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PPT课件 > 幼儿园健康PPT课件

幼儿的心理健康PPT课件

幼儿的心理健康PPT课件

幼儿的心理健康PPT课件这个PPT共67页,该文件包含了PPT课件。PPT的教学目标发展幼儿正常智力,学会稳定情绪,提升人际关系。


本章导言
   我们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这个时代带来了生机,也带来了压力。人类的心理卫生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是幼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日益关注的问题。本章介绍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矫治方法,以指导幼教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早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
第六章      幼儿的心理健康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第二节    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第三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本节导言
 对于婴幼儿来说,健康是第一重要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指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简言之,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
幼儿卫生保健的任务不仅仅是维护幼儿的生理健康、防治疾病,而且也包括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使之具有良好的适应状态。
对于躯体健康可以根据医学标准作出诊断,但是如何界定心理健康与否呢?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幼儿“理想”的心理健康标志:
 1、智力发展正常                4、行为统一协调
 2、情绪稳定愉快                5、性格乐观开朗
 3、人际关系和谐                6、自我意识良好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1、智力发展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智力一般是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综合,它是以思维力为核心的。
  智力正常的幼儿在认知方面一般表现出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较强。
 《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将儿童的平均智商(IQ)定为100分,IQ在140以上的成为天才,IQ低于70的可能存在智力低下问题。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2、情绪稳定愉快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体验,它既是一种心理过程,又是心理活动赖以进行的背景。心理健康的幼儿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具有对他人的爱和同情心。
   在他们身上,愉快、乐观、满意等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良好的心境,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不安感。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3、人际关系和谐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的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逐渐学会与现实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虽然他们人际交往的技能较差,但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合群、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他们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别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
  心理不健康的幼儿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斤斤计较,猜疑,嫉妒,退缩,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他人格格不入。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4、行为统一协调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思维逐渐变得有条理,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日趋合理和成熟。心理健康的幼儿行为通常表现为既不过敏,又不迟钝,面对新的刺激情境能做出合理的反应,具有与大多数同龄幼儿基本相符的行为特征。一个人的行为经常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如幼儿具有攻击性行为、遗尿等,则是不健康的表现。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5、性格乐观开朗
   性格是个性的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之中。
   性格良好反应了人格的健全与统一。
    心理健康的幼儿在个性方面常表现出: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独立性较强、谦虚、诚实、勇敢、意志较坚强等特点。
   心理不健康的幼儿性格发展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吝啬、孤僻、敌意等。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6、自我意识良好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在性格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当幼儿在语言中出现“我”时,就可以说他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标志)
  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幼儿,能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他们身上积极的肯定的自我观念占优势,对自己表现出自爱、自尊,并拥有自豪感;对他人则表现出友善、同情、尊敬和信任。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提示:
         上述标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粗线条的标准,它远不及测量人的各种生理指标那样具体和客观。
           在日常生活中常参照以下几点具体的标准:“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心情开朗和愉快,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小朋友和睦相处,合群,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信任;应变能力较强,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和各种变化,自控力较好,没有不良习惯和嗜好;注意力集中,休息时善于放松,睡眠良好。”
第二节  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本节导言
           心理卫生是一个外来词,也叫精神卫生。
             幼儿的心理卫生要求按照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通过合理的教育训练和医疗防治措施,培养和发展幼儿正常行为,同时还要矫正一些异常行为。因此,了解幼儿异常行为及其类型,掌握幼儿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矫正方法,对于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心理卫生问题,就是平时常说的毛病,或是不正常的行为,比如,吸吮手指、口吃、遗尿、说谎、攻击性行为、习惯性阴部摩擦等。造成幼儿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与矫正?这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
第二节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
(一)、概念
  心理卫生的概念:①指一种状态。在这里,“卫生”与“健康”同义,指某人心理处在健康状态。②指一项工作。即促使人们心理处于健康状态的保健工作。③指一门科学。即心理卫生学,它是研究如何开展心理保健工作,如何使群体与个体形成良好行为,如何使这种工作的行为转变为与个体的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相适应的应用性科学。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实际形成的奠基时期。这一阶段所造成的心理上的落后和偏差,都会给今后的发展和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
一、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
(二 )、判断幼儿的心理是否正常的方法
  1、是否有某些行为表现
   正常即平常,如果某个幼儿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是同龄大多数幼儿都有的,那么这个幼儿心理正常的可能性就高。如果同龄大多数幼儿都有而他没有,或大部分幼儿没有而他有,这都可能是不正常点的。
   举例说明:2-3岁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经常发脾气,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到了上学的年龄还天天发脾气的话,那可能就不正常了。再比如,有的小孩夜晚睡熟后突然起身,做一些较为复杂的活动,以后自行上床入睡,第二天对昨晚发生的一切茫然不知,这是夜游症,在正常幼儿身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一、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
(二)判断幼儿的心理是否正常的方法
 2、行为表现的程度
  虽说某些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是大多数幼儿都有的,但某幼儿表现得严重性超出了大多数幼儿的表现程度,也属于不正常。
  例如:受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判断不了事实的真伪虚实,常出现说谎的现象。但如果幼儿经常编造谎言来达到某种目的,久而久之,成为一种顽习。这就不正常了。
     一、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
(二)、判断幼儿的心理是否正常的方法
  3、从个体的发展来看
  正常的幼儿,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这种发展尽管时快时慢,但总趋势是向前发展的。如果幼儿出现长期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反退的现象,那很可能就不正常了。
  举例说明:2-3岁的幼儿由于大脑的发育不完善,夜间尿床是正常的。  但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幼儿到了5岁,就具有了自行控制排尿的能力了。如果幼儿上学了还天天尿床,这就不正常了。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一)、情绪障碍         
 1、幼儿期恐惧
  表现:  幼儿对特定的动物、人、物品或情境所产生的过分的或不合理的恐惧和回避反应。幼儿期主要的恐惧对象有生疏的动物和情境、陌生人、闪光、阴影、噪声、黑暗、孤独、梦境等。
  原因:幼儿的恐惧多数产生于父母和成人的恐吓和幼儿自身的直接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自行消退,如果恐惧感长期不消退,就有可能导致幼儿的退缩或回避行为。
  矫正:家长和教师不可采用恐吓、威胁的方法教育幼儿,应积极鼓励幼儿投入到所恐惧的情境中,学会如何应付而不是消极回避。必要时采用系统脱敏法,使幼儿分阶段逐步接近所恐惧的事物,从而减轻对特定事物的恐惧。也可采用示范法予以矫正。
系统脱敏法
   概念:是由交互抑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法,所以又称交互抑制法。
  当患者面前出现焦虑和恐惧刺激的同时,施加于焦虑和恐惧相对立的刺激,从而使患者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惧,不再对有害的刺激发生敏感而产生病理性反应。
  说到实质上,“系统脱敏法”就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
  简而言之,系统脱敏法是指通过渐进的方式来使人逐渐适应他原本不能适应的东西。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一)情绪障碍
   2、幼儿强迫症
   表现:幼儿强迫症表现为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或二者兼有。
   原因:研究表明,幼儿的个性特征,家长对幼儿的教养方式不当,教师惩罚,父母不和,孩子突然遭遇精神创伤,患严重的躯体疾病都可能是诱因。
   矫正:要给予幼儿心理支持,帮助幼儿建立信心,鼓励幼儿多参加集体活动,要求家长积极参与合作。不能采取强制手段制止症状或体罚幼儿。要注意对幼儿进行良好性格的培养,为他们创设宽松、融洽的生活氛围。这对于预防幼儿强迫症将起到重要作用。
名词解释
强迫观念:是指反复出现多种毫无意义的观念、思想、印象和  冲动。
强迫行为:是指一些刻板的、仪式性的行为,反复地去做。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二)、行为障碍
   1、夜惊:是一种睡眠障碍。它的发生与白天情绪紧张有密切关系。男孩发生夜惊多于女孩。
   表现: 在睡眠中惊醒,突然哭喊出声,两眼直视,并从床上坐起,表情恐惧,且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出汗等症状。这时,如果叫醒他,通常难以唤醒,对于他人的安抚,他一般不予理会。夜惊的发作可持续数分钟,过后可再度入睡,醒后对此事基本上没有记忆。
   原因:幼儿夜惊,多由心理因素引起,如离开亲人进入到陌生环境,受到成人的严厉责备,睡前看了惊险电影或听了情节紧张的故事,或卧室空气污浊,手压迫前胸,晚餐过饱等。鼻咽部疾病致睡眠时呼吸不畅,肠寄生虫病和癫痫发作也可导致夜惊。
   矫正:一般不需药物治疗,主要从解除产生夜惊的心理诱因和改变不良环境因素入手,及早治疗躯体疾病。还应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幼儿的夜惊会自行消失。
小常识——夜惊
夜惊是指睡眠中突然惊醒,两眼直视,表情紧张恐惧,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伴有大声喊叫、骚动不安,发作历时1~2分,发作后又复入睡,晨醒后对发作不能回忆。 夜惊又称睡惊。患者睡眠中突然坐起,一声尖叫,伴有植物神经征象,如心跳、呼吸加快、大汗淋漓。有强烈的恐惧、焦虑感和窒息感,偶然有幻觉,如见鬼一般。每次发作约1-2分钟,早上醒后一般无所记忆。这一点和梦魇不同。儿童多见,大多数在长大后自愈。成人患病者常有焦虑症,或可能存在未查明的内脏疾病。治疗可用安定。
夜惊指一种常见于儿童的睡眠障碍,主要为反复出现从睡眠中突然醒来并惊叫,通常发生在睡眠前三分之一阶段,大约在入睡后15-30分钟;发生于NREM睡眠时段。
儿童在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两眼直视,手足乱动,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通常在夜间睡眠后较短时间内发作,每次发作约持续1-10分钟。难以唤醒,当时意识呈朦胧状态。醒后有意识和定向障碍,不能说出梦境内容,对发作不能回忆。
夜惊的原因
(1)儿童时期的神经、大脑发育尚未健全。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部分,尤其是控制睡眠觉醒的大脑皮质发育的不成熟,对孩子的睡眠都会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孩子正常生理发育的自然现象。如果孩子发作夜惊的情形不很明显或偶一为之,父母们则不必过分在意。随着孩子的成长,身体各部分发育的逐渐成熟,症状就会逐渐消失了,这种状况属于是一过性的。
(2) 心理因素占有一定的比例。我们这里所说的心理因素,包括情绪的焦虑、压抑、紧张不安等等。有些情绪刺激是暂时或临时的,比如白天玩儿得太疯狂、晚上看了恐怖惊险的影片或听了恐怖故事。这个年龄的孩子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想象力也变得丰富,因此这些刺激会使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梦,也就可能导致孩子当晚或这几天夜里出现夜惊;还有一些情感上的刺激,比如有亲人突然离世(尤其是自小就与他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或分开(爸爸妈妈出差之类的情况),再比如单亲家庭,这些心理情感上的刺激,往往会比较微妙和深入,给孩子精神上的压力和紧张感也会更大;再有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苛或者态度激烈,也会让孩子感到焦虑不安,从而夜晚睡觉出现惊厥。
(3) 持续的夜惊则可能是由一些病理因素引起的。如大脑神经营养供应不足、大脑发育有异常、大脑皮层中枢、丘脑、垂体等大脑器官之间的相互调节不好,内分泌等原因造成的肥胖,以及严重的钙缺乏症,都使可能导致夜惊发作的病理性原因。这就需要到医院请医生诊治了。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二)、行为障碍
  2、梦游
   表现:在睡眠状态中起床行走,做一些穿衣、开门、来回走动、搬动杂物等简单或复杂动作,可持续几分钟至半小时左右,然后上床入睡或睡于它处。梦游发作时面部表情呆滞,神态迷惘,难以唤醒。醒后对夜间行为多不能回忆。
   原因:常与幼儿大脑皮质抑制过程不完善有关。身体疲劳、精神紧张或过度兴奋是其主要诱因。与机体疾病亦有关系。
   矫正:首先是查明原因,排除机体因素和药物诱发因素。属功能性的,多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愈,不需特殊处理。对非功能性患者的矫治,应消除引起幼儿紧张、恐惧的各种因素,避免过度疲劳,不要在幼儿面前谈论梦游情况,发作时应予以保护,要认真消除房间内的危险物品,防止幼儿从窗户等处跌落。
小常识——梦游
梦游症俗称“迷糊症”,是指睡眠中突然爬起来进行活动,而后又睡下,醒后对睡眠期间的活动一无所知。夜游症不是发生在梦中,而是发生在睡眠的第3-4期深睡阶段,此阶段集中于前半夜。故夜游症通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2-3小时。梦游症多发生在小儿期(6~12岁),可发生在儿童的任何时期,但以5~7岁为多见,持续数年,进入青春期后多能自行消失。在小儿期,偶有梦游症的比例为15%,频繁发生的比率为1%~6%。男多于女。同一家系内梦游症发生率高,这说明梦游症有一定遗传性。夜惊发作多发生在入睡后半小时之内,最迟不超过2小时。
据统计,梦游者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6%,其中大多是儿童和男性,尤其是那些活泼与富有想象力的儿童,大多都出现过数次。而患有梦游症的成年人大多是从儿童时代遗留下来的。如果将仅出现一次梦游的儿童也算进去,梦游的出现率约25%。一般来说,儿童梦游不算什么大毛病。相比之下,成人梦游则少得多了,但成人梦游则是一种病态行为。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二)、行为障碍
   3、遗尿症:5岁以上幼儿,因不能控制自己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由于遗尿多发生于夜间,故也称夜尿症。
   表现:通常男孩多于女孩。遗尿分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两种。前者指从小到大一直遗尿,从未建立起膀胱控制;后者指曾一度建立起膀胱控制,后又丧失控制。两者均以夜间遗尿最为常见。
   原因:由生理因素导致的遗尿约占10%,如蛲虫症、膀胱疾病等,均可使幼儿不能控制排尿。而大部分遗尿症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家庭教育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是其主要原因。幼儿白天疲劳过度,引起夜间睡眠过深或精神紧张,如初次入学、环境骤变,家庭破裂,均有可能导致遗尿。家长对幼儿不适当地惩罚,有可能使遗尿延续。
   矫正: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对幼儿自觉排尿的训练,是基本的矫正方法。
小常识——遗尿症
遗尿症俗称尿床,通常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遗尿,约占70%~80%。继发于下尿路梗阻(如尿道瓣膜)、膀胱炎、神经原性膀胱(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等疾患者称为继发性遗尿,患儿除夜间尿床外,日间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
原发性遗尿的主要病因可有下列几种:①大脑皮层发育延迟,不能抑制脊髓排尿中枢,在睡眠后憋尿肌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将尿液排出;②睡眠过深:未能在入睡后膀胱膨胀时立即醒来;③心理因素:如患儿心理上认为得不到父母的喜爱,失去照顾。患儿脾气常较古怪、怕羞、孤独、胆小、不合群;④遗传因素:患儿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较高的遗尿症发病率。
诊断原发性遗尿的原则主要为排除继发性遗尿的各种病因。①病史:注意有无遗传因素,遗尿是否由婴儿开始,后来才出现者及日间有排尿症状者可能继发性遗尿。同时有便秘或神经系疾患者可能继发于神经原性膀胱。②体检:作全身详细体检,特别注意肛门括约肌张力是否正常,有无脊柱裂,会阴部感觉有无减退及下肢活动是否正常。③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培养。④X线检查:平片观察有无脊柱裂,膀胱尿道造影观察有无机械性梗阻。⑤尿流动力学检查:尿流率检查观察有无下尿路梗阻,膀胱内压测定观察有否无抑制性收缩。
遗尿症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避免过劳,掌握尿床时间和规律,夜间用闹钟唤醒患儿起床排尿1~2次。白天睡1~2小时,白天避免过度兴奋或剧烈运动,以防夜间睡眠过深。在整个疗程中,要树立信心。逐渐纠正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等情绪或行为,照顾到患者的自尊心,多劝慰鼓励,少斥责、惩罚,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要正确处理好引起遗尿的精神因素,通过病史了解导致遗尿的精神诱因及可能存在的心理矛盾,对于可以解决的精神刺激因素,应尽快予以解决,对原来已经发生或现实客观存在主观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要着重耐心地对进行教育,解释,以消除精神紧张,以免引起情绪不安。晚饭后避免饮水,睡觉前排空膀胱内的尿液,可减少尿床的次数。
2.儿童尿床的行为疗法
(1)排尿中断训练 鼓励孩子在每次排尿中间中断排尿,自己从数1数到10,然后再把尿排尽,这样能训练并提高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
(2)忍尿训练 白天让孩子多饮水,当有尿意时,让他忍住尿,每次忍尿不超过10分钟,每天训练1~2次,使膀胱扩张,增加容量,从而减少夜间排尿的次数。
(3)定时训练 在以往晚间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半小时用闹钟结合人为叫醒,让其在室内来回走动,或者用冷水洗脸,使在神志清醒状态下把尿排尽,目的也是有助于建立条件反射。
(4)家长监督 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尿床,督促孩子自己排空残余尿、擦干局部、更换内裤及干床处理。
(5)总结记录 要求家长每天记录尿床的原因、次数,在日程表上对尿床、不尿床都作个记号,每周总结一次,找出原因,当孩子有进步时应给鼓励。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二)、行为障碍
           4、神经性呕吐:由非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反复性呕吐,是一种进食障碍。
             表现:大多数发生于进食后或某种特定情境下突然呕吐,吐前对食物缺乏兴趣,没有食欲,呕吐时并无痛苦。80% 以上患儿起病于6岁以前。
             原因:最初可能由于饮食不当或过饱而发生呕吐,如家长过分注意幼儿的进食量,强迫幼儿进食。也可因精神紧张,如受到强烈的惊吓,对新环境不适应,离开亲人等引起幼儿呕吐。
             矫正:幼儿往往具有敏感、情绪不稳定、不开朗等特点,因此,当出现呕吐时,家长和教师要保持镇定,避免用语言、表情等暗示和强化。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的各种因素,积极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并鼓励其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呕吐严重者,会因脱水、电解质不平衡、缺钾导致肌肉瘫痪和腹痛,应及早送医院诊治。
偏食
(1)表现:偏食是目前幼儿饮食障碍中的典型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幼儿在进食时,明显表现出抗拒反应,如抗拒吃某类食物,强迫进食时会哭、呕吐,食量明显减少,进餐速度很慢,拖延时间等。
(2)原因:婴儿断奶后无法一下子习惯某些新的食物,父母为了迎合孩子的胃口,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剥夺了他们尝试各种食物的机会,造成偏食。
反抗期的孩子出于逆反心理,故意不吃母亲特地为他制作的饭菜。
另外,幼儿“退行”行为是引起偏食的另一心理因素,往往在幼儿爱的需要受到挫折时显露出来,由于缺乏爱、缺乏关心,幼儿故意以偏食来引起成人的注意。根据调查,父母有偏食习惯会大大增加幼儿偏食的可能。
偏食的矫正
矫正方法:幼儿偏食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还诱发了某些心理缺陷,如自私、霸道、任性等,所以,对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应及早予以纠正。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以免幼儿在饮食过程中模仿。其次,鼓励幼儿参加各种户外活动,以增进食欲。餐桌上既不过分关心幼儿的食量,也不要漠不关心,以一种参与、欣赏、帮助的态度对待幼儿。注意科学的烹调、加工,做到色、香、味、形俱全,特别是色和形最易诱发孩子的食欲。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二)、行为障碍
          5、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性疾患,也叫多动综合症。
             表现:儿童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行为冲动和学习困难。在患多动症的幼儿中,通常男幼儿多于女幼儿。
             原因:幼儿多动症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一般认为,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遗传因素、脑损伤、代谢障碍、铅中毒以及不良的教育方式等。
             矫正:成人要对多动症幼儿进行耐心的帮助和指导,多鼓励表扬他们,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加强动作练习。同时,还可以配合使用其他的治疗方法,如行为治疗等。
小常识——多动症
多动症即小儿多动症(医学术语)。
多动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或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或注意缺陷障碍。这类患儿的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以致影响学习成绩。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使家长和老师感到困难。有人把这种失调比喻为一个交响乐失去协调性及和谐性,国外资料报告患病率为5%~10%。国内也认为学龄儿童发病者相当多,占全体小学生1%~10%,男孩远较女孩多。早产儿童患此病较多。
如果不进行治疗多动症儿童的预后大多不好,在学习方面,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些难以完成义务教育。在个性方面,常以说谎吹牛、怪动作、违拗对抗等来平衡自己的心态。成人以后,他们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技能,对学习工作不认真,任性冲动,人际关系不好,加上有些坏习惯很难适应社会,也不受社会欢迎,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人格被扭曲,容易走上歧途。
多动症儿童长大后,近一半儿童的多动现象会消失,但半数以上多动症儿童的一些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可持续长久。青年时可表现为学业荒废,社会适应不良,情感幼稚,互相斗殴;成年时出现焦虑,自尊性差,人格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缺乏成就,社会经济状况不良。故必须进行治疗,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多动症的治疗
1.补锌治疗
锌可以维持体内物质代谢所需酶的活性,维持酸碱代谢平衡和人体的正常生殖功能。同时缺锌对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影响,可造成淋巴细胞总数减少,从而使病人容易并发病毒或细菌感染,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多动症的主要诱因是由于孩子体内血铅含量过高。补锌硒,可以帮助降低体内铅的含量。微量元素锌硒可以拮抗重金属元素,平时多吃含锌、硒丰富的食品,如鱼、瘦肉、花生、芝麻、奶制品、蘑菇、鸡蛋、大蒜等可以达到有效补锌排铅,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目的。
2.认知行为治疗
对控制多动,行为冲动和侵略行为有效。
认知行为治疗的常用技术:
苏格拉底式对话、箭头向下、行为实验、活动监察/计划、分心和再集中、放松、应付卡片、分级暴露、角色扮演、运用“馅饼”技术、自我与积极自我陈述的功能对照、诱发意象作为治疗工具、利弊分析、三栏技术、DTRS表等。
3.药物治疗
中枢神经兴奋药--利它林、右旋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匹莫林等可选择使用;另一类有效的药物--三环抗抑郁剂(丙米嗪、氯丙咪嗪和阿米替林),可以小剂开始,逐渐增量,达有效剂量后改为维持治疗。
多动症的治疗
4.物理治疗
相对于药物,具有无副作用、无依赖性、疗效显著的特点。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这种物理疗法是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能够直接调节大脑分泌,有助于改善多动症和抽动症症状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如内啡肽、乙酰胆碱,这些激素参与调节人体多项生理和心理活动,能够全面改善多动和抽动症,患儿情绪不稳、易激惹、活动过度等表现。
5.精神治疗
药物治疗是对症的。动作过多往往经药物治疗而得到控制。同时不可忽视家庭和学校方面的适当教育和管理。对患儿的态度要以耐心、关怀和爱护的态度加以处理,对患儿的不良行为及违法举动要正面地给以纪律教育,多予启发和鼓励。遇到行为治疗有成绩时给予奖励,不应在精神上施加压力,更不能现骂或体罚。对有不良习惯和学习困难的患儿,应多给具体指导,执行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培养良好习惯,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困难,不断增强信心。文献资料指出药物有效,但药物与教育、行为上的指导相结合更为有效。
6.推拿治疗
通过中医的小儿推拿,帮助宝宝缓解刺激和过敏,镇静宝宝情绪,推拿一段时间后,以达到治疗效果。
多动症的治疗
7.运动疗法
此方案是直接针对造成学习困难的问题根源——小脑发育迟缓,以运动刺激小脑的自动化机制,改善脑部管理阅读、书写、注意力、动作协调等特定区域的效率,而且一旦改善后,就不会退步。这种脑部生理特性改变的可能性,称为“脑神经细胞的可塑性”。
(1)滑板游戏 由一块木板和四个轮子组成的滑板,可向任何方向自由转动,让弱智儿童俯卧在滑板上,当滑板滑过地板或滑向斜坡时,利用身体来对抗阻力。滑板运动促成的感觉刺激和运动反应是弱智儿童的坐下或站立时所不能达到的。做完滑板运动后,弱智儿童通常感到心神集中。
(2)平衡木站立、爬行、走动 在老师的保护下,让弱智儿童在平衡木上站立,向前爬行,来回走动,重复数次。
(3)木马旋转 弱智儿童坐在木马上,由老师转动木马,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六圈,逆时针方向旋转六圈,交替重复数次。
(4)爬楼梯 让弱智儿童小跑上楼(三层楼为宜),然后走下来,反复多次。
(5)滚圆桶 准备一个大圆桶,让弱智儿童爬在桶内,老师慢慢向前滚圆桶,弱智儿童为保持自己身体平衡而不停地爬动。
(6)跳蹦床 让弱智儿童在蹦床上跳跃,20分钟左右。
(7)袋鼠跳 让弱智儿童站在布袋内半蹲着,双脚合拢,像袋鼠一样一步一步地向前跳动,重复多次。
(8)滚轮胎 让弱智儿童在1米宽的跑道上滚轮胎,控制轮胎不能滚出道路外。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三)、品行障碍
 1、攻击性行为
   表现:幼儿通常表现为发作性暴怒、冲撞、打人、咬人、、踢人等攻击性行为。有的幼儿还可表现出“人来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见于男幼儿 。
   原因:当幼儿感受到挫折、威胁、羞耻或不满时,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例子:当家长对幼儿的正当合理要求不能满足,幼儿好奇心受挫,或由于家长平时对幼儿过于溺爱,有求必应,造成幼儿任性霸道。有的幼儿在他的生活环境中经常有攻击性行为出现,或所看的电视中常有暴力行为镜头,他就会去模仿、学习。
   矫正:如因家长教育方法不妥,应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对这种行为既不可迁就故息,也不可体罚。幼儿发作时,可暂不予理睬,待其行为自行消退后给予说服教育。幼儿园也应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对待挫折等。其实质就是帮助和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过程。
名词解释
    品行障碍:是指幼儿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和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出现说谎、攻击、偷窃、破坏行为等。幼儿的品行问题虽不严重,但6-8岁是出现品行问题的高峰时期,应注意及时防治。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三)、品行障碍
  2、说谎
   表现:说假话。它包括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
   原因:三四岁的幼儿由于认知水平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往往会出现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情况,如常把想象的东西当作现实存在的东西,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了,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述。而有的幼儿则是为了得到表扬、奖励或逃避责备、惩罚,故意编造谎言。
   矫正:对于前者,幼儿睁着眼说瞎话,是受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成人不该指责他们,只需让幼儿明白该怎么说就行了。对于后者,幼儿故意编造谎话,有意说谎,成人要及时揭穿其谎言,不使其得逞。可以给幼儿讲“狼来了”的故事,让其明白说谎的后果。成人应言传身教,为幼儿树立榜样。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四)、学习障碍
 1、语言发育迟缓
   表现:是最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形式。表现为幼儿口头语言的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幼儿的正常发育水平。
   原因:它由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引起。主要病因有:精神发育迟滞、脑性瘫痪、听力障碍、婴儿孤独症、心理及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缺少语言刺激以及存在特殊性的语言障碍等。
   矫正:对语言发育迟缓的幼儿要强调早期训练,家长参与训练过程,家庭和幼儿园同步训练效果更好。可先让幼儿倾听各种声音,并告知名称;再要求幼儿模仿教师口型,发音从简单到复杂;然后让幼儿听语音指物,再指物说名称;接着学习简单的口语对话;最后念儿歌。这样做遵循了正常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为矫正幼儿行为提供系统化的语言训练。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四)、学习障碍
  2、口吃:为常见的语言节奏障碍
   表现:说话多停顿,重复发音而造成语言不流畅,伴跺脚、摇头、挤眼、歪嘴等动作才能费力地将字迸出。多发生于3岁左右的幼儿,男幼儿多于女幼儿。
   原因:口吃的发生并非因发音器官或神经系统的缺陷,而是与心理状态有关。幼儿由于肌肉控制能力的发展落后于情绪和智力活动表达的需要,常表现为说话踌躇和重复。少数幼儿可能因家长对其语言的表达做过多矫正,或采用威吓、强制等方法来训练语言,致使幼儿因精神过度紧张造成口吃。幼儿在突然受到惊吓,或模仿别人口吃,个性急躁,或患有某种疾病如百日咳、流感、麻疹或脑部受到创伤,大脑皮质的功能减弱等情况下,均有可能形成口吃。幼儿由于口吃受到讥笑、打击,从而产生紧张、自卑、羞怯、焦虑或退缩反应,有可能使症状加重和发展。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四)、学习障碍
  2、口吃:为常见的语言节奏障碍
  矫正:因发育迟缓而发生的口吃,约占口吃幼儿的9/10,这类幼儿的口吃多随年龄的增长而自行消失。对少数口吃幼儿的矫正,应从解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入手,避免对幼儿嘲笑、指责或过分矫正。要求成人与幼儿讲话要心平气和,不慌不忙,使幼儿受到感化,养成从容不迫的讲话习惯,使他们说话时不着急,呼吸平稳,全身放松,特别是不去注意自己是否又口吃了。也可以对口吃幼儿进行口型示范和发音矫正的训练,可以多练习朗诵唱歌,运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培养其信心和勇气。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五)、其他行为异常与精神疾病
  1、习惯性口腔动作
   表现:吮指头、咬指甲或咬衣物、舔嘴唇等习惯性口腔运动。
   原因:婴儿吮吸手指极为常见,但这种行为会逐渐消退。幼儿若保留这种动作,应及时纠正。这种不良习惯易引起肠寄生虫病、肠炎等疾病,且引起手指肿胀、发炎。吮指头的幼儿多因婴儿期喂养不当,以及缺乏环境刺激和爱抚,导致婴儿以吸吮手指来抑制饥饿或自我娱乐。养成顽固习惯后,有时终生难改。咬指甲或咬衣物通常是儿童内心焦虑、反抗的一种表现,如身处紧张的环境或内心焦虑无法表露,以此来缓解心理紧张,幼儿一般在寂寞、不安、思考时,这类行为特别突出。舔嘴唇本属生理性缺水反应,如不及时纠正,也可能形成不良习惯。
   矫正 :消除引起幼儿过度紧张的因素,如家长和教师不要过于严厉,作业难度不宜过大等。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五)、其他行为异常与精神疾病
   1、习惯性口腔动作
   矫正:消除引起幼儿过度紧张的因素,如家长和教师不要过于严厉,作业难度不宜过大等。丰富幼儿物质和精神生活,消除寂寞感和厌倦情绪。对吸吮手指和咬指甲的幼儿可用玩具、图片等幼儿喜爱之物,或感兴趣的活动去吸引其注意力,冲淡吸吮手指的欲望。另外需养成按时修剪指甲的卫生习惯。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五)、其他行为异常与精神疾病
  2、习惯性阴部摩擦
  表现:幼儿用手玩弄或摩擦生殖器。这一行为通常男幼儿比女幼儿多。
  原因:生殖器局部不洁或患有疾患,如湿疹、蛲虫、包茎等引起阴部瘙痒,促使幼儿用手去摩擦阴部,以达到止痒的目的,还有的幼儿由于精神紧张,或觉得性器官很好玩,于是就经常抚弄,逐渐形成习惯。
            矫正:幼儿偶尔抚摸或玩弄自己的性器官,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属正常现象,但如果经常抚弄,就需加以纠正了。家长发现后应冷静地予以制止,正确诱导,分散幼儿对性器官的过分注意,切忌惩罚、羞辱、讥笑和恐吓孩子。注意培养幼儿卫生习惯,勤洗阴部,防止局部疾患和感染。幼儿衣着不要过暖,内裤不要太紧。多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五)、其他行为异常与精神疾病
   3、选择性缄默
   表现:幼儿在没有言语器官损伤或智力发展障碍情况下表现出的沉默不语,问之不答或毫无反应的现象。
   原因:多数是由于受惊、紧张、恐惧、生气等精神因素引起的防卫性反应,常见于某些比较敏感、胆小、羞怯、体弱的幼儿,女孩多于男孩。这类幼儿可以和关系密切的亲友交谈,但在众人聚集的陌生场合或面对陌生人、初到幼儿园后表现出缄默不语现象。
   矫正:对非器质性缄默幼儿,一方面应消除精神紧张因素的影响,使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生活和活动。另一方面也不要对其予以过分注意,避免逼其讲话而进一步造成情绪紧张,鼓励幼儿参加到各种游戏活动中去。对于患此症较严重的幼儿,可以请儿童精神科医生帮助治疗。
小常识——选择性缄默
选择性缄默是指对朋友不回短信电话,不回邮件微博,是一种淡漠拒绝沟通的行为,这是无法承担压力的信号。(概念)
表现
习惯了面带微笑、态度谦虚地为顾客解疑答惑,却从不评论朋友在网上分享的日志。
习惯了客户的夺命连环呼,却不愿主动与朋友联系。
习惯了公式化的敲一封文档回复客户,却对节假日朋友的问候邮件置之不理。
以往爱热闹、喜欢事事掺和的习惯也改变了,面对朋友在各种联络工具上的问候、关心,很多时候唯一的感觉竟然是无言以对。
都市生活通讯发达,但部分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内向,主动发送祝福短信、礼貌性回复问候的人越来越少,用他们的话讲,不是不愿意回复,只是“懒得回”。不兴奋、被动、冷淡,对外界关心缺少反应。对短信、电话、邮件、微博等不愿意回复,都是“选择性缄默”的表现。
小常识——选择性缄默
原因
专家认为,跟现代社会职场高压力导致的“选择性缄默”分不开。
专家分析,不愿意回复,是一种“选择性缄默”的表现,这种淡漠拒绝沟通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因为外界压力过大,所产生的一种应急反应,并且往往与工作产生倦怠,缺乏新鲜感有很大关系。
客服人员是每天与大量人群打交道的一线岗位,此类人在生活中的“选择性缄默”十分常见,如酒店前台等岗位。久而久之上网只潜水,对万事不回复,逐渐变成一种习惯。
利弊
好处
适当的“选择性缄默”,对适应强压力反而有一定好处。与此类不知拒绝,往往身心俱疲的压力人群相比,适当的“选择性缄默”反而是一种自我保护。
弊端
长期不积极,淡漠,不加调适,就可能产生抑郁倾向。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五)、其他行为异常与精神疾病
   4、孤独症
   表现:目前我国儿童孤独症患者达60~70万人,其中不乏幼儿。其典型特征是性情孤僻,有的表情淡漠,行为迟钝;有的表现为严重的语言障碍,不愿与人交往;有的怯懦恐惧,整日沉默寡言;还有的则非常敏感,易激动或暴怒、啼哭等。
   原因:孤独症最重要的病因是生物因素,如遗传、病毒感染、宫内窒息、产伤等。早期生活环境缺乏情感交流,无语言交往,也是促成发病的诱因,因此早期生活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矫正:对孤独症幼儿矫正的重点应以最终进入社会为主要目标。要多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训练、语言训练、购物训练等,家长参与治疗能够提高患儿的疗效。给幼儿创造正常的生活环境,孤独症患儿不宜长期住院,最好让幼儿上普通幼儿园。
小常识——孤独症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Asperge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1~4:1,女孩症状一般较男孩严重。
虽然孤独症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表明,某些危险因素可能同孤独症的发病相关。引起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可以归纳为:遗传、感染与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
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小常识——孤独症
治疗原则
孤独症治疗原则:①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年龄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②促进家庭参与,让父母也成为治疗的合作者或参与者。患儿本人、儿童保健医生、患儿父母及老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应共同参与治疗过程,形成综合治疗团队;③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两者相互促进的综合化治疗培训方案;④治疗方案应个体化、结构化和系统化。根据患儿病情因人而异地进行治疗,并依据治疗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⑤治疗、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患儿的躯体健康,预防其他疾病;⑥坚持治疗,持之以恒。
关于孤独症治疗的几点共识:
①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因此孤独症治疗一般认为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年龄的截止点,事实上也存在着部分患者在较大年龄获得改善。
②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建立了许多的孤独症特殊教育和训练课程体系,前述几个主要的训练方法各有优缺点,尚无证据表明哪一种疗法显著优于另外一种。目前各种方法有互相融合的趋势。
③由于孤独症缺乏特效治疗,目前尚存在数以百种的另类疗法(alternative therapy),这些疗法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使用需慎重。少部分未经特别训练和治疗的孤独症儿童有自我改善的可能,部分疗法声称的疗效可能与此有关。
小常识——孤独症
治疗方法
1、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疗法是由美国Ayres创立,起初主要应用于儿童多动症和儿童学习障碍的治疗,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感知觉方面的异常,因此该方法也广泛运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该疗法主要运用滑板、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设施对儿童进行训练,有报道和观察称对于减少孤独症儿童的多动行为、增加语言等有一定疗效。此外类似于感觉统合训练的疗法还包括听觉统合训练、音乐治疗、捏脊治疗、挤压疗法、拥抱治疗、触摸治疗。感觉统合训练治疗的疗效在国外存在争议,未被主流医学所认可。
2、 孤独症教育训练中家庭的作用
孤独症的教育训练并不完全是一个医学问题,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父母心态、环境或社会的支持和资源均对孩子的顶后产生影响。采用综合性教育和训练,辅以药物,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显著的改善,相当一部分的儿童可能获得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尤其是阿斯伯格综合征和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应该坚持3个原则:(1)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2)异常行为的矫正;(3)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训练应该以家庭为中心,同时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办日间训练和教育机构,在对患儿训练的同时,也向家长传播有关知识,是目前孤独症教育和治疗的主要措施。父母需要接受事实,克服心理不平衡状况,妥善处理孩子的教育训练与父母生活工作的关系。化爱心、耐心、恒心为动力,积极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并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
第三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本节导言
           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育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对于外界环境及其变化十分敏感,极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很脆弱。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
      据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调查发现,近年来儿童中出现心理发展偏异,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明显增加。因此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更应研究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重视幼儿心理卫生保健,以预防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第三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内容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二、幼儿心理卫生的原则
三、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
第三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        2、先天的非遗传因素
 3、后天的脑损伤    4、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二)、心理因素
 1、气质   2、动机   3、情绪   4、自我意识
(三)、社会因素
   1、家庭   2、幼儿园   3、社会
气质及其类型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  度(如语言速度、思维速度等)、强度(如情绪体验强弱、意志努力程度等)、稳定性(如注意集中时间长短)和指向性(如内向或外向)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     
     希波格拉底的体液气质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生于肝的黄胆汁过多——容易激动,好发怒,不可抑制;——胆汁质;
     生于心脏的血液过多——热情、活泼好动——多血质;
     生于脑的粘液过多——冷静、沉稳——粘液质;
     生于胃的黑胆汁过多——敏感、抑郁——抑郁质
情绪
1、概念:情绪更多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如在饥饿时有食物吃就会很高兴,冬天无法御寒会使人产生忧愁、不满意等情绪。情绪带有不稳定性和外显性,它往往由当时的情境所引起,一旦情境改变,情绪就会很快消失。同时,情绪有较为明显的外部表现,如人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咬牙切齿。
2、幼儿的情绪:幼儿情绪正常,对受到别人的爱抚、关心、体贴、照顾感到幸福,从而心情愉快。反之,就是有心理障碍了。不良情绪是幼儿与他人进行交往和参与各种活动的障碍。长期紧张、压抑、恐惧,会使幼儿产生种种行为问题。
自我意识
   概念: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成熟的自我意识至少表现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第一层是对自己的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第二层是对自己的外部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意识;第三层是对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如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人们常说的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等都是自我意识的具体体现。
   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比较早,它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能获得发展,那么,其个性的发展就难以实现。同时,自我意识也是个性结构中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自我意识的充分发展,保证着个体正确地认识世界,并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动的力量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家庭
    家庭: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是儿童生活的摇篮。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养育态度等,对于维护幼儿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溺爱型的家长对幼儿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环境一有变化,便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过分溺爱还将会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幼儿的情绪、态度、行为习惯停留在婴儿水平。有些家长对幼儿的任何要求百依百顺,看不到幼儿的弱点,对其行为不分好坏,一味欣赏、赞扬,放弃要求,后果是幼儿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2、专制型的家长则往往依靠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利,采用斥责、体罚的管教方式,剥夺幼儿合理的需要,使幼儿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幼儿内心激起愤恨,形成固执对抗心理。
3、放任型的家长:对幼儿采取放任的态度,使幼儿寻求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这样的家庭很难成为幼儿的情感中心。幼儿往往自信心差,成就感低,甚至对家庭持冷漠和厌倦的态度,所有这些都是使幼儿形成不良心理品质的诱发剂。
   4、民主型的家长:通常在公平、合作、民主的气氛中,采取引导的方式向幼儿提出明确的行为标准,鼓励并支持幼儿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幼儿的自我中心得以克服,独立性和成就感都比较强。一般说来,家长和幼儿之间能建立起温暖的相互支持的关系,家庭成员间的养育态度一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一致,对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健康发展最为有利。
幼儿园
   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较正规地步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它提供了家庭难以满足的活动和学习条件,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决定性作用。
   1、幼儿从小家庭进入集体环境,会有许多不适应,如生活上吃、睡、穿脱衣鞋等自理能力差;情绪上的依恋,不熟悉老师、同伴、环境,产生不安全感;人际关系上的不协调,不像在家中可任意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独生子女没有和同伴合作、分享、等待、轮流玩的经验,常会为玩具发生争吵哭闹等不良行为,产生不愉快情绪;行为约束方面还不太理解集体的规则,不会很好地和教师、同伴配合遵守,过多的纪律约束难以适应,缺乏自制力等。消极的适应会产生消极情绪,积极愉快的体验会产生积极的心理。
   2、师生关系和班级气氛会对幼儿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教师是关键。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能理解尊重幼儿,有宽容有爱的态度,有适当的感情表现,积极合理的语言动作等,使幼儿对教师充分信任,主动和教师接触,乐意听从教师的要求,以积极的态度培养自控能力。同时要形成民主、热忱、欢迎的班级气氛,创设良好的与同伴、教师交往的环境,满足幼儿内在的心理需要。
第三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二、幼儿心理卫生原则
1、预防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指导性原则
4、整体性原则
三、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
       1、改善环境
       2、开展心理咨询
       3、加强保健措施,促进健康
       4、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
怎样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2、帮助幼儿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3、帮助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
4、性教育
三、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
健康的性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不感到因为自己是女孩(或男孩)而受到冷漠,能体会到自己被人疼爱。没有性别歧视,这是形成健康的性心理的重要因素。
2、幼儿偶尔玩弄外生殖器,可以用玩具、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吸引其注意力。性本不神秘,性器官和眼睛、鼻子一样,应该让幼儿懂得性器官也是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3、当幼儿提出有关性的问题时,不必感到尴尬。要用自然的语气和表情给予自然的回答,回答幼儿的问题不要信口开河,要合理简单。
4、过去的文化把男女性别的差异看得太重,似乎打仗等游戏只该男孩玩,或只要求女孩学会关心和体贴。而现代开放的时代,则需要淡化固有的性别框架,需要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全面地发展。因此,性教育应该是“两性别优势互补教育”。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心理健康?婴幼儿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2、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3、促进婴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4、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如何矫正?
Thank you!

幼儿的心理健康PPT课件

  • 编号:739
  • 大小:979 KB
  • 上传:xieshaoling
  • 时间:03-23
举报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