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

日期:2021-05-05

这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是优秀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第1篇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要求:释题、知道作者、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提示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五、资料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第2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情分析

本课描绘了金华双龙洞奇特景观,学生学起来并不困难,并且相当有兴趣。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引导作用,在学文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如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对所描绘的景物进行细致的描写。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

(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由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浏览时间人物、景点。)

(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砂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

1)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2)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3)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5)总结第二段段意;

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6、学习第三段

教师: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标画;洞口是什么样子?外洞有什么特点?

洞口:宽、像桥洞

外洞:大、像大会堂

(2)齐读第三段,总结段意;

洞口很宽,像桥洞,泪内很宽敞,像大会堂。

7、学习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标画重点词语;孔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

(2)讨论:引导写出概括出如下特点

孔隙的作用:连接外洞和内洞。

特点:小、窄、 矮、

(3)齐读本段,总结段意。

我仰卧在小船里,穿过低矮狭窄的孔隙到内洞。

8、 学习第五段

(1)默读第五段,边读边标画出内洞的特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内洞的特点:黑、奇、大。

(2)指名读本段,思考: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这里本已有些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拽,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自然状态的岩石,没有经过人二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用词严谨。)

(3)提问:内洞“奇”在何处?还可以把那些石钟乳、石笋想象成什么?

(让学生张开创造性的翅膀,尽情发挥想象力。)

(4)总结段意:

内洞一团漆黑,此外洞大得多,有双龙,景象奇特。

(1)指名读,回答,作者是怎样出洞的?

段意:我仰卧小船了洞。

10、通读全文,画出连接段与段的过渡句,体会其作用,老师总结文章连段成篇的方法。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

(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由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浏览时间人物、景点。)

(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砂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

1)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2)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3)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5)总结第二段段意;

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6、学习第三段

教师: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标画;洞口是什么样子?外洞有什么特点?

洞口:宽、像桥洞

外洞:大、像大会堂

(2)齐读第三段,总结段意;

洞口很宽,像桥洞,泪内很宽敞,像大会堂。

7、学习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标画重点词语;孔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

(2)讨论:引导写出概括出如下特点

孔隙的作用:连接外洞和内洞。

特点:小、窄、 矮、

(3)齐读本段,总结段意。

我仰卧在小船里,穿过低矮狭窄的孔隙到内洞。

8、 学习第五段

(1)默读第五段,边读边标画出内洞的特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内洞的特点:黑、奇、大。

(2)指名读本段,思考: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这里本已有些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拽,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自然状态的岩石,没有经过人二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用词严谨。)

(3)提问:内洞“奇”在何处?还可以把那些石钟乳、石笋想象成什么?

(让学生张开创造性的翅膀,尽情发挥想象力。)

(4)总结段意:

内洞一团漆黑,此外洞大得多,有双龙,景象奇特。

(1)指名读,回答,作者是怎样出洞的?

段意:我仰卧小船了洞。

10、通读全文,画出连接段与段的过渡句,体会其作用,老师总结文章连段成篇的方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第3篇

  四年级时,我学了叶圣陶老先生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国庆那天,我有幸亲眼看到了双龙洞美丽的景色,让我大饱眼福。

  因为双龙洞在山上,所以我们还要排队做车上山。那人多得,都快把我挤成肉饼了。还好我最后顺利地做上了车。

  到了入口,买完门票,又经过了漫长的排队时间,终于到了双龙洞口。那洞口,远远望去就像一条龙张着大嘴在欢迎我们呢!进了入口,就是外洞。外洞很大,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我在这里四处张望,不一会儿便找到了叶老先生所说的“孔隙”。随着队伍慢慢向前推进,我看得越来越清楚:在“孔隙”旁围着很多人,突然出来了几只小船,然后躺上去了十几个人,每只船上躺六个人,躺完后船“滑”了进去,不过很快就出来了。

  轮到我们了。刚开始我有些害怕,听到里面的人在尖叫,我更加惊恐地盯着那只小船,死活不肯上船,这时旁边一位看船的老爷爷说:“没事的,两秒钟的事情。”不过我还是不肯上去,这时后面的一位叔叔说“要不你就别去双龙洞了,让我们上去吧。”我一听急了,一下子蹦上了船,大人们都松了一口气。我很快找好一个位置躺了下去,其他五个人也躺好了。船开了,我的眼前一下子暗了下来。我上方的山石离我很近,似乎下一秒钟就会把我压扁,于是我大喊大叫,像一只受了惊的'小鸟,直到登陆我还有点惊魂未定呢!

  终于进内洞了,里面很黑,但工作人员们放的日光灯照得我睁不开眼睛。我一边用手挡着光,一边看洞内的景物—石钟乳和石笋。有“老寿星望仙桃”、有“海龟探海”、还有“彩云遮月”等美丽的景象。 内洞有很多彩灯,把内洞的景物照得理漂亮了。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