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PPT课件 > 幼儿园PPT课件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防治与预防接种PPT课件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防治与预防接种PPT课件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防治与预防接种PPT课件这个PPT共57页,该文件包含了PPT课件。主要包含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法定传染病,传染病的治疗原则,传染病的预防,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等,欢迎点击下载。

儿童常见
传染病的防治
儿童时期是流感、手足口病、水痘等传染病的高发人群,并且由于幼儿园人口密集,年龄小易感人群多,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要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
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细菌、真菌和原虫。
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①、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等。
②、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③、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④、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⑤、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等。
法定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爱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不同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必须与隔离、消毒、检疫、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宣传教育等各项防疫措施紧密结合进行,控制其蔓延,达到未病先防、已病早治、彻底治愈的目的。
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典型症状有: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主要预防措施
①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②房间经常通风换气,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③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公共场所,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
④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认识麻疹:
麻疹
麻疹
麻疹粘膜斑:
病源:是由麻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冬、春两季多见,要可由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患儿及间接第三者接触传染,感染后一般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
易感人群:儿童及成人。
主要预防措施
①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②隔离患者。
③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④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
⑤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往多见于冬春季,近来则常见于春夏之交。因其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多见于学龄儿童。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低热、畏寒、头痛、流涕、上呼吸道炎症、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当天全身可见以四肢为主的分布均匀的淡红色圆形或卵形点状充血性斑丘疹,24小时可遍布全身,痒感不明显,一般皮疹二至三天开始从上到下陆续消退,退疹后不留痕迹。发疹前后7天有传染性。患者在传染期间应被隔离。患病后产生免疫力。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
风疹与麻疹不同 风疹全身症状轻,无麻疹粘膜斑,伴有耳后 颈部淋巴结肿大。 
认识腮腺炎:
腮腺炎
                           腮腺炎腮腺肿大
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
病源:是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多在冬、春两季,人群密集处传染和流行,主要由空气或飞沫传染,感染后一般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
易感人群:5~15岁儿童
主要预防措施
①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
②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③药物预防。
认识水痘
水痘
水痘
水痘的预防:
病源: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可经飞沫或直接接触疱疹而传染,造成流行。
易感人群:儿童
认识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
糖丸
认识乙脑
病源:是由乙脑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夏、秋,主要由蚊子传染播。
易感人群:儿童
乙脑传播途径
流脑
病源:是由脑膜炎球菌所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传播途径:冬、春多见,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群:6岁以下儿童
临床表现:上呼吸道症状及脑炎
腹泻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通过食物、水、粪便、污染的食品、玩具、用具而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中毒型急性发作时,可出现高热并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该病常年散发,夏秋多见。
主要预防措施
    注意水源卫生和饮食卫生,教育群众喝开水、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食品做熟后再吃,慎用凉拌菜,剩饭菜要加热后吃,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加强包括水源、饮食、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及其孽生地在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即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落实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把好病从口入关。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其中以甲、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急性病人和感染者,经消化道即粪—口传染。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
主要预防措施
甲型肝炎: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用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以切断粪—口途径传播。
乙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并全程接种三针乙肝疫苗,乙肝感染者其家庭成员也应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杜绝医源性传播乙肝病毒。
幼儿园传染病防护措施
根据流行病学病因管理
1、管理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幼儿园传染病防护措施
1 、食品卫生管理
2 、环境卫生管理
3 、计划免疫接种
4 、工作人员及幼儿个人卫生
如何预防感冒
增加营养
体育锻炼
免疫调节剂等
预防接种
儿童预防接种及护理
儿童预防接种及预防接种的护理
 一般概念                                                  免疫接种定义:将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当的途径,接种于机体,使机体产生所针对的传染病的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以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免疫制剂的分类:
     主动免疫制剂:疫苗类制剂,属抗原,主要用于免疫接种。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又称为主动免疫。如乙肝疫苗、卡介苗。
     被动免疫制剂:为免疫血清类制剂(抗病毒血清、抗细菌毒素、抗动物毒素)属于抗体,主要用于免疫治疗。又称为被动免疫。如丙种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
儿童免疫接种程序
我国卫生部在1986年颁发的儿童免疫程序,要求1岁以内的儿童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麻疹活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三联制剂等4种生物制品的基础免疫以预防相应6种病,以后按时加强免疫,以确保7岁以下儿童获得可靠的免疫。从1992年起,1岁内儿童增加接种3次乙肝疫苗 (初生、足月、6足月),以提高儿童对乙型肝炎的免疫水平。所以,当前儿童计划免疫程序是 “五苗防七病”
一、婴幼儿预防接种的护理
1·一般反应及其护理
一般反应是由于疫苗本身的理化特性造成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局部红肿、局部硬结等。还有一类称为加重反应,只是表现为局部和全身症状的加重。如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口服,偶有恶心、呕吐、皮疹、腹泻等,2~3个月能够自愈。
(1)接种前,适当进食,注意在空腹时不宜预防接种。
(2)接种时,如实将健康状况告知医生,并配合医生做简单检查。
(3)接种后不要匆忙离开医院,要观察15~30分钟后再离开,以免万一发生速发性反应,医生可及时救治。
       2-3天内避免剧烈活动;回家后继续观察,适当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
       注意接种局部的清洁,但暂时不要洗澡,以防局部感染。
2·异常反应及其照料
      异常反应发生在极少数被接种者中,与一般反应有一定联系,其发生与疫苗的种类及接种者个体的病理生理状态有密切联系。异常反应有许多种,常见的有:局部化脓、晕针、过敏等。
      一般反应只要经过适当的对症处理,一般都无严重后果。异常反应与一般反应的性质
和表现不同,程度比较严重,一般需要到医院进行适当治疗,多数人可以痊愈。
二、暂缓预防接种的情况及其处理
有以下情况者暂缓进行预防接种,情况缓和或痊愈后再行接种。
1·接种部位有严重皮炎、牛皮癣、湿疹及化脓性皮肤病者。
2·发热高于37·5℃,有腋下或淋巴肿大者不宜进行预防接种,应查明病因,治愈后再接种。发热可能是流感、麻疹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此时接种可能会加重病情,并可能发生偶合反应。
3·每天排便次数超过4次者,暂缓服用脊灰疫苗。腹泻会使疫苗很快排泄,从而失去作用;腹泻还可能为病毒所致,可能发生偶合反应。
4·最近注射过白蛋白、多价免疫球蛋白如y球蛋白者,6个星期内不应接种麻疹疫苗。
5·感冒、轻度低热等一般性疾病,应暂缓预防接种。
6·发热、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应暂缓预防接种。
三、有以下情况者不宜进行预防接种
1·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
2·神经系统疾病者,如颠痈、脑发育不全 (特别不能注射百自破)。
3·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何楼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
4·有哮喘、尊麻疹等过敏体质者。
5·患各种疫苗说明书中规定的禁忌证者。
四、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的护理
新生儿接种的第一种疫苗就是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
1·接种时间   一般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进行接种。在新生儿满3个月时,还要进行复查 (做结核菌素试验),了解卡介苗接种后是否有效。
如果新生儿出生体重不满2500克、早产儿、出生时有严重窒息、有吸人性肺炎时,均暂时不能接种卡介苗,待身体恢复后才可接种。
2·接种症状
       在新生儿的左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进行皮内接种。接种后2~3天仅可见在接种部位有小红点样的针眼,几天后便很快消退,看似正常皮肤。到新生儿快满月时,才会在注射的局部出现反应,接种部位可出现红肿,并形成肿块,以后在肿块的中央逐渐变软,形成小脓包,当小脓包自行破溃后,可渗出黄白色的脓液,此时局部形成溃疡并结痴,还可再流脓,这样反复多次,最后经过2~3个月痂皮脱落,形成一颗永久性的略凹陷的圆形疤痕。这是接种卡介苗的正常反应过程。
3·护理要点
       在此期间给新生儿洗澡时应避免将洗澡水弄湿注射部位的皮肤,保持局部清洁,避免其他细菌感染。
根据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实际方案的规定,不同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剂量是有差别的。其主要取决于儿童被感染的危险性高低以及家庭所能承受的经济能力。
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孕妇所生的新生儿,采取三针分别为0、1、6的免疫接种方法,即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汉逊乙肝疫苗第一针5ug,间隔1个月、6个月后注射第二、三针各5ug。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先注射一针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100~200IU ,必要时2周后重复注射100IU。联合注射第一针汉逊乙肝疫苗10ug,然后间隔1个月、6个月注射第二、三针10ug。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防治与预防接种PPT课件

  • 编号:6290
  • 大小:5 MB
  • 上传:yangaimiao
  • 时间:05-16
举报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