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5
这是《拾穗》教后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最近听我的老师讲,对于语文学习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从读的层面来说,明确了精读、略读和浏览的区别,明白了朗读和默读的适用对象。以前总是带高年级甚至毕业班,总是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我们只要随需采用即可。但是现在带中年级,对于学生的能力需要逐步的培养,让他们明确概念、方法,并通过丰富的实践来培养这些能力。
今天,我们学习《拾穗》一课,学生在开课伊始就对《拾穗》这幅画有了疑问:这幅画画是什么?是谁画的?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表现手法或创作风格)?就像“金钥匙”里所说的那样,看到题目先猜猜文本内容,然后再去阅读验证。这篇课文一共七个自然段,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之后,开始回顾质疑的问题。这时候,我们需要快速找寻信息,那就是要用到“浏览”的阅读方法——大面积快速阅读,只看自己想找的信息。针对学生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快速找到了画的作者——米勒,找到了画的表现手法所对应的段落——第七段,如何把握一段话的主要内容,又要用到略读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一眼看一行,大概了解主旨即可,学生找到了对应的句子,还需要我们进行简单概括: 这幅画有远景,有近景,远景和近景相配合——远近相配;画面本身是静的,而表现的内容是动的——以静画动;认真的欣赏画面,会产我们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意境深远。由一段话的略读概括练习,指导学生逐步体会其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略读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略读把握内容,如果可以用一两个词概括更好。学生开始自主阅读,很快就发现,第一段写的是远景,第二到四段写的是近景中的三个妇女,第五段进行了补充说明,拾穗的习俗和监工的心理。在学生把握各部分内容之后,结合板书整理全文内容层次,围绕《拾穗》这幅画,先写了画面内容,有远景、有近景,后面介绍了画的作者和创作风格,使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架构有清晰的了解。
对于法国画家米勒,学生们不太熟悉,而课后有一则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米勒其人,也是一个训练学生略读和浏览的小素材。首先,我让学生“一目一行”地阅读,把握主要内容,都介绍了关于米勒的哪些方面。学生在阅读后可以尝试进行概括:米勒的出身和对画画的热爱;画作的内容、主要作品、创作风格及其艺术价值;人们对米勒画作的喜爱。接下来,我们有进行了“浏览”练习,正好围绕概括内容的几个问题开展,学生立刻抓住主要信息进行圈画批注:米勒是农民画家,出身贫苦;主要绘画农村、农民生活,作品有《播种者》《拾穗》《晚祷》,创作风格平淡朴实,在艺术史上有重要价值;人们从米勒画作中可以闻到泥土馨香,激发对农民的情感。在这个小片段的阅读练习中,逐步让学生对比发现略读和浏览的差别,一个易于整体把握,一个用来搜集信息,目的不同,读法不同,速率不同。不能也不用直接给概念,而是通过实际的阅读体会去辨别,掌握了必要的方法,对于后面的阅读大有裨益。
而明天,我们要进行精读练习,品词析句,学习写法,那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