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7
这是《故宫博物院》课题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故宫博物院》一课结构清晰,内容明确,是说明文的典范之作。而文章的核心,说明对象的特征,即“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这一点在文中也非常清晰地被体现了出来。应当说,教学没有什么太多的障碍。而我在设计这一课教学时,主要就考虑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利用本文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方位顺序介绍一个建筑,一是如何通过恰当的材料链接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感受到故宫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感受到文章的趣味。对于后者,我在上一次教学时就有所准备,写了一篇文章《看不见的故宫、北京城》),本次教学,里面的材料也使用了。而对于后者,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学习。
本文的主要顺序有两个,一是作者在介绍整个故宫时的方位顺序。我要求学生将之列举出来:“从天安门往里走……穿过端门……就到了午门的前面。……桥的北面是太和门”、“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片长方形小广场。……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我提示学生,这些句子中有两个关键处,一是表示方位的词语,“北”这个方向在文中反复出现,由此让我们明白了作者描写的顺序是由南到北。方位名词在空间顺序中不可缺少,而且必须是固定的方位,不是“左、右、前、后”等相对的方位。只有明确了方位,才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而另一个关键之处就是作者利用一系列参照物来表现顺序,这样描写有助于人们了解不同建筑之间的关系,对参观线路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这必须是建立在明确方位的基础上的。本文的描写顺序起自天安门,终于景山,两者均不在紫禁城内,但一南一北,就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
利用这一方法,我在后面的作文课上就提示学生在介绍学校的建筑时,以东西向的学校主干道为基本参照物,先把这条道路的走向,两端的建筑介绍清楚,再来介绍道路南北的建筑,就能把学校的主要建筑布局介绍清楚了。
文中的另一个主要顺序出现在对太和殿的介绍上,作者在5、6重点介绍了太和殿的建筑构造。第5节写太和殿的外观,作者在介绍了太和殿的面积、高度后,先后写了其“屋顶”、“殿檐斗拱、额枋、梁柱”、“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台基”,明显是自上而下的顺序。这与人们观看太和殿的顺序一致,因为人们必须会被高大的殿堂所吸引,而最吸引人的必然是金黄色的屋顶,这本身也是一个由主到次的顺序。而这个屋顶也是皇家权威的象征,我将太和殿的庑殿顶与保和殿的歇山顶及内阁的硬山顶(见下图)作了一个比较,强调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同时,在这一段中,作者强调了太和殿的色彩,分别是金黄色、青蓝色及红色,这也是绘画的三原色,互相搭配在一起,同样表现出了皇家的尊严。
重檐庑殿顶,建筑最高规格
重檐歇山顶
硬山顶
第6节写太和殿的内部,作者的顺序是由中心到四周。作者是方台为中心点,先后写了方台上面的宝座、背后的雕龙屏,两旁的柱子,然后将视角移向殿顶,再描写了四周的形象。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方台的中心位置,突出其权威性。在这段描写中,龙的形象出现的最多,因为这就是皇权的象征。
结合这两段描写,我在写作课上指导学生在描写学校的主体建筑教学楼时就要求学生先写教学楼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也就是教学楼围绕的天井,天井中排列着中国地图及脚印浮雕。其次是周围种植了迎春花的花箱,镶嵌在楼道外侧,环绕着整个天井。最后再深入到走廊及过道,描写局部的样子。这同样是由内而外,由中心到四周,由主到次的顺序。
当然,5、6节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突出了太和殿的威严,这也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同样,我也在后面的作文课上也要求学生能够找出学校建筑的共同特征来。而这一过程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一特征必须是其它学校所不具备的。我是从上述建筑的内容出发,引发学生思考。再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发现学校的共同特征。
说明文上出趣味不容易,写说明文更难,但只要把两点明确,就能给学生一个最起码的规范来写作说明文,那就是说明顺序及说明对象的特征。教学要突出这一点,写作文同样也要突出这一点。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