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9
这是台阶微型课教案,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 导入 :
我们学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知“父亲”是一位关心、爱护儿子的博大精深的高大形象,那么,今天我们又一起来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分析文中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形象?(板书标题)
二、 整体感知:
(带着以下2、3、4的问题读书。)
1、 分组比赛并把自己所查到的结果写下来:
涎( )水 揩( ) 尴尬( ) 凹凼( ) 筹( )划
黏( )性 镶嵌( ) 蹿( )上 掺( )上 胯( )骨
糟糕( ) 撬( ) 倔强( ) 门槛( ) 茬( )硌( )
2、 用5——10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后,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略)
3、 本文以“台阶”为线索,围绕这条线索,作者回忆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可知“我”家是怎样的家境?从中可知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讨论后板书如下。)
旧台阶
回忆 ———— 造台阶———— 经济的落后
新台阶
|————父亲的坚忍不拔、艰苦创业
线索(台阶)
4、 学生提问问题。(问题在后补充)
三、 探究如下问题:
1、 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分析并自己得出结论):
(1)、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蕴角度看:
“阴阳八卦”的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阴中的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幢,标志着最高皇权的象征。再如云南大学的台阶有97个,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学俯。我想今天的一些商标,或许是这种文化传统的继承吧!诸如“三九胃泰”、“九九感冒灵”、“555”烟、等等。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台阶”的高,实质上就是主人地位的高。从这我们可看出:父亲为什么把我家的台阶从三级升到九级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注: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阴阳八卦”的文化传统还可以在农村找到相应的建筑物,如“四合院”。(A)、清静、安全;(B)、东南西北四神的保佑,以示平安。所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和平、团结以及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
(2)、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有五个: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这篇小说着眼于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也就是说对尊重的需要。父亲为了赢得尊重,耗尽了他的毕生精力,奋斗了一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父亲是怎样的人呢?
(板书: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有移公移山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角度看: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
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4)、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看:
提问:父亲的创业为什么如此之艰难呢?(可以从课文内容引入)
提示:A、低——高(台阶三级——九级)。人老了,身体垮了——发展缓慢。
B、柴——1.5元钱。材料来之不易——农村经济的落后。
所以,从父亲的身上,我们可知这篇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人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的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尽快的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总之,父亲创业如此之艰难的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四、讨论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
1、 第五段中:父亲为何一年洗一次脚?为何洗了脚后觉得轻飘飘的,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提示:A、节约、俭朴;B、父亲经常在水凼洗而仅有一次在家里洗的缘故;C、父亲一辈子从未享受他人服侍而内心感到不安的缘故。)
2、 第13段最后一句说明了什么? (提示:神态描写——父亲专注别人的高台阶,他羡慕、向往,谋划如何加快准备,争取早日造好台阶,也让人羡慕的神态。)
3、 第21段中为什么说父亲露出尴尬的笑? (提示:联系上下文,说明父亲具有谦卑、不骄的传统的民族风格。)
4、 第26段中为什么父亲总觉得不对劲? (提示:A、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说明他的谦卑。B、台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
5、 第29段中为什么说父亲若有所失的模样? (提示:父亲干了一辈子,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就是生命,劳动是创造;劳动有了收获,才体现自己的价值。一日不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说“若有所失”)
6、 第30段的含义? (提示:神态描写——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父亲已老了,同时表达了我对父亲劳碌终生而感到悲伤,进一步为全文笼罩上一层凄凉、忧伤之情。)
五、 教学反馈:
1、 父亲为何要造一间有台阶的房子?
2、 父亲是如何造起一间有台阶的新屋?
3、 新屋造好后,父亲变得怎样了?
(见以上的分析)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二、能结合文中的细节描写,深入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三、能通过解决质疑,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发现自己的阅读缺陷并加以修正。
教学重点:
一、概述故事情节。
二、深入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学习发现阅读缺陷,并加以修正。
教学准备:学生按照常规完成三项预习作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结合课文的描写,说说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质疑问难。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安排:
一、 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1.说说故事梗概。
2.说说你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
强调:要关注文体特点——小说,本文的学习目标主要是针对小说的要素“情节”和“人物”设定的。
二、掌握概述故事情节的方法。
课件呈现学生的预习作业,指定学生评价概括的优劣。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我们从老屋搬到新屋的全过程。在老屋时,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是父亲从山上背下来的。每当父亲累了就坐在台阶上休息并抽烟。父亲每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或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日积月累,砖和瓦片随着增多,而父亲的草鞋也渐渐超过了台阶。终于造屋的日子到了,父亲每天都在筹划着材料,到了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接着就是造新屋的台阶。父亲每天天没亮就起床做新的台阶。新台阶砌好了,比原来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父亲隔三差五来看台阶冻牢了没有。当我们搬进新屋时,“我”突然觉得父亲变老了。
②起初,我家的台阶是很低的。父亲为了将台阶做高些,就每天不辞辛苦,每天都在准备石料。一天,石料准备好了,父亲便做起了台阶。
③从前,父亲从山上背了三块青石板铺成三级台阶。后来,父亲总觉得台阶低,想要早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便开始日日准备,终于有一天动工盖房,造了九级台阶。可是父亲又觉得九级台阶很不自在。最后父亲年老体衰,无所事事。
2.师生交流互动,指出存在的问题:
①不够简洁,未能抓住线索,起因和结果没有讲清楚
②抓住了线索,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没有讲
③抓住了线索,但故事的起因没有讲。“无所事事”是贬义词,用词不当,可以改为“若有所失”。
3.明确概述故事情节的方法:
①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②抓住线索。
③语言要简洁。
4.当堂训练:修正自己的预习作业,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他不甘心低人一等,决心要盖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但此时的父亲老了,不仅身体垮了,而且若有所失。
三、能结合细节描写,阐述自己对“父亲”形象的认识
1.课件呈现学生预习作业的主要观点:
1.淳朴踏实
2.吃苦耐劳、十分倔强
3.非常执著(坚持、不放弃)
4.有责任感
5.会教育子女(不辞辛苦、坚强、不怕困难)
6.伟大:爱家庭
7.力大无穷
8.不愿面对现实
9.做事十分认真
10.勤劳能干,又很顾惜自己面子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存在的问题。
3.全班交流,师生互动,明确:
①存在问题:第5、7、8点。第5点有所偏颇,不涉及“教育子女”问题;第7点“力大无穷”,只是文章的局部;第8点用词不恰当,可以换成“倔强”。
②结合课文的细节描写,阐述对“父亲”形象的认识。
学生可能会说到:
第13段:“专注的目光”这个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对别人家台阶的羡慕,同时又融情于景:“摇来摇去的树枝就好像绵长的思绪”,他下定决心:也要建高台阶!
第21段:这里的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发父亲与众不同的高兴样子,表现了他谦逊的心理。
第30段:外貌描写,表现父亲人老了,不能劳动了的那种沮丧,让人心酸。
……
4.根据学生发言的进度,随机结合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托”能改成“放”吗?—— “托”说明石板很重,父亲当年体壮如牛,用词准确。
为什么第四小节有那么多“蹦”、“啪”和感叹号?——“蹦”“啪”说明“我”很活泼可爱。“蹦”“啪”和感叹号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生动形象的画面,文字生动传神,
“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为什么“摇不散”呢?——“摇不散”说明父亲目光专注,突出他对别人家高台阶的羡慕和向往。
把这两段文字结合起来看,“我”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父亲历尽心血,才盖起了有高台阶的房子,可见父亲为了高台阶付出了自己的岁月和精力。理解文字,要结合上下文,不要局限在某一段。
强调:本文语言准确、生动,还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这些都是为塑造父亲的形象服务的。
5.明确: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在后代的眼里,显得比较卑微的、胸无大志。但骨子却那么要强、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他们身上的品质和美德让我们震撼感动。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6.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启发思考:“父亲”盖起了高台阶,为什么反而“若有所失”?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
台阶造好了,父亲的心愿已经了却,追求似乎实现了,生活便没有了动力。而且父亲也老了。但是,父亲没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追求——得到他人的尊重。难道这一生的努力就这样白费了吗?更何况劳动惯了的父亲,一旦不能像过去一样忙碌,也有些不习惯。他一辈子辛劳惯了,一旦不能劳动,也有点不知所措,于是顿感无所适从,又怎能不有所茫然?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引导学生梳理文字,关注全篇,明确:
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并不仅仅只是物质生活改善的需求,更是父亲心理上提高自家地位获得他人尊重的需求。
虽然父亲通过自己毕生的努力造出了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但却并没有在精神上获得真正的满足,过上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从文中来看,父亲性格中的自卑,使父亲的梦想离真正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父亲实现了物质的台阶,却没能跨上精神的“台阶”。
谦卑——中国贫苦农民最真实、最自然的表现。物质的贫穷可以通过艰辛的努力加以改变,而精神的贫穷却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作者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同情、辛酸之情。
课件呈现:
台阶是父亲的理想
台阶是父亲的自尊
台阶是父亲心灵的沉重负担
台阶是父亲的催老剂
……
四、布置作业
写一段话,结合全文内容,阐述你对作者塑造“父亲”形象意义的认识。
附:板书
台阶
坚韧
要强 失落:健康、生活目标
节俭 自卑
勤劳
物质的台阶 精神的“台阶”
《台阶》是由作家李森祥所著的小说,被选入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第8课时。李森祥(1956生),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2000年来发表小说颇多,主要有《十八里营房》、《金奎银奎》、《小学老师》、《塌鼻大娘》等。《台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德育目标:
学习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点:
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父亲性格的核心
教材内容分析:
《台阶》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叙事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教学对象的分析:
初二学生理解能力比初一能力有所提高,在初一记叙文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爱,父亲身上的慈爱和坚强、艰苦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泪水模糊的晶莹泪光中的背影上,父爱是世上最无私、最深沉的爱,表达是这么简单,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其普通而又撼人心魄的细节。今天再来学习一篇讴歌父亲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向《台阶》,走近文中的这位父亲。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三、整体感悟:
1、出示速读要领:要默读,不出声。
2、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一句话来概括。
(父亲用毕生精力造起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父亲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造台阶)
四、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以上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吃苦耐劳具体的研读,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请大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刻画父亲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请大家依据这种形式,谈谈你对文中细节刻画的认识。
3、合作探究
4、全班交流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爸爸”,但是他却能够艰苦创业,不惜用毕生精力去铸就一个象征着他的尊严和梦想的高台阶。所以我们说……
以“父亲是一位……的人”说话。
五、拓展延伸:
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得的结果只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
六、欣赏歌曲《我的老父亲》
画面中有父亲的许多形象,联系生活,你是否也有这样难忘的时刻?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日记:《父亲》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从小说的文体出发,安排了三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板块“抓关键词句,理读故事”。严谨的文学作品,作者非常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段与段的过度,思路异常清晰,但我们的学生却往往忽略前后有关联的词句,从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教学中,刚好两位同学的意见有了分歧,其实,他们的分歧,也正是班上同学的困惑之处,因而,我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学生对文本也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阅读中,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习得写作方法,我想抓关键词句,理作者思路,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也许能启发学生今后在写作中,也要注意前后句子的联系,段和段的`衔接。
由理读故事第一板块中父亲和台阶的关系,很自然地带出了第二板块“抓细节描写,析人物形象”的教学。这一板块的教学,我遵循先感性、后理性,教师引路、学生自主的教学理念加以设计。应该说,这一板块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学生的交流比较精彩,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中,学生对细节描写理解的比较到位,第二天作业的反馈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应该说,这一板块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完成了“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两个板块的教学后,我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板块“读懂主旨、读出自己”的教学中。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始终扣住关键词“父亲”“台阶”,始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读懂父亲,读懂台阶的含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确实要重视,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应在文本的解读、把握中加以体现,对农民的关注、尤其是对农民精神世界的关注,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了,它只需要教师点一下即可,因而,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编者为何又要编选这篇小说呢”,想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不忘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词句、理读情节到对细节描写的总结,从整个一节课的学法总结到作业的布置,我的目标很清楚,那就是真正教会学生阅读小说、主要是阅读短篇小说的方法,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师生互动较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