对考得好点,反之情况就很糟糕。接下来干两件事:1、收集整理研究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卷。2、编辑美文辑子,主要是考卷中的美文。一周发给学生1至2篇,利用早读读背。训练学生答题能力和作文入格。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