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01
这是一剪梅教案公开课,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采用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来品味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从美文中获得美感。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及对作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诵读指导:
指导呤诵并背诵全词。
1.听朗诵,体会词的基调。
2.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把握节奏。《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3.全班齐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体会到了这种美?
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三、品评鉴赏
1、整体感知:概括词的上下两片所写的内容。
2、本词写的是哪一季节的景物,其中有没有明确点明时令的词句?
明确:秋,初秋的景物;“残”,可解为残留意;“秋”,非为秋天,而为
凉意。“花自飘零”,为秋景;“轻解罗裳”,乃为着秋装。
注意:“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为秋景,但在本词中属虚写,乃是作者
想象之景,故不为证据。
3、本词写了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初秋的一个中午,“我”独自一人为排解忧愁而去泛舟,在这之中
的所见所感,孤独、秋闷之情。
4、作者如何表现自己的这种感情?
明确:(1)、间接抒情——借用景物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内心情感。
(2)、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的相思、闲愁。
5、精彩词句赏析,品读意境美
步骤:由学生自找自赏,教师补充。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明确: “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
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兰舟”情结。(梁元帝《采莲赋》)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
教学总结:
自”字的魅力
——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联想法 比较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教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研习新课
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
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
上片:词人舟中所想 → 下片:回到现实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
花飘水流: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
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无计可消除: —— 情之深、重!
} 揭示主旨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名句)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由外到内,运动之速)。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好在关联词“才……却”:前轻后重,无法排遣
比较“才……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刚……又”(刚考完数学,又要考语文):前后并举同等
提示:写作一得——说话作文要力求炼字炼意
小结——①本词重写相思,次写愁情。
②抒写闺情而非闺怨。
4、诵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 舟、楼、流、愁、头)帮 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自由朗读:(2分钟)
个别朗读:1 ~ 2名学生演读(大屏幕显示相关画面、音乐)
学生齐背:
5、影象欣赏:播映依据课文改编的优美影象,达到形象直观,寓教于乐。
6、随堂练笔:(5分钟)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课堂重头) 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选定点评习作2篇)
当堂点评:(3分钟)(习作投影显示,作者朗诵)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背诵:(下水作品)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三、扩展鉴赏: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鉴赏提示——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 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 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探讨婉约词风格:
(提示)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试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让学生大胆发言,凡是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师小结)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五、创新思维练习:发散联想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没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呢?若有,试举例。
——有。①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以梦幻形式表现作者冲破现实寻求光明和自由的愿望。采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风格豪放,意境阔大。)
②诗歌:《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歌颂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愿逃往江东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讽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窝居江南的妥协逃跑政策。)
③散文:《金石录后序》
(——南渡后所作。介绍《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患得患失,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
六、音乐欣赏:
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第二段师生同唱,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联想法 比较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教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研习新课
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
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
上片:词人舟中所想 → 下片:回到现实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
花飘水流: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
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无计可消除: —— 情之深、重!} 揭示主旨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名句)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由外到内,运动之速)。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好在关联词“才……却”:前轻后重,无法排遣
比较“才……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刚……又”(刚考完数学,又要考语文):前后并举同等
提示:写作一得——说话作文要力求炼字炼意
小结——①本词重写相思,次写愁情。
②抒写闺情而非闺怨。
4、诵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 舟、楼、流、愁、头)帮 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自由朗读:(2分钟)
个别朗读:1 ~ 2名学生演读(大屏幕显示相关画面、音乐)
学生齐背:
5、影象欣赏:播映依据课文改编的优美影象,达到形象直观,寓教于乐。
6、随堂练笔:(5分钟)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课堂重头) 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选定点评习作2篇)
当堂点评:(3分钟)(习作投影显示,作者朗诵)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背诵:(下水作品)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三、扩展鉴赏:《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鉴赏提示——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 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 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探讨婉约词风格:
(提示)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试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让学生大胆发言,凡是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师小结)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五、创新思维练习:发散联想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没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呢?若有,试举例。
——有。①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以梦幻形式表现作者冲破现实寻求光明和自由的愿望。采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风格豪放,意境阔大。)
②诗歌:《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歌颂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愿逃往江东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讽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窝居江南的妥协逃跑政策。)
③散文:《金石录后序》
(——南渡后所作。介绍《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患得患失,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
六、音乐欣赏:
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第二段师生同唱,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