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0
这是挑促织,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挑促织
作者│葛泽宇
时候又到了。过了八月中旬,促织陆续大蜕,唱起来了。促织即蟋蟀,我们本地人叫蛐蛐,又叫“虫”。大约与鸣声有关:“句——句——句……”有几分似竹蛉,但更高昂,拍子很缓,忽然叫起来却令人一震。
山东的蛐蛐好。可以说,山东之虫甲天下、东临之虫甲山东。蛐蛐不似其他鸣虫,虽有听叫的白虫(即人工繁殖的),但占据主流的是掐架的秋虫。山东的虫,总体上厘码足,皮色正,头大、牙长。而山东本地人是不玩虫的,通常只是捉虫,真正会玩虫的是上海人和南京人(1)。
每年立秋后,大量山东撬子手(抓虫人)携各等级之虫涌入南京。通常是白露前将买来或捉来之虫蓄于盆内,饲以竹虫蟹肉等荤腥,提斗性,白露开斗。两虫置于一处,底垫宣纸,一旦相迎即牙开八字,全身之力汇于一处,或几秒,或数十分钟,分出胜负,败者有全身而退,亦有被一击毙命,总之落荒而逃。赢者乘胜追击,震翅而鸣。
斗虫文化源于唐而兴于宋,明清两朝才逐渐从贵族普及至平民,于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
我玩虫,是受外公影响的。他常带我去捉那蚂蚱、蚄蚱婆(纺织娘)、蛐蛐、竹蛉、金克郎(金龟)、水鼓牛(天牛)之类。我玩蛐主要靠捉。没有玉米地,又不敢上乱坟岗去,只有割爱在小区楼下或公园中解闷了。
捉蛐蛐,也称挑促织。可不见得是晚上。蛐蛐的捕捉主要靠听叫。白天,虫叫得少,要掀石头和草垛。地方也是有讲究的,要松软而有肥性的黑土地或河坡,太干则不会有。掀起石头,常看见三四寸的老蜈蚣,或曲蟮,或蛤蟆。人传这叫做“蜈蚣把门”或“蛤蟆把门”,是异象,有虫必能出将。想来有几分道理,寻常的蛐蛐怎能在蜈蚣爪下逃脱?怎敢与蛤蟆共处呢?不过,这样的情形见得不少,也真没见几只百战不败的虫。掀石头或草堆,动作须慢而稳,切莫让其中途滑落,否则会把虫惊走的。白天虫子是很呆的,翻开后用罩子扣住,吹口气,即爬上罩网,收入竹筒即可。即使无网罩,用手扑也不易逃走的。没有竹筒,可以以纸筒替。
有时,蛐蛐在白天也叫——弹琴。如拨古琴弦之声,有余音,声低。此为雌雄二虫共处时雄虫所发之声。务必先听清位置,再缓缓前进,走几步停几步,到了跟前,如不在地面,即轻拨落叶。还未蹦出,则看是否有石块、地缝、洞穴。扒开一块石头,还可能躲在下面一块石头底下。若藏于地下,灌一瓶水,即被逼出穴了。取雄留雌,年年不绝也。
晚间捉虫,听是头等。一片虫声,那与众不同,沙哑老练,如铁片相挫,似洪钟响起者为上品。听准了,先辨方向,再辨距离,后识方位。莫急躁,一旦将虫惊扰,两三日不叫也是有的。判断出的位置与实在位置的误差最多十五公分,摸黑走到虫跟前,定准位,才亮灯。此时打草惊虫胜算大。我外公前些年是可以基本摸黑下罩的,也能捉到。
捉来的虫养在三合土(老石灰,青砖粉,黄泥)或纯黄土搪过底的白瓷罐子里。每日滴水保湿。若是烧成的泥盆,是要用清水泡上两三天的(老盆不需要),吸透水,去火气。我不与人寻斗,而是自己玩玩找乐子的。一来我们这边玩虫的极少,二来没这个功夫。所以就喂些稀饭、蚂蚱、蚊虫。兴奋剂和饲料是碰不到的。虫具亦陋,平时是用中号白瓷缸养的。空间小,只得勤滴水而不置水盂矣。
看牙时用的茨草,南京叫“蛐蛐舔儿”,扫扫虫头便惹得它开牙露齿。最好是鼠须的。配上酸枝海黄或檀柄,一支百元。我历年是以采来之茨草从中劈开拉丝而成的,却也好使,只是不大耐用,要勤换。最近取狼毫笔之毛数根,以线缚于赶虫之绒球的柄上,想时用上两年亦无大碍。
人云玩物丧志。可自己观其互斗想是无大碍。区区玩物,都能使人丧志,此人不废矣。年年挑促织,常被过路人或保安紧锁眉头而随,疑我为盗。直至出示所捉之虫,方得清白。
第 一 教 时
一、以“趣”导入
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
二、自读课文
1.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
2.根据注释,疏通文字,并且在课本上“圈”“点”“画”,找出成为自己阅读“拦路虎”的字词。然后同桌间展开讨论,根据字词所在的位置判断它的词性,根据字词的前后搭配判断它的词义。
重点研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省略句等。
三、梳理情节
1.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读完后编写一个情节提纲,选用合适的动词,训练自己的概括能力。
四、对话文本
课文中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句子实际却能透露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些关键句子加以探讨,那么就能引领学生更好地与蒲松龄对话,从而体悟蒲松龄的创作意图。如:“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官吏的压迫把亲情都异化了,成名爱促织比爱儿子更多。这几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句子对于荒唐可笑的统治者是多么辛辣的讽刺!
五、布置作业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聊斋志异》,了解蒲松龄。
2.讲述曲折情节,并将《促织》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 二 教 时
一、探究问题
1.小说在情节经营上有什么特点?
2.小说对现实的揭露有何深刻之处?
二、品读课文
1.曲折跌宕的情节。(略)
2.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重点鉴赏第六段。本段写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突出了他因被征促织而心力交瘁。成名捕捉九岁儿子魂魄所化蟋蟀,为什么听到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觉得原先那条虫“宛然尚在”?这是他一夜僵卧长愁、神思混乱的错觉。“见虫伏壁上”,“审谛之”,为什么“以其小,劣之”?因为它与上品蟋蟀,形体上、色彩上不合。为什么后来又觉得“意似良”?因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而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标志。但到底是有缺陷,所以“将献公堂”,又“惴惴恐不当意”。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了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
3.动词的运用。重点欣赏第七段小促织勇斗“蟹壳青”和“鸡口脱险”。这段文字通过“怒”“奔”“跃”“张”“伸”“龁”等词,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惟妙惟肖。
4.衬托。如巧妙地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正衬)、“东曦既驾”(反衬)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
5.对比。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急解令休止”这一段中,写了少年的三笑,共有三层对比: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由此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6.讽刺手法。如“抚军不忘所自”,真是明褒暗贬。“抚军”身为一省的民政军政最高长官,不关心国计民生,却一心拍马,细写《促织疏》;而那个一心“欲媚上官”,残害百姓的县宰,最后竟以治理才能优异而享有好名声。作者不露声色,将揶揄讽刺的味道隐含其中,令人玩味不已。
三、作业
课外参照作品的故事情节编写一个戏剧小品。可发挥想象力,在原作的基础上再创造,写出新意,写出灵气。
第 三 教 时
一、讨论主旨
1.《促织》是喜剧还是悲剧?
《促织》的结局是喜剧性的,但这个喜剧性的结局丝毫不能掩盖故事深刻的悲剧性。如果以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角度来审视这个结局,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结局,其实是作者“赏赐”给善良的读者的一个“谎言”。
2.一只小小的促织,竟使成名一家为之悲与喜,为之生与死,为之贱与贵。这样写是不是太夸张、太虚幻了?
(1)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魂化蟋蟀且轻捷善斗,这是不可能的。神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恐惧,源于人对现实的无法超脱。成名正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求神问卜的。
(2)小说中成名的力量如此微弱,虫却因为附着了统治者的权威而神勇无比,命贱既不如虫,则人变为虫便成为当然的社会逻辑。
(3)结尾“裘马过世家焉”的“喜剧”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这岂不荒唐可笑!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4)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于任何一种动物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而幻化成一只促织。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影射了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可怕!
3.《促织》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辛酸、深广的忧愤。作者在文中批判了什么?
其一,他批判了造成民不堪命的社会根源。成名的入邑庠、发大财,官员的得奖赏、获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这是何等的荒诞!
其二,由上而下的众多的贪官污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作者批判的矛头直指整套封建官僚机构。
其三,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这样一个黑白颠倒、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里,善良、质朴是不为人称道的一种品质,而自私、奸诈、凶恶成了人们竞相学习的“生存品质”。那些具备最美好品德的质朴的人们怎么能够守护自己人性的一方净土呢?
当然我们在肯定《促织》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局限性。如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但蒲松龄生活在17世纪,我们不能超越历史条件加以苛求。
二、走近聊斋先生,走进《聊斋志异》
师生共同根据相关资料对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进行深入解读。
三、布置作业
1.就《促织》中的某一点写一篇评论。
2.研读《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席方平》,并作简评,600字左右。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说聊斋》。
上课。
师:很早就希望有机会和一中的同学合作学习,今天如愿以偿,真是“幸甚至哉”,我就不“歌以咏志”了。(生笑)从刚才的背景音乐中大家应该能猜出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课件板书课题)。
有的同学会笑,“老师都这样,一谈到学习的内容老说是名篇”,呵呵,到底是不是名篇正需要我们来探究呀,再者,大家品位如何,通过这节课的欣赏可以小试牛刀嘛,对不对?(生纷纷点头)当然,《促织》是一篇古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我们既要扫除语言障碍,还要读有所得,能揣摩出一些作品的精髓。我们都捧着一颗心来的,对于美的东西,且行且欣赏好了。(生神情专注)
师:首先请大家标出全文的九个自然段的序号,并将注释中的生字词画出来。(生自主操作)我们将黑板上加点的字词齐读一下好吗?(屏幕显示以下字词:隐中胸怀 / 试以猪鬣撩拨虫须 /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 抚军亦厚赉成 / 独是子以蠹贫,以促织富)(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齐,兴致也高,说明达成了共识,很不错。文中的词法、句法现象不少,我想略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抛砖引玉,大家照着这些课外解决其他的如何?
生:好。
师:请大家看屏幕,(屏幕显示以下内容:〖笼〗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 大喜,笼归〖而〗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意〗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 岂意其至此哉)各位彼此合作,看看怎么解释这些一词多义的现象。(生前后左右议论)各位说说怎样?
生1:第一个“笼”是“用笼子”的意思,这里做状语,第二个“笼”指“提着笼子”,是动词吧;两个“而”,第一处是并列连词,第二处我不大明白;两个“意”分别是“神情”和“意料”的意思。
师:嗯。大家意见如何?
生2:第二个“笼”应该是“用笼子装”的意思,否则“提着笼子”干吗呢?
师(笑):这位同学很幽默。(生笑)我个人认为他说的很好。另外,第二个“而”与句中的“汝”是相同的,否则,谁的“翁归”呢?(鼓掌)
师:我们来看第二组(屏幕显示以下内容:成然之/ 成妻具资诣问 / 靡计不施 / 成以其小,劣之),请大家再发表高见。(生大声议论,气氛热烈。)
师:这位同学很认真,你说说吧。
生3:“然”和“劣”都是意动用法,解释为“认为对”“认为弱小”;“以”是“认为”的意思,做动词;“靡”我觉得解释为“没有”比较合适;“诣”我不太清楚。
师(屏幕显示参考的解释,生发现大部分正确,鼓掌):他能力比较强吧?(稍顿)这里的“诣”为什么理解为“到……去”呢?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在“成妻具资诣问”这个句子中,成妻有两个动作,一是“具资”,一是“问”,中间刚好省略了第三个动作“诣”,对吧?按照常理,这个动作是什么呢?
生:去。
师:同意,就是“去”,从课文看,去到哪里?对,就是到驼背巫那儿。(生恍然大悟)
师:大家还记得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的句式吗?
生: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师:好的。我们来看以下情况。(屏幕显示:归以(之)示成 / 又试之(以)鸡 /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村中少年好事者)这里面有没有判断句?
生:没有。
师:有没有省略句?
生4:有。“(成妻)归以(之)示成”,“(其)又试之(以)鸡”
师:有没有倒装句?
生5:应该是“又(以)鸡试之”。
生6:应该是“村中好事的少年”。
师(满意地):对的,上面分别就是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的情况,大家很精通的。除此之外,大家还要掌握一些固定的表达句式,比如“得无……”。同学还记得《岳阳楼记》有一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吧,(生点头)这“得无……”该怎么理解呢?
生7:是一种猜测和推断。
师:完全正确,表示揣测的语气,相当于“该不会……”“恐怕是……吧”等。
师:到此为止,我们基本解决了比较典型的语言障碍,下面我们就文章的内容来议一议。大家课前作了简单的预习,请再用三分钟的时间回顾熟悉一遍,看看聊斋先生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扫读教材;三分钟后)
生8:我来说说。宣德年间有一个叫成名的年轻人因为完不成摊牌的上缴促织的任务,十分痛苦,还时常被拉到县大堂严刑拷打。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神巫,他妻子就去卜问,灵验的巫师给了一张神奇的画,回到家,成名照着画的指点捉到了一只很漂亮的促织,但乐极生悲,他不小心弄死了促织。后来成名又抓到了一只能争善斗的促织,最终献给了宰相,结果得到了大富贵。
师:哦,说得很流利。大家看,他所说的有什么漏洞吗?
生9:第一,先前那只促织不是成名弄死的,而是他儿子不小心放出来又去抓时捏死的;第二,后来抓到的那只看起来不行,能力有限,实际上特别厉害。
师:补充得很好。另外,成名后来把那只厉害的促织交给了宰相吗?
生10:不太可能。
师:何以见得?
生11:总觉得成名不大有机会见到宰相。
师:分析得有道理。大家想,地位卑微的成名(他是一个老“补习生”)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的确不会轻易见到宰相,哪怕是上交促织。这里的“宰”其实是指“县宰”,也就是县令。(问生8)你同意吗。
生8:同意。
师:我也将这个精彩的故事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同学们看屏幕。(屏幕显示:追征再三,苦不堪言——卜问神巫,捉得佳虫——祸不单行,悲愁交加——子化促织,轻捷善斗——献虫得赏,皆大欢喜)
(生议论纷纷,表示接受)
师:现在我们就可以进入文本了。这个故事的看点到底是什么呢?诸位先看课文的标题,“促织”,也就是“蟋蟀”,很不起眼的小虫子。然而从文章的内容看,似乎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与它相关,这恐怕是很有看头的吧。好,大家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几只不同寻常的促织。
生:三只。
师:是三只,怎样的三只促织呢?
生12:第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生13:成名儿子抓它时,它“迅不可捉”。
师:这只促织不但长得标志,而且速度也不错,可以说是一只“帅哥”型。(生大笑)抓到这个家伙的过程好像还满复杂的吧?
生14:是成名的妻子到神巫那里卜问后,成名按照画的指点苦苦捉来的。
生:但后来又在小孩子打开盆子看时跑掉了,最后被弄死了。
师:对,这就是成名抓而复失的促织(板书:抓而复失)它对成名一家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生15:一开始怎么抓都没有结果,愁得要命,现在好不容易逮到一只满意的,给全家带来了新的希望。所以一家人才精心喂养,虫子吃的饲料也很高级。可是后来儿子弄死了它,并且很害怕,投井自杀。这给全家以更沉重的打击。(大家专心听着)
师:本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在却陷入了更大困境,这让我们的`心情也好不起来。好在后面还有两只。
生16:村中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蟹壳青”,角斗时无不胜,“庞然修伟”,看起来很能斗。
师:呵呵,打遍村子无敌手,这算是“猛男”型的。(板书“好事少年的”;生又大笑)
生17:其实真斗起来它就不行了。成名第二次抓到的那只虽然“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但“意似良”,很轻松就把“蟹壳青”打败了。
师:对嘛,这一节很精彩,大家推荐一位同学读读这段文字。
生(齐声):×××(生18)
生18(朗读):“小虫伏不动……似报主知。”(生热烈鼓掌)
师:这是小虫子甚至还有与鸡想抗衡的特殊本领,它难道不是一只普通的促织?
生18:是成名儿子的魂变来的,成名儿子苏醒恢复后说的。
师:你不但课文读得好,而且很细心。(板书:成子魂化的)我还可以找一处来印证:“覆之以掌,虚若无物。”这样一只小虫让大家唏嘘不已吧,“貌似无能却有意,正是魂化促织时”啊。(板书)由此可见,小小的促织身上牵动着所少世态炎凉,故事一波三折,小虫系着黎民的身家姓名啊。(板书:一波三折,小虫系着黎民身家)情节围绕促织展开,成名一家人的命运也因此而揪着我们的心。那么成名一家三口到底有一段怎样的曲折命运呢,我们来细看。成名的形象比较直观,诸位先谈。
生19:他是一位“久不售”的童子,为人迂讷。
师:的确,他老实巴交。这大概也是他被委派征缴促织的缘故吧。因为手不起促织,又没什么可赔偿的,常常挨扳子,受尽了摧残。后来有转机吗?
生20:因为抓到一只好的有了希望,但马上就破灭了,虫子死了,儿子没了。好在最后因为儿子魂化促织得到了幸福。
师:是啊,悲喜轮回,为虫所迫啊。(板书:悲喜轮回,为虫所迫)故事中涉及的成名儿子的笔墨不多呀?
生21:这孩子很顽皮,偷偷打开盆子看促织,结果不幸发生了。
师:是不是也可以反过来说,偷偷看看那只全家的宝贝正是九岁的孩子为满足好奇心而采取的举动,这恰恰表明孩子的天真可爱。而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却只能通过魂化促织才能给全家带来幸福,自己处在阴阳两间,不能脱身,为虫所困啊。(板书:阴阳两间,为虫所困)成名的妻子呢?
生22:我觉得她很善解人意。成名发愁时她就劝自己的丈夫“死何裨益”,只要出去抓才有希望。不过她好像也比较迷信,“具资诣问”驼背巫。
师:这的确值得探究一下。成妻“具资”容易吗?她为什么又一定要去求神呢?
生23:一开始就“薄产累尽”,应该是没有钱了,“具资”很困难。
生24:反正是抓不到,还不如去驼背巫那里碰碰运气。
师:对呀。就是这样一个有办法筹到钱的女人也没办法抓到促织,只好将希望寄托在求神问卜上。(板书:全副身心,为虫所累)根源在哪里呢?(稍顿)就是从皇帝到大小臣子的施压,自上而下的昏暗吏治殃及底层百姓。(板书)(生一片沉默)
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简单小结一下。这篇作品的情节有起有伏跌宕离奇,表现人物画人画魂虚幻相生,从而使得主旨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板书),是不是佳作呀?(生长出气,频点头)
师:最后我们用场外专家张瑞芳教授的一段点评来总结吧。(播放视频剪辑一分钟左右)刚才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大家好像还意犹未尽,没关系,我们把它作为作业,请诸位谈一谈“我眼中的成(名)妻(子)”这个湖体,可以以作文的形式向市《语文新苑》投稿,(板书)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