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01
这是确定起跑线与什么关系最密切,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
能运用周长的知识确定起跑线。
难点:
理解相邻起跑线的距离与跑道宽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田径比赛吗?回忆一下在运动会田径比赛中,100米比赛和400米比赛的起点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100米比赛的运动员在同一起跑线上,400米比赛的运动员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师: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如果400米比赛运动员在同一起跑线上,外圈跑的路程长,那样不公平,所以外圈的起跑线要向前移一些。
师:那向前移多少呢?(生不知道)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如何确定起跑线。(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完整跑道图)
1、了解跑道结构:
小组交流:观察跑道图,说一说,每一条跑道具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内外跑道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
①跑道一圈长度=2条直道长度+一个圆的周长
②内外跑道的长度不一样是因为圆的周长不一样。
2、了解了跑道的结构,你想怎样解决“400米比赛外道的起跑线要向前移多少米”的问题?
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说一说,最后汇报方案。
学生汇报:(预设)
(1)算出跑道的全长,外道的长度比内道长多少,外道的起跑线相应向前移多少。
(2)算出两侧半圆形跑道拼成一个整圆的周长,外圆的周长比内圆的周长长多少米,跑道就向前移几米。
(3)直接利用周长公式求周长差
预设(3)学生不容易想到,如没有提出这种想法可以在汇报的过程中渗透、明析。
3、组织学生探究
师:现在就可以按照自己设想的'方案算出相邻的跑道的起跑线应相差多少米?
有困难的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共同完成。
教师巡视辅导。
4、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1)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a、算跑道全长,
b、算圆的周长
(2)比较哪种计算方法更简单,还用更简单的方法吗?
(3)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方法二,运用公式直接计算周长差
如果我们在计算圆的周长时直接用π来表示,看有什么发现?
(72.6+1.25×2)π-72.6π
=72.6π-72.6π+1.25×2×π
=1.25×2×π
(75.1+1.25×2)π-75.1π
=75.1π-75.1π+1.25×2×π
=1.25×2×π
(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都是“跑道宽×2×π”)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关系最为密切?
生:与跑道的宽度关系最为密切。
师(小结):同学们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确定起跑线的秘密!对了,其实只要知道了跑道的宽度,就能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小学生运动会的跑道宽比成人比赛的跑道宽要窄些,要开小学生运动会,你能帮裁判计算出相邻两条跑道的起跑线又该相差多少米吗?400米的跑步比赛,跑道宽为1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如果跑道宽是1.2米呢?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的比赛,跑道宽为1.25米,起跑线又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2、一根足够长的铁丝紧贴地面绕地球一周形成一个圆,当将这个铁
丝延长10米,然后距地面一定高度后重新绕地球一周围成一个圆,请问你能从铁丝下面走过去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觉得自己表现怎样?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80~81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对跑道周长的计算,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的设置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校运会100米比赛和400米比赛的场面。
教师:看了两个比赛,在起跑线上你发现了什么情况?(组织学生交流)
预设1:100米跑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400米跑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预设2:外面跑道的运动员站在前面,里面跑道的运动员站在后面,这样公平吗?
预设3:400米跑的起跑线位置是怎样安排的?
教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运动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了解比赛的时候各跑道的起跑线是如何确定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起跑场景,比较不同点,从而引入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究
(一)明确探究的方向
(课件出示完整跑道图)
教师:观察跑道图,每条跑道一圈的长度相等吗?差别在哪里呢?比赛的时候,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怎样才能做到公平比赛?
(二)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观察跑道图,说一说,每一条跑道具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内、外跑道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
①跑道一圈长度=2条直道长度+1个圆的周长(两个弯道合成一个圆);
②内外跑道的长度不一样,是因为内圆和外圆的周长不一样。
2.小组讨论:怎样找出相邻两个跑道的长度之差?
预设1:分别把每条跑道的长度算出来,也就是计算2个直道长度与一个圆周长的总和,再相减,就可以知道相邻两条跑道的长度之差。
预设2:因为跑道的长度与直道无关,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再算出相邻两圆的周长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
(三)计算验证
教师:计算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
学生:直径。
教师:第一道的直径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预设1:计算每一条跑道的长度。
预设2:弯道长度相减。
75.1×3.14159-72.6×3.14159≈7.85(m);
77.6×3.14159-75.1×3.14159≈7.85(m);
……
预设3:先求弯道直径之差,再计算长度之差。
(75.1-72.6)×3.14159≈7.85(m);
(77.6-75.1)×3.14159≈7.85(m);
……
(引导学生将3.14159换成进行计算)
教师:刚才大家通过计算已经知道了400米跑相邻两个跑道长度大约相差7.85米,也就是相邻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7.85米。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呢?
预设:第三种方法更简便。
教师:75.1-72.6表示什么?
预设:跑道宽度的2倍,也就是两个圆的直径之差。
教师:如果我们在计算圆的周长时直接用来表示,看你有什么发现?
(72.6+1.25×2-72.6)=1.25×2×;
(75.1+1.25×2-75.1)=1.25×2×;
……
(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都是“跑道宽×2×”)
教师:从这里可以看出: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关系最为密切?
预设:与跑道的宽度关系最为密切。
小结:同学们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确定起跑线的秘密!只要知道了跑道的宽度,就能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方式,计算相邻跑道的长度差,不断对探究方法进行优化,接近造成相邻跑道长度差的根源,让学生明白相邻跑道长度差和跑道宽度的关系。
三、巩固应用
1.校园运动会的跑道宽比成人比赛的跑道宽要窄些,400米的跑步比赛,跑道宽为1米,你能帮裁判计算出相邻两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依次提前多少米吗?如果跑道宽是1.2米呢?(圆周率取3.14)
2.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的比赛,跑道宽为1.25米,起跑线又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提示:200米比赛有一圈吗?)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用最简洁的方法计算起跑线应该依次提前多少米,尤其是200米比赛,只有半圈,只有一个弯道,也就是只相差圆周长的一半。
四、课外延伸
课外活动时,我们到操场上去实地试一试,确定一下400米赛跑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在哪儿吧。
【设计意图】学习了书面的确定起跑线后,到实际的场地上去实践一下,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直观地验证确定起跑线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感。
《确定起跑线》是六年级上册的一节综合应用课,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经历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弯道长度的过程,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 ,从而体会确定起跑线的意义;理解相邻跑道的长度
差与圆的周长以及起跑线位置之间的关系;掌握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并学会确定起跑线。在观察、比较、归纳、探究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民主的气氛中探索出规律。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的问题的意识。
重点: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特点,在探究起跑线设计原理中掌握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难点: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的确定与什么有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试图重点体现以下几点:
1、德育的有效渗透。课前谈话启发学生联想、表达:看到“起跑线”这三个字你想说点什么?看出了学生们的感悟与理解,在课临结束时又一次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生活,在自己人生的起跑线上走的精彩,累了可以歇一歇,但要一直向前。有机、有效的进行了德育的渗透。
2、结合教学重、难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课一始提出问题,100米和400米比赛规则有什么不同,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后,紧接着一段视频,给学生视觉感官上的冲突,从而认识到起点的不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3、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有梯度的、有效的活动内容。
六年级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我探究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对于这节思维性较强的内容他们有能力去完成,但对于部分孩子也需要在重点处的点拨与引导,因此在进行第一次活动时,我采用小组的四人合作学习,而明确方法后,在第二次活动时则有孩子们独立完成,有层次梯度的设计,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及规律。
纵观这节课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1、设计了质疑的环节,但却忘记了实施。学生已经在活动中产生了问题:跑赛时都是在跑道的中间,而我们计算的是跑道线的长度,也不能压线跑啊?针对学生的提问,有的孩子也在组内给出了精彩的解释,但我却落掉了这个环节,没有给孩子机会,使教学失去这一精彩的瞬间。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总结出了两种方法,但方法没有比较优劣,方法优化的问题体现不充分。
3、教师上课时激情不够,不能很好的调动所有孩子的热情。
4、多媒体使用前未进行笔的矫正,说明熟练度不够,因此影响上课情绪与效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