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8
这是《赤壁赋》解读,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解读《赤壁赋》 走近苏东坡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苏东坡一生对赤壁情有独钟,被贬黄州时写下了一词两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气势,不知令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动容;前后两赋,更是相得益彰,流光溢彩,引来无数学者为之苦苦寻味而乐此不彼。《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表现形式。在《赤壁赋》一文中主客问答集中在文中三四自然段,客有三问,一问“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二问“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三问“而今安在哉”。
客见明月想起了明月之诗,继而忆起了写过“月明星稀”的曹孟德;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看见“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赤壁之地,又想起了孟德被周郎所困的赤壁之战。客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刻画了曹操当年赤壁鏖战的王图霸业,“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故一世之雄也”,曹操的这一切,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雄”。
但是,客的第三问——“而今安在哉?”却流露出了对曹操“无”的无限感伤。
从整句话来看,这是转折关系的复句,客是强调曹操的“雄”,还是强调曹操的“无”?体会作者的语言,作者擅长造势,先用一个长句,极力铺陈渲染曹操当年不可一世的英雄之气,而后笔锋一转,“而今安在哉?”短短五字,将曹操从“雄”的巅峰摔跌下来,“雄”之愈盛,则“无”之愈悲。
紧接着,客由“雄”及“吾”,也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刻画了“吾与子”的生活图画,“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客的这一切,我们也用一个词来形容,“渺”。
客在“渺”与“雄”之间用了一个词来连接,“况”。“况”意在强调什么?客写曹操之“雄”是为了反观自己之“渺”,渲染曹操之“雄”是为了突出曹操“无”的可悲。曹操之“无”尚且可悲,客之“无”就愈加可悲。所以客的三句反问都是无疑而问,意在突出“无”之悲,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故而客的洞箫声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方能“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赞同吾生须臾,长江无穷的悲观论调吗?否。
他以什么为例阐释自己对“须臾”和“无穷”的理解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
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句中的“斯”“彼”指代的就是水与月。他又是从哪两个角度来阐释自己对“须臾”和“无穷”的理解呢?“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我永恒。
至此,苏轼以“而又何羡乎”回复了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消极论调,文章也该完了,但苏轼还有话说。“且夫”二字再起一层。解读这一层的关键就是一句话:“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而这句话的关键又落在一个字上 ,“苟”。
“苟”表如果假设之意,如果不是“我”的,即使“一毫”“我”也不要。仔细推敲,这句话只说了一半,不是“我”的,“我”不要,那么是“我”的,要不要呢?毫无疑问,要。那么,什么才是属于苏轼的呢,而且是此时此地的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作者寄情山水,追之无疑。看来“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大有文章,一个“苟”字,含蓄巧妙的道出了作者的人生态度——要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们进一步追问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表明这一人生态度的。
苏轼22岁入科举,中进士,一篇应试之作,梅尧臣拍案称奇,满腹才学,欧阳修感叹不已:“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26岁的苏轼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怀揣一颗忠君爱国之心踏入仕途,奋厉用世之志,以期改革朝政。元丰二年,谏官弹劾苏轼写诗反对新法,苏轼被捕入狱,大难不死,出狱后被贬黄州,苏轼在黄州过的又是怎样的日子呢?《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笔墨未干,郡守徐君猷惊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 黄州的苏轼明为作官,实际是被囚禁,受监管而不得签书公事。一个从理想的巅峰跌落下来的苏轼,却说出了“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就是苏轼!遭受严重的打击,却能豁达的放下过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清风明月。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正是如此,客才受到感染和启发,“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也正是因为苏轼胸襟豁达,所以,才有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宁静,才有了“白
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开阔,才有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超脱。
也正是因为苏轼处困境而有所求的人生态度,才成就了中国文化中的不朽东坡。当苏轼在去世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为自己作的画像时,欣然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乐水的智者,对自己一生作出的最好总结。处困境,建“功业”,这是苏轼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