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六年级《伯牙鼓琴》反思

日期:2022-06-09

这是六年级《伯牙鼓琴》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的课文,选自《吕氏春秋》,和老教材中的《伯牙绝弦》故事相似,但多音字多,有长句子,难度大一些。学校要举办素质教育开放周,要我上公开课,斟酌再三,我决定上这篇文言文。

  刚好那段时间在听李老师讲“民主课堂”,他认为民主课堂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问题为自己教学的起点。所以我在第一次备课时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判断多音字的读音,自己确定节奏的划分。在确定读音和节奏的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对句子的理解。这两个步骤下来,基本上全文的意思就把握了,然后就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为了提前感受一下这一冒险的效果,我在上《文言二则》中的另一篇《书戴嵩画牛》就这样做了。然而,本来一课时就能上完的课硬是被上成了两课时。断句没有一定的规则,有的学生觉得一个词要停顿一次,有同学觉得一个短语才要停顿一次,大家七嘴八舌,耗费了很多时间,最后还是我武断地按照我的断句统一规定了全班应该怎样读。这一篇上完之后,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确定节奏这一步省去,由我直接呈现节奏。

  语文组长建议我先试教一次,于是我在他们班试教了。但是效果很不理想。可能是由于占用了他们的体育课,学生配合度极低。他们大概能根据注释确定多音字的读音,可在自由读、指名读了好几遍之后,仍旧不能读准确。等到整体感知环节结束之后,已经花了二十五分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后面的环节非常赶。

  让学生仿写句子,学生也不能写出来。在疏通课文时,遇到一个难点:“志”字在本课的解释是“情志,心志”,而我们之前在《伯牙绝弦》里的“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对“情志,心志”学生不太能理解,而且带到原文当中难以翻译通顺,在这里又讲解了半天。学生上完《月光曲》,结合自己听音乐的经历,已经能充分地理解好的乐曲能引起人丰富的想象,皮鞋匠听到贝多芬的弹奏,仿佛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然而,贝多芬在弹奏的时候,头脑中是否想着大海,我们不得而知。在《伯牙鼓琴》中,我们偏偏要通过子期的赞叹“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来反推伯牙当时“情志”是在高山。“情志”如何理解呢?根本讲不通,索性按照原来的“心里想到”解,学生还容易理解些。

  在这上完之后,特别沮丧,去询问听课老师的意见。赵老师跟我提了一下她的教学思路。她设置了一个主问题,即让学生找出伯牙鼓琴的句子,以此为突破口,疏通课文。我想到我的主问题不明朗,确实需要改进。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不突出,在字词读音及节奏划分花费了太多时间,而且朗读指导得不好,虽然有不少次朗读,但朗读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经过两天的冥思苦想,我将教学计划调整如下:

  一、导入:以《高山流水》乐曲导入。释题。

  二、《吕氏春秋》简介:

  1、请同学们自读,将容易读错或不会读的字圈出来。

  2、写生字:哉。

  四、读准节奏。

  1、出示断句,师范读。

  2、指名读。

  3、齐读。

  五、理解文意,读出情感。

  1、找出描写伯牙鼓琴的句子,理解句意。

  反复创设情境朗读第一部分这几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分组读,一组读伯牙部分,一组读钟子期部分

  3、如果,伯牙继续弹呢:

  伯牙志在白雪,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志在

  师:总之,伯牙无论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感受到,所以伯牙每每听到子期的赞赏时,会怎么想呢?

  (5)由知“音”到知“志”

  师总结:所以钟子期不仅仅懂伯牙的音乐,而且是懂他的“志”,他的“心”。板书

  PPT出示知音和高山流水的解释,让学生读读。

  (5)再读第一部分,此时读的时候,不仅要读出钟子期的赞赏,还要读出两人心意相通的美好。

  过渡:可是,世上那个最懂伯牙的人钟子期却死了,那后面一部分,同学们该读出什么样的情绪呢?

  补充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读第二部分:悲痛、决绝。读“钟子期死”的时候要有转折的意味。

  齐读第二部分

  八、小结:伯牙破琴绝弦,时人再也听不到他弹奏的如太山如流水的乐曲了,但是他们俩惺惺相惜的故事却在千年之后仍有回响,一位位诗人在书写,吟诵。PPT出示诗句,齐读后人诗句结课。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知音子期死

  钟子期听之知志伯牙破琴绝弦

  这次的设计,关于字词我还是让学生发现,但在上的时候,孩子们发现了一两个后,我没把握好,又变成我直接呈现。不过,我按照原来“心里想到”解释“志”字,这个字的解释解决,整堂课的关节就打通,整堂课就流畅起来。至于“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到底是怎么由什么样的音乐联想到“高山”和“流水”,没有去深究,能根据课本中的注释大致了解意思即可,温儒敏先生说过有时就要囫囵吞枣地读。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指导学生好好朗读。后来有来听课的家长跟我反馈,说孩子回去很快就会背了,因为课堂上已经读了很多遍。

  这节公开课,按照要求一课时上完,而且进行了充分的朗读,课下有老教师给我指导,意思是我的“灌输”还是太多。我自己也意识到这点,总觉得时间不够,一课时上完太难。当然,还是素养不够,不能在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之间达到很好的平衡。

  后来,这堂课就被搁置,忙于日常教学,没有深思。上个星期,参加市级教研,刚好那位老师上的也是《伯牙鼓琴》,我用心地听了她的课。

  这位老师的朗读比较充分,在朗读指导时,特地在原句上加上了破折号,达到提醒学生延长语气的目的,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在让学生理解字词意思时,从字源学入手,加深学生印象。她的这一节课课堂容量很大,除了教授本文,还拓展延伸了《伯牙绝弦》、古诗词中关于山和水的名句以及冯梦龙《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经典片段。这些都值得借鉴,特别是最后一点。听我课的家长中有一位大学老师,她对我在课堂上的拓展延伸特别欣赏。她说她现在接触到的大学生好多视野狭窄,她认为这与中小学老师的教学不无关系。我听完之后挺惭愧,我的拓展就几句诗,而且那几句诗还是书上资料链接里面的。平常上课,更加随意,拓展延伸的确实不多,日后一定要注意这点。虽然现在提倡多读书,但是我现在这个班的学生没有几个热爱读书,所以课堂上的拓展有可能是他们拓宽视野的唯一途径。

  回到那位老师的课上,尽管总体很好,但是她之所以能在一堂课上教学这么多内容,是因为这篇课文学生已经上过。她几乎没花时间纠正字音、断句和文意,学生都会。假如是新课,这节课一定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效果。

  刚好,前两天看名师老乡张中良在朋友圈里说他也要上这堂课,我很期待他这一课的课堂效果。可从后两天的更新中发现,他说自己的课磕磕绊绊。

  熊芳芳老师曾经就文言文教学的“文”与“言”的关系问题发表过见解,她指出现在中小学的文言教学重“言”轻“文”。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们确实是这样。但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文言基础薄弱,不把字音和字义弄明白,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文意。如果想在一课时上完,且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恐怕只能提前发预习单,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疑难字词。关于《伯牙鼓琴》,这只是个开始,相信不久就能看到很优秀的课例。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