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

日期:2021-04-25

这是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

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第1篇

〖课标要求〗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5、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学法点悟〗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这篇文章的“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自己的心志和情趣。

〖整体感知〗

“陋室”,简陋的房子。“铭”,本是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解惑: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质疑:文中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

解惑:用山、水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用仙和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耐人寻味。既然山之 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室主人的品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质疑:《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请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译为:这是简陋的屋子,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质疑: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

解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然而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这样的陋室,试想主人还会觉得“陋“吗?

质疑: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解惑: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语言揣摩〗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怎样理解丝竹乱耳?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在陋室中谈谈古琴,心无旁骛,作自娱自乐,享受自己创造的音乐氛围,不失为一种清净的世外生活。丝竹,借代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情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作者来说是很嘈杂的。

〖研究课题〗

1、相关链接:刘禹锡(772~843),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他和同时代的柳宗元交谊深厚,曾受柳宗元遗托,编就《河东先生集》,为《柳河东全集》的古本。同时,他和白居易都是造贬,有很多唱和的诗篇。本文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2、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呢?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例如,如果你觉得你的家很温暖,请给你的房子取名为“港湾”;如果你喜欢做画,请给你的房子取名为“碧丹”。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学习本文,首先应把握“铭”这种文体的特征;其次要反复朗读、背诵,读时要读准字音;最后还应掌握重点字词、语句的含义。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陋室铭》的作者是 , 代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 。本文作者和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 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

二、字音字义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 ) 鸿( ) 牍( )

蜀( ) 苔( ) 调( )

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⑴ 有仙则名:

⑵ 惟吾德馨:

⑶ 斯是陋室:

⑷ 谈笑有鸿儒:

⑸ 往来无白丁:

⑹ 无案牍之劳形:

三、语言积累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翻译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

四、朗读背诵

1、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答: 。

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什么?

答: 。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4、下列句子停顿标错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问题探究

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作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德馨”的: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六、欣赏评价

1、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赏析。

提示:

⑴ 从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⑵ 从陋室主人的情趣上:“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⑶ 从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⑷ 引用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和引证,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么规律吗?

(提示:文章以骈句为主,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加之文章一韵到底,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可见“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七、拓展阅读

熟读精思(节选)

朱熹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① [详缓]仔细从容。

② [子]通“仔”。下同。

③ [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 [漫浪]随随便便。

⑤ [急]要紧。

1、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

2、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一个。

3、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甲: 乙:

4、写出“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

5、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

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第2篇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入法

  2、 诵读教学法

  3、 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 学生合作翻译。

  2、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 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 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第3篇

  【品千古铭文】

  【美文美读】

  1.读准字音。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能够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疏通文意。随手圈划生字词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真认真。有没有不认识的生字呀?

  生:儒,“谈笑有鸿儒”的“儒”。

  师:这个字念rú,二声。请同学读一下。rú,rú。

  师:还有没有?好,那老师考查一下你们。[辨音识字]你们能准确地读出红色字体的读音吗?横着读。谁来试一下?

  生读:德馨xīn 鸿儒hóng 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调素琴tiáo

  师:真棒。刚才这些字音里有一个老师要强调的,就是最后这一个,“调tiáo素琴”的“调”是一个多音字,还念“diào”,同学们组个词。

  生:小调,音调,调查。

  师:咱们一起把这些字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那你能说出下列加点红字的意思吗?可以抢答的哟。

  生1:斯是陋室:斯,这。

  生2: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生3: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生4: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

  师:这个我得讲一下啊,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

  生5: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生6:金经:指佛经。

  生7: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生8:案牍:指官府的文书。

  生9: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字词的意思我们了解了,谁愿意把这篇铭文给大家读读听听呀?

  生读。

  师:这名同学老师认为字音已经非常准确了,但是老师还是很遗憾地告诉你,老师从你的朗读里没有听到一点美的意思。想知道原因吗?我们一起来看。

  2.读出韵律。

  师:这是一篇美文,它美在韵律。刚才我们说了“铭”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什么是用韵呢?

  用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最后那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韵母都是相同的。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篇铭文,你能找到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吗?来读一读试试。

  生读课文。

  师:刚才这名同学非常棒地在读的时候在文中圈划了一些字,来告诉大家你圈划的是什么?把这些字读出来。

  生: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师:刚才这名同学读的这些字和老师屏幕上这些红字是相同的。老师屏幕展示的内容也藏着同学们需要学习的无穷奥秘。大家上课要注意观察,认真倾听。那这些字就是老师刚才说的用了相同或相近的韵母。用了什么韵啊?

  生:ing。

  师:我们就把这些字称为韵脚。在书上做一下笔记。脚,脚步的脚。

  [朗读指导]

  师:那像用韵的文章我们在朗读的时候,用韵的字语气要加重,声音要拖长。老师示范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伴是学习的最佳搭档,下面大家同桌之间你上一句我下一句,把我们的韵味读出来好不好?

  同桌互读。

  师:好,同学们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听?

  同桌展示。

  师:哎呀,掌声在哪里呀?

  同学鼓掌。

  师:我真得觉得韵味出来了。但老师又听出问题来了。刚才这名女生读到“无案牍之劳形”,“案牍”是什么意思?

  生:官府文书。

  师:案牍放在一起是官府文书,是一个词,读的时候能断开吗?

  生:不能。

  师:这名女声读的时候断开的原因在于,请同学们看屏幕。

  3.读出节奏。

  师:这篇美文还美在它的节奏呀。节奏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停顿,老师已经把这篇铭文的节奏给同学们标出来了,请同学们快速在书上也做好标记,然后用停顿的方式再次朗读铭文。

  学生标记节奏。

  师:同学们标注得很认真,我们一齐根据节奏齐读铭文。

  生齐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师:很棒。我们的诗文啊,正是因为有了节奏,才时而如小桥流水,时而如大江东去,有了美的味道。

  4.读出画面。

  师:这是一篇美文,还美在它的画面。下面我们化身陋室的主人,我们就是刘禹锡,请同学们描绘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并赏读。小组一块来完成,开始。(师板书景、人、事)

  小组合作。

  师:哪句诗词是描绘室外景的,哪个小组愿意说?

  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啊?

  生: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师:我认为这两句话中有两个词用的特别好,你认为是哪两个词?

  生:上阶、入帘。

  师:为什么好啊?

  生:两个动词是这句话的传神之笔,“上”“入”两这个动词,将这句话拟人化,化静为动,写出了周围环境的美。

  师:分析地很透彻。本来草色和苔痕都是静止的物,结果一上一入就变成了动态的了,这就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它运用这个手法的写作对象是谁啊?苔痕和草色是陋室中的景,这是一个环境描写。这个景有什么特点呢?

  生:美、清幽、绿。

  师:老师也选了一个词,我认为写出了陋室周围环境的幽雅,雅。(板书)

  师:为什么我选了雅呢?你想想此时此刻的刘禹锡坐在陋室之内,看到苔痕上阶绿,我就是刘禹锡,我会觉得:苔痕绿绿的,密密的,像一方绿绿地毯,像一袭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云,落在我陋室的阶前。阶前的石头和那细细的石缝里,都渗出来流出来那醉人的绿呢!看似一片小景,在我看来,都是如此的美呀!所以我选的词是雅。即使陋室环境看似清,却非常雅静。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也描述一下“草色入帘青”吗?

  生1:摇头。

  生2:摇头。

  师:老师提示一下。“草色入帘青”,它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颜色是什么样子的呀?

  生:青色。

  师:青青的草……

  生:外面一片青青的草地,通过竹林的缝隙漾入屋里,使屋内渲染了青色。

  师:多美呀。青色映入帘子里,甚至连青草上那青青的露珠也如一只只眼睛正在打量着我呢!

  师:那么对于这两句来讲,既然它写得是陋室的环境是如此地美,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应该把它的美读出来。就应该让语速慢下来,让语气柔下来。

  生试读。

  师:我们读的时候不要把韵律和节奏扔了。

  生再读。

  师:哪句诗描写的是室中人的?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师:什么意思?

  生: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师:那这句话告诉我们,和刘禹锡平时交往的人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哪?

  生:博学的人。

  师:你能选择文中的一个字,来说和他交往是些什么样的人吗?

  生:鸿儒。

  师:好,老师选的是儒,我依然用雅来说刘禹锡这个人(板书)。刚才我们说和他在一起的都是博学的人,坐在这间简陋的小房子里,他们在干嘛呢?

  生:高谈阔论。

  师:描绘一下屋子里的场面。

  生:在一间简陋的小屋子里,一群人围坐在桌子旁,他们一会儿高谈阔论,一会儿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场面极为欢快。

  师:很好。她说了一句博学的人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你看这两句话放在这样的环境中合适不合适?

  生:不合适。

  师:为什么呀?

  生:他们都是被贬,都很穷。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

  生:陋室。

  师:他们这群儒雅的人是不会做这样的事的。她前面想象地不错,他们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抚案叫绝,他们的笑声透过陋室传向远方……

  师:他们在这间小陋室做了些什么样的事呢?

  生: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身心,也没有官府的公文伤身。

  师:原文就是?

  生: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师:由这些事情来看,他们做的依然是一些什么雅的事情啊?

  生:高雅。(板书)

  师:那怎么说调素琴就成了高雅的事情呢?素琴是不加装饰的琴,弹奏的可能就是简单的乐谱。丝竹的声音是那素琴发出的吗?

  生:不是。

  师:哪里?

  生:皇宫。

  师:刘禹锡为什么宁愿坐在简陋的房子里弹素琴啊,他认为皇宫里那些达官贵族们不理朝政时所听到的那些乐声都是一些庸俗的萎靡的声音。所以他弹的虽然是素琴,做的也是高雅的事情啊!

  师:二、三句读的时候语气稍微加重,“无……”两句略轻,示范读。

  生再读。

  【细解文意】

  师:开始文章说,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现在看,它有幽雅的环境,有儒雅的人,还有高雅的事。这间陋室还“陋”吗?

  生:不陋。

  师:你能从原文当中哪句话明确的找出陋室不陋?

  生:孔子云:何陋之有?

  师:这句话出自?

  生:《论语》

  师:这句话还有上半句是?

  生: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师:孔子是君子,而刘禹锡又引用了孔子的话,言外之意是?

  生:把自己比作了君子。

  师:既然是君子居之,那还陋吗?

  生:不陋了。

  师:他除了把自己比作孔子外,还用谁的房子来做对比了?

  生:诸葛亮,杨雄。

  师: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在政治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杨雄也是在文学上造诣很深的人。他把自己的小房子和诸葛亮、杨子云的房子做了一个类比。用意何在?

  生:再次证明了陋室不陋,表明了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圣贤的志气与抱负。

  师:说得真好。刘禹锡也想像诸葛亮和杨子云那样建功立业,有超凡脱俗的志气。但是我认为文中除了用这三个人作比较表明作者的心志之外,应该还有一句直接点明陋室我的陋室不陋啊?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从文中划出这句话。他承认了自己的房子是陋室,但是同时点出了不陋原因在哪里?原因在我德馨啊(板书)。

  师:那我是否可以理解德馨有两层含义:第一:陋室确实是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德馨,我就忘了是陋室,光想着我德馨了。第二:陋室确实是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德馨,为陋室增光添彩。

  【悟万世雅人】

  【论文知人】

  我眼中的刘禹锡

  师:说到这里,老师想到一个人。还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他写了一篇文章叫《桃花源记》,陶渊明面对淤泥的时候,他选择的是远离,他在心中幻化出了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认为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否与陶渊明一样?

  生:我认为不一样。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幻化出世外桃源,并不存在。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表明自己有志气,有抱负。陶渊明却远离了世俗的争纷,所以不一样。

  师:她的意思是说不一样,态度很鲜明。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幻化出来的,并不存在,通过我们了解的陶渊明这个人我们也知道他选择过一种回园生活,已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了。而刘禹锡生活在这间小陋室里却借用君子的话,表明自己有志气,有抱负,希望有所作为。从作为这方面来看,他们俩是不同的。

  生:陶渊明是安贫乐道,厌倦世俗的。而刘禹锡是怀着抱负的。

  师:你的意思是说,陶渊明远离了、避世了,去过那样的生活了。而刘禹锡呢?

  生:立志报国。

  师:通过同学们的表述,我看到的是这样的刘禹锡:他确实住的是简陋的小房子,虽然三次被迁,房子面积越来越小,但是面对这间小陋房子,却安贫乐道(板书)。他又把自己的房子和诸葛庐、子云亭对比,甚至用了孔子的话来做反问说明他是一个高洁傲岸的人(板书)。

  【论世知人】

  一个永恒的刘禹锡

  师:确如刚才这名男生所说,刘禹锡无论身在哪里,他从来没有放弃过那颗为国效劳的心。刘禹锡一生被贬二十三年,辗转全国各地,但每到一地,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

  郎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连州: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扬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生齐读)

  师:刘禹锡在被贬二十三年的生活中,曾有二次机会回到长安,但这位倔强的诗人,返回长安时依然用他诗词来对付那些奸佞小人。他游玩玄都观两次写下这样的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也因为这样的倔强,他又再次被贬。

  师:这就是刘禹锡——他虽然有着“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贬谪境遇,但依然有着“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安贫乐道;他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沉吟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秋天里诗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里坚守理想……

  师:“惟吾德馨”,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语气坚定,声音宏亮,我们把这句话齐一遍。

  生齐读,再齐读。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崇敬,齐背《陋室铭》。

  生齐背。

  下课。

  【板书设计】

  室外景:环境幽雅 安贫乐道

  陋室 室中人:交往儒雅 不 陋 铭

  室内事:生活高雅 高洁傲岸

  德 馨

  【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章。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并不是难事。但要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联想赏读,并感悟刘禹锡这个人,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在学习本文时,我始终让朗读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达到“品千古铭文,悟万世雅人”的目标。

  文章的导入还是比较吸引学生的,本来孩子就爱听故事,这个故事又交待了文章的背景,还自然地介绍了作者,真可谓一举三得呀。

  朗读的设计我是层层深入的:1.读准字音。根据课文底下的注释疏通文意。2.读出韵律。根据“铭”的特点,将文中的韵脚找出来,感受铭文的朗朗上口。3.读出节奏,体会停顿、语速、重音在古文中的作用。4.读出画面。通过基本的译文和学生的想像,理解文意,走近刘禹锡。

  赏读的环节虽然有些难度,甚至开始时学生一直在摇头,但在老师的示范和引导下,第一个学生还是开口了,而且引导其他同学慢慢进入课堂氛围。尽管第二个同学在赏读“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时,有了“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错误判断,但至少证明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了自己的思想,自主生成了主观认识,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文中还有一处自然生成的地方,就是我让学生从文中直接体现陋室不陋的句子时,有一个学生找到了“何陋之有”,这和我原来的设计是不一样的。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回答了引用孔子的话,和用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的作用。学生的体悟还是比较到位的。而且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找到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中心句。

  感悟情操环节,通过对比陶渊明,让学生论文知人,老师再适当地补充刘禹锡的一生遭遇及他的成就,让学生论世知人,刘禹锡的形象就矗立在了学生心中。

  但是,课堂总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课堂中因为自己的匆忙紧张,课堂内容的临时调节,幻灯片的使用不够及时。最后在课堂调控时,因时间原因,开头的第一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直接没讲。对于整篇文章朗读的指导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总之,每一次走向讲台,就是自己的一次历练,一次蜕变,一次涅磐。当我在过程中越来越感觉无助,也正是自己收获最多的时候。也只有在这样的反复中才能真正成长。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