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九年级下册《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日期:2022-06-10

这是九年级下册《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而将青蛙放入温和的水中,发现青蛙乐于呆在里面,再将温水加热使温度“温和”地升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请问同学们——你们从这个实验得到什么启发?由此导入并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作品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要学好文言文就要“读好”。(师板书:读好。)

  师: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让我们齐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要想“读好”,第一步就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预习时,我们已经读了文章,现在谁能为大家朗读这篇文章?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过一会儿要给予评价

  指一生读,读完指一生评

  (生自由地读这些易错字。)

  (生齐读全文。)

  (三)读出积累

  1、师:刚才同学们的读真可谓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要想读好文言文,还要完成第二步的学习——读出积累。读出积累就是要疏通大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课前预习,学生整理重要的词语在黑板上,学生共同记忆巩固)

  2、质疑

  (四)读出自己(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文言文仅知其大意,还是不够的,还要从中读出自己。读出自己就是要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课件展示。)

  自由读课文,找一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试着说说喜欢的原因。(可从思想内容、论证方法及效果、修辞等方面引导学生。)示例:

  ①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6位名人的事例,(师: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师:读一读,感受6个事例放在一起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很有气势,不仅琅琅上口,也很有说服力。

  ②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它的著名,缘于励志作用。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才干。第二段归纳出了第一段的结论。从道理上论证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强调了人成才的客观条件。

  ③第三段也是名句,它论述了人处于困境才能够奋发,(强调了人成才的主观条件,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国无忧虑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国家要想长盛不衰、必须具备什么条件)(从反面论证了死于安乐)(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④作者由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小结:(媒体展示文章思路)师生合作,试理出本文论证思路(此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特点)师:引导学生根据层次和句式特点分层背诵课文

  师:苏轼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背诵是一种积累的好方法,这么经典的文章就应该背诵,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很好的背诵方法。

  (课件展示。)

  快速背诵法:

  抓层次。

  抓句式。

  抓关键字词。

  学生按文章思路图试背课文。(齐背课文)

  (六)同学们背得很棒!我们也可以借这篇文章来管中窥豹,了解《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那就是语言犀利,气势磅礴。我们来一起看孟子的另一些名句。

  (课件展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请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生自由朗读,读得摇头晃脑。)

  师: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句子,注意要读得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感受孟子语言的魅力。

  (七)拓展提高

  1.出示思考题: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补充一些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多媒体出示实例和名人名言,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并谈自己的看法。

  (赠言)海浪不回避礁石的撞击,才得以壮观;人生不拒绝遗憾的存在,才得以明达。所以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附:板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类比↑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