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孟子》导读课例反思

日期:2022-06-14

这是《孟子》导读课例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孟子公孙丑上》的开头,有人对孟子说,假如现在有机会让他去辅佐齐桓公一样的君主,他能否重复当年管仲的成就,帮助君主成就霸业。孟子就用了好多故事来说。总的意思,可以用一本有影响力的经管书名来表示:《从优秀到卓越》。孟子说霸业(优秀)是靠力取的,他不感兴趣;而王(卓越)则是以德服人,这是他的追求。孟子的兴趣不是达到优秀的霸(春秋五霸不过各自风骚几十年就没了),孟子的兴趣在尧舜,在周公,在在参与行仁政而王这样的大事情。接着孟子说自己四十岁不动心。不动心不是没有情趣,而是自己的使命和核心价值已经明确并且稳定不变了。如何不动心?在于有志、养气、知言三方面。孟子说的“志”可以看作是“使命”,也就是“行仁政而王”。如何理解“仁政”,我们从经管的角度去切身理解(这是朱熹注《孟子》倡导的方法),就是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里面提到的卓越公司的作为,“第五代经理人”的理念;也就是彼得-圣吉来《第五项修炼》里面提到的公司理想,很多人一起达到心灵的转变。

  “气”也就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就是仁义礼智信,不仅仅是知道这些德性,而且要做,每天做,不例外地做,就叫”集义“,集义行多了,就有了这气。当有了这气,那么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很明白怎么做才恰当,就会作出比较靠谱的决断。相反,如果是经常做有违自己价值的事,那么气就不足,事到临头时,就会有冲突,做出的决断就容易不靠谱。这层意思,我相信我是领会到位的。现在很多关于领导力,关于决断力的论述,跟孟子这篇的意思相呼应。可以参看本尼斯与蒂奇合著的《决断》。气要靠养,也就是领导力、决断力是培养出来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乃是领导力的核心。

  第三点,孟子说的“知言”,换成现在的话,可以说是知道很多“最佳实践经验(案例)”,见多识广,所以对各种飘忽的言语就能看穿,不会被遮了双眼。

  有了志气知言,并且不断去养,就修炼到不动心。这就是正己。

  还是在《公孙丑上》,孟子说“仁者如射”,像射箭一样。”正己而后射“,自己的心气调匀了,然后射箭。射不中怎么办呢?不能埋怨靶子不对,要”反求诸己“,继续调整自己,接着再射。我觉得这个比喻很传神,所以我受到启发开始画了博客上这幅图。射也正好对应了孟子说所的勇往直前的行。

  如何与外界事物相处有四点。第一,在自己和外界事物互动的过程中,也是你修炼自己的时机,光说不练是孟子不喜欢的,所以他强调要“集义”,既然你认同这“道”,那就去做,去行动。多做和你的价值一致的事情,这是做事的起点。第二,要“与人为善”,孟子在这里又用了舜的例子。舜教化民众,不是去批评和纠正不好的行为,而是看到好的行为就去学习他,就去赞美他,就让更多人去学习他,这样就是劝更多人做这件好的事情,“与”是个动词,鼓励的意思。第三,君子要不怕“出类拔萃”,要成为人之表率。第四,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表达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祸福都是自求的。有个成语“未雨绸缪”出自孟子在这里说的一个故事,孟子说,你看那小鸟,在没下雨的时候,就叼着材质去维修自己的窝,这个鸟懂得帮自己。所以在安逸的时候,要做准备,这就是绸缪,就是为自己求福;在安逸的时候一味的安逸,就是在求祸。

  “仁者如射”,“祸福自求”,“正己后发”,(不中呢?)“反求诸己”。这个就是孟子在《公孙丑上》中给我们描述的“为人处事指南”。

  另一方面,孟子这篇文字通篇基本用的是对话,是在交谈、争论一样的文字中,把他的思想表述出来,浩浩荡荡的,可以拍成电视剧演出来。我到了行文结尾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孟子这种学习和写作的方法其实是很现代啊。或者说,现代正在回归人类智慧发展的早期的活泼阶段,春秋战国时候的百家争鸣,与目前web2.0的网络精神有一些类似的精神呢。学习不是一个人闷着头的枯燥事;学习是在跟人交往和交谈的过程中取得进步的。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